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龙区委关于制定云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11-02 09:45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37
  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云龙实际,回顾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新常态下云龙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谋划“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的崭新篇章,讨论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问题,并通过如下建议。      一、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认清“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    (1)“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省市委部署与云龙实际紧密结合,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紧扣主题主线,大力实施“服务业主导、城市化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三大战略,全力实施“三重一大”,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云龙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2.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51.02亿元(预计,下同),年均增长13.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4.33亿元,年均增长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6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总量的2.8倍。在全市科学发展综合目标考核中,11年10次荣获全市主城区一等奖。      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在主城区率先完成“退二进三”,全面打造城市经济的升级版,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7.7%,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城区前十强。五年实施重大产业项目77项,完成投资750亿元。万达广场、绿地城市广场、吉田商务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开业,中茵南郊商业广场、世茂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以“两园一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江苏师大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基地;文博会成为淮海经济区档次最高、吸引力最强、成效最好的文化产业品牌。汉文化景区全面提档升级,接待中外游客年均超过100万人次。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家,市级10家。      城市化推进实现新突破。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市级重点工程,新建、整修了郭庄路、云苑路等30条城区主次干道和60条小街巷。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顺利通车,轨道交通一号线开工建设,城市立体交通格局拉开框架。累计完成城市征迁420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7800户,康馨园、尚东名庭等定销房建成全市精品工程。全力配合新城建设,完成1.3万户村民和300余家企业的搬迁工作。统筹做好新城区教育、卫生、社区管理等社会事业,加快人气商气集聚。圆满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创建任务,五年新增绿地3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城市生态品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省级服务业综合试点改革顺利推进,全区16家服务业集聚区、产业楼宇设立区级行政服务平台。全面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和纪委派驻机构试点等改革,形成一批具有云龙特色的改革创新成果。坚持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五年引进万达集团、中国外运等“555”企业43家,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达4.5亿美元、9.87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和3.05倍。润东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全市首家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企业。      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五年累计投入17.48亿元,顺利完成14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行“政社互动”,实行社区事务清单管理,探索社区协商民主,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加强,被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省现代民政示范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好学校办到群众家门口,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单位”称号。深入开展平安云龙、法治云龙建设,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首批法治建设示范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12年被评为“省平安区”。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先进区”称号。高质量完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做好“三严三实”教育,组织开展“百姓问政四季行”活动,持续优化党风政风,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经验。经过“十二五”的实践,我们进一步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主要是,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始终坚持以“三重一大”为主抓手。按照思路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的要求,每年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和实事工程项目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一年接着一年干,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通过重点的突破带动和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以科学考核为导向。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街道分类考核指标评价、机关归口考核和奖惩机制,确立鲜明目标导向,层层传递工作压力,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始终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在“十三五”发展中予以坚持和发扬。    (3)“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市场悄然变局,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渗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突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从国内环境看,今后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交替的关键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国家不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为云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也形成了倒逼的压力。从全市来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为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综观国内外形势和宏观环境,云龙区总体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仍可以大有作为。      当前,云龙区正处在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的关键时期。云龙作为苏北唯一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现未来新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云龙发展基础条件的“五大特征”:一是人口密集,户籍人口近33万,常驻人口40余万,辖区各类商贸市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40多个,全区人气指数高,物流信息流加快汇集。二是交通便捷,辖区内火车站、汽车总站等交通枢纽每日客流量均在2万人次以上,最高峰近10万人次,京沪高铁、郑徐客运专线纵横交汇,轻轨1、2、3号线将贯穿城区。三是商贸商圈集聚,基本形成以“四大商圈”为构架的商贸服务业,即以中央国际商务广场为代表的中心商圈,以沃尔玛购物广场、帝都大厦等为核心的南部商务圈,以万达广场、绿地城市广场为龙头的现代化东部商圈,以金融机构地区总部为构建的新城商圈。四是文化旅游形成特色,拥有汉文化景区,户部山(回龙窝)以及老东门等9个老徐州历史文化街区,徐州旅游服务中心落户淮海文博园,将极大带动淮海经济区旅游集聚地发展。五是空间再造潜力较大,大郭庄机场搬迁、翠屏山片区改造将腾挪近2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轨道交通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将为云龙发展带来新的重要契机。把这些基础条件与国家、省市赋予云龙改革试点的机遇有机叠加,与国家、省市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云龙发展就能增创新的优势,在加快“四个转型”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云龙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困难。主要是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推动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逐步减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亟需破解,改革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社会建设和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在增加。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扬长补短,开拓进取,以严的作风和实的措施开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战略    (4)“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实施云龙区“十三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总揽全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牵引,以“三重一大”为总抓手,以“四个优化”为主路径,围绕“服务业先导区、新型城市化标志区、科教文旅特色区、平安法治示范区、社会治理领先区”发展定位,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空间优化、服务业强区、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共建共享“五大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云龙。    (5)“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的总定位,围绕提前实现“两个翻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苏北城区前列。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9.5万元左右。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努力保持外资总量进位、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普遍提高。提前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努力做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乐养、住有宜居,群众的幸福指数逐年提升,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全面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任务,推动城区环境面貌和“绿美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城市融入自然,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人民群众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高、社会风尚好、文化实力强,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公平正义得到保障,尊法守法成为习惯,诚信友善蔚然成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的满意度、安全感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6)“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重大战略。