“闽东延安”柏柱洋:“红土地”演绎“绿色崛起”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0
        红色七月,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沿着茜洋溪畔,走进了被誉为“闽东延安”的福安溪柄柏柱洋这片红土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大地腥风血雨,革命斗争星火燎原。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在此创建。随后,中共闽东特委、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等组织先后都在这里成立。老一辈革命家马立峰、叶飞、曾志等就是以柏柱洋斗面村为根据地,领导了闽东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继而带领闽东人民走向解放。

       革命烈士马立峰的嗣子,今年75岁的马奶勤说:“我们一家16人,有8人参加革命,有3名成了烈士”。当年叶飞将军生前重访闽东老区时回想起1938年1300多名闽东儿女弃子抛妻随他北上抗日,许多烈士壮烈牺牲在异乡时热泪夺眶而出,他感慨地说:“三年游击战争,闽东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柏柱洋是当年闽东革命根据地的首府,为坚持革命武装斗争、创建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这里的老区人民传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把这片“红土地”建设成为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美好家园。

       如今,老区面貌日新月异,工、农、商、旅发展齐头并进:2000亩新兴工业区正在做前期规划、修编;总投资7700多万元,改造建设溪柄至柏柱洋红色旅游三级公路(全长18.08公里)即将动工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拥有优质巨峰葡萄面积8000多亩、绿竹1万亩、茶叶1.3万亩……新近建设完工的茜洋溪防洪大堤,全面解决沿岸居民洪水之患,随后镇里又着手投资720多万元建设水田(村)防洪堤,进一步改善老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不到2000元提升到2011年的8486元。

        马奶勤抚今追昔,动情地说:“过去斗地主打豪绅,抗捐抗债闹革命,终于让人民群众翻身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如今,他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两口在家里很悠闲。“现在生活越来越好,种粮不用税还有补贴,看病到镇卫生院补贴高达95%,60岁以上的人政府还发养老金!”

       为了永远纪念先辈英雄事迹,教育后代爱国情操,2009年,当地政府在柏柱洋斗面村建立了闽东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马立峰诞辰一百周年时,又在其家乡(溪柄马厝,今马立峰村)建立了马立峰纪念室,村民还给英烈留一块地用于建马立峰纪念馆。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溪柄镇党委书记陈文卿说,柏柱洋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闽东最负盛名的重要革命历史纪念地,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先烈们留下宝贵的遗产,做大做强红色旅游这块又香又甜的“蛋糕”,不断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李瑞麟)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