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应对新一轮历史性深刻变革。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发展始终、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云龙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推进“互联网+”为引领的产城融合,统筹抓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提升,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在统筹融合中实现新的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大力倡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绿色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内外开放并举、引资引智并重,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以徐州都市圈、东陇海经济带为载体,扩大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突出解决民生民计问题,提升居民保障水平、健康水平和教育文化水平,让全区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发展战略是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根据发展新理念和发展阶段新特点,深化拓展战略内涵,丰富完善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五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深入推进科教强区和人才兴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空间优化战略加快全域城市化,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推动老城区空间再造、整合发展资源,东部城区向东向南拓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新城提升涉农街道村庄规划建设水平、挖掘后发优势,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产城融合、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加快与高铁生态商务区、新城区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化融合并进,实现以城育产、以产促城良性互动。服务业强区战略,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五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转变。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导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不断增加社会建设、公共服务投入,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7)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特征,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在结构调整中平稳有序转换。充分发挥投资在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继续以“三重一大”为主抓手,从扩大投资发力,以发展眼光、前瞻思维来研究确定事关云龙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城建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民生改善等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为云龙发展赢得先机、占据主动、积蓄动能。着力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运营,提高民间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消费在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发掘消费潜能,扩大有效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构建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以消费升级为动力,主动适应消费趋势新变化,创新消费模式和产品业态,积极培育养老、健康、信息、教育等领域的消费增长点,着力扩大新型消费规模,深化放心消费创建,带动服务产品和供应体系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高端化发展。    (8)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用好首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机遇,把握产业结构“调”的方向和“转”的着力点,坚持一手抓传统服务业改造,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存量消化、增量提质;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增量,深入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构筑现代城市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依托辖区内高校院所资源以及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的地缘优势,以江苏师大科技园、云龙双智双创产业园等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和商贸科技型商业楼宇,引导科技服务业产业链延伸拓展,着力打造一批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企业、平台和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商贸旗舰型企业、国际知名品牌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中央国际商务广场、万达广场、世茂广场、宝龙广场、中茵南郊商业广场等商贸载体,引导扶持宣武、升辉等传统专业市场提档升级,着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消费集聚能力。借力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地铁经济,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评估检测、会计审计、广告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推动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整合优化楼宇资源,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促进商务服务业聚集和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依托徐州高铁生态商务站区,重点发展高品质的商务办公服务和总部经济,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淮海经济区腹地经济为依托,重点打造新城总部物流园、淮海综合物流园、升辉商务物流园等物流载体,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推进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努力打造布局合理、业态完整、设施先进、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全面整合历史人文资源,做好深度挖掘、策划创意和“互联网+旅游”等文章,完善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令人向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汉文化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规划建设,做强做靓两汉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徐州老街坊、老东门等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商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以徐州城市记忆为主题,展示徐州城市历史文脉的核心旅游圈。高标准举办民博会等展会活动,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努力形成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名片。    (9)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推动资金、产业、管理、人才等交流合作。深化“四招四引”,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智并举,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加大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支撑作用强、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多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优化外资利用方式,提高外资利用规模,鼓励以增资扩股、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以及融资租赁等多渠道利用外资,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10)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在确保中央和省市重大改革方案落地生根的同时,探索实施一批自选改革事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级层面改革试点项目,推出更多的改革成功案例。突出抓好“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基本建成社区服务设施一流、服务功能完善、服务队伍专业、服务机制科学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建具有云龙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全力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创新服务业投融资、土地管理、统计评价、人才支撑等机制,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经济新高地。完善改革决策机制,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评估把关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改革方案质量。强化改革工作推进机制,畅通改革信息交流渠道,建立改革督查考核机制,加强跨部门重要改革事项的协调工作。    (11)推动“互联网+”向各行业渗透。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产业跨界融合、线上线下互动,推动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科技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为主阵地,加快培育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一批新兴产业,并带动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升级改造,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大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O2O、B2B、B2C等电子商务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研究出台鼓励信息消费、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园区扶持、产业培育、人才引进、市场支持等方面,着力营造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2)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和完善云龙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政策体系、融资体系、监管和预警体系,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扶持培育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健康发展,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充分发挥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引导效应,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优化提升徐州大学生创业园、电商园等“众创空间”服务功能,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服务。加强人才发展环境建设,着力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以人才集聚、智力集聚引领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3)深入推进“智慧云龙”建设。牢牢抓住徐州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机遇,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加快构建云龙智慧化信息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全区信息化服务发展水平。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和社会化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软件、网络数据在社会治理创新、民生服务保障等领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14)全力打造新型城市化体系。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顺应城市向东和东南发展战略,全面优化以新城、老城、东部城区新中心为核心,以轨道交通、和平路、城东大道、金山路东延、三环东路及迎宾路为轴线,以翠屏山片区、大郭庄机场片区、潘塘片区为拓展的城市空间框架,打造三核联动、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新格局。    (15)全力提升城市功能。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区的目标,以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城建项目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品质。老城区突出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功能,积极推进新生里周边空间更新,加快推进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中心商圈等重点区域建设,全面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新城区按照科学规划、均衡布局的要求,全力做好土地征收保障工作,积极配合推进功能配套项目建设,全面激活人气、商气,带动六堡水库周边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产业繁荣、配套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区。东部城区突出科技创新、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功能,以区行政中心周边为生长节点,配合实施好轨道交通、城东高架快速路、金山东路东延等新的生长轴线,快速推进子房、黄山棚户区有机更新,积极推进翠屏山片区、大郭庄机场周边片区发展空间拓展,加快实施一批带动强的功能性项目和产业项目,加速西融老城、南融新城、东融开发区和高铁生态商务区步伐。    (16)全力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违法建设治理体制改革,联动推进街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现代化城区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升“创卫”成果,持续开展示范路和幸福家园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化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化、系统化、常态化。扎实推进环卫公共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为城市环境提升提供硬支撑。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环卫保洁、道路养护、绿化养护等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17)全力构建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规范发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B0T、PPP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内涵,全面落实失地农民各项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力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向村庄延伸。    (18)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加快构建生态廊道,以三八河、故黄河两条清水通道为主体,继续推进33条水体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到2020年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完善城乡绿地系统建设,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加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城市绿廊、城市湿地及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构建城郊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以潘塘区域为重点,积极发展融都市文明、农业文明于一体、特色鲜明、科技凸显、精品荟萃的现代都市农业,继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康居村庄和美丽村庄。      六、优化公共服务管理,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19)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落实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完善就业培训、创业实训等全方位系统化服务。强化帮扶力度,促进困难群体、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保障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设,落实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动态调整制度。    (20)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把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范围,确保法定参保对象应保尽保。继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合理的养老保险待遇政策调整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差距,建立起覆盖全部参保人群、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工作机制。    (21)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医疗服务,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新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提升公共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推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共同发展,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努力提升老年教育水平,落实完善养老保障相关政策,发展壮大养老服务产业。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免费开放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努力打造“全民健身”健康品牌。    (22)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步伐,促进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建立规范安全、公益普惠、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重点加快偏远和薄弱区域幼儿园建设,力争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确保2020年前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加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完善社区教育教学网络,推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共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23)推动文化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注重运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提升、扩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依法促进全民阅读,加快建设“学习云龙、读书云龙、文化云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积极推进淮海文博园、江苏师大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产业高地。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商贸”等一批新兴文化业态,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      七、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4)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依法推进村(居)自治,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深化“政社互动”,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加快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议事活动,完善社区大党委制度,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推进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力争达到98%以上。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坚持依靠基层依法依规协调和处理群众诉求,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治理等过程中引发的矛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综治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依法强化对危害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的治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25)大力提升司法水平。深化司法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项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大力推进严格公正司法,切实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七五”普法规划,加大社区矫正执法力度,进一步拓展法律援助范围,着力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全面实现司法行政工作规范化、一体化、实战化。    (26)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制定实施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确保到2017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达90%以上。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认真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制度。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深入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打造人民群众更加信任、更加满意的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八、凝聚“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的强大力量      制定实施云龙区“十三五”规划,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全区人民智慧,凝聚全区人民力量,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准确把握重大政策,切实抓好重大工程,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坚定不移地把“三重一大”牢牢抓在手上,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全局发展。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调控能力,坚持未雨绸缪、防范在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有针对性抓好经济、社会、生态和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切实提高领导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崇尚实干、奋发作为的鲜明导向,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群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所联系群众、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高度统一起来。坚持党管武装,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切实担起“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同心同德推动发展,凝心聚力抓好落实,努力把“十三五”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的新篇章。
  • 上一篇:云龙区三家企业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千户家庭服务企业(单位)
  • 上一篇:寄语“十三五”:圆梦全面小康 共建幸福云龙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