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汉风墨韵——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暨“彭城画派”作品展将于12月5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展览至2015年3月2日。
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培树“彭城画派”,持续推进“书画徐州”建设,先后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展,展览取得巨大成功,引起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为了延续并彰显“彭城画派”的影响力,此次赴上海举办汉风墨韵——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暨“彭城画派”作品展,意在通过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窗口,把徐州的书画艺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推介出去,让国内外更深层次地了解徐州文化和书画艺术,加快徐州书画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此次展览从挖掘徐州美术历史内涵、梳理徐州美术文脉以及徐州美术在东西美术交流中的特殊地位等方面着手,旨在呈现徐州美术两千余年的文化积淀,展现“彭城画派”的坚守与创新。展览分为五个专题:一是石上史诗·跨越两千年的遗产馈赠;二是百年先觉·徐州籍大师群体惊艳于中国现代艺术史;三是双星辉映·李可染与朱德群的艺术辉映;四是鸿鹄高飞·徐州籍旅外艺术家群体的硕果风华;五是厚土耘锄·解读扎根乡土的艺术耕耘者。
此次展览有三大特色令人期待:当古老的彭城遇到时尚的上海,将激荡起什么样的文化涟漪?当李可染和朱德群两位世界大师的作品共聚一室,碰撞出的艺术之光会是怎样的耀眼夺目?当汉画像石在高科技的手段下呈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当彭城遇到上海
当古老而现代的徐州艺术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展示,给我们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从文化上,徐州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而上海似乎没有什么太多的传统文化,但工业文明发源在上海,新文化运动也发端在上海,中国近现代美术全都在上海,上海有对时尚的敏感。而对徐州来说,它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与集萃地,在文化传承中也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这与上海文化同出一辄。这个展览就是要把传统的彭城文化,放在上海的国际大都市版图上,共同研究文化发展的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州艺术的过去与现在,更能看到徐州艺术将来的一种愿望和梦想。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断言:“这个展览一定会吸引全国的艺术家关注,也一定会受到上海人民的关注,通过上海中华艺术宫这个媒介,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徐州,了解徐州的艺术,了解中国悠久发达灿烂的文化艺术,就像中国了解世界一样。”
当李可染遇到朱德群
展览中的“双星辉映”篇章是李可染先生与朱德群先生的艺术对话,这是走向世界的中国艺术对话的范例。
李可染与朱德群都是顶尖的艺术大师,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朱德群先生从中国出发,受法国文化影响,成长为一名蜚声国际的艺术大师,但他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他的艺术有着强烈的东方情结,艺术表现却是完全西方的和现代的;李可染从彭城这个传统文化很深的城市走出,从上海出发,经过七十余年的创造,将东西方艺术非常自然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丰碑,是中西融合非常成功的大师。把他们两个的个案进行一个对话,就是共同来寻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叉点、共同点和融合度,从中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意义,以及它存在的合理性。
“这次展览当中李可染和朱德群的对话,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一个文化案例。把中国文化的现在放进了世界版图,建立自己的理论与文化的自信,这也是中华艺术宫策划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所在。”施大畏说。
当汉画像石遇到高科技
“石上史诗”篇章是南京展、北京展之后新增的一个版块,将集中展示我市出土的汉画像石精品。
汉画像石同商周青铜器、南北朝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它的朴拙、大气、圆融、诡秘,令人震撼。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已发现、收集汉画像石10000多块,其中仅徐州的存有量就超过2500块,这还不包括散落民间的藏品。徐州汉画像石不仅数量多,且精美奇绝,反映了汉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石已成为徐州一张传承千年文化的历史“名片”。作为“史”来认识,汉画像石可以称为“石上春秋”;作为“画”来认识,汉画像石借它的写实与写意,表现了汉代徐州人高超的造型能力。
作为一种富有特质的美术作品,汉画像石包含了太多的可资借鉴的元素。张伯英是徐州文化人中第一个搜求汉画像石的人,所以他有先行之功。段谷风、朱振庚则是主动从汉画像石的构图、走线获取灵感的成功者。观赏二位先生的画作,可以隐约感知徐州汉画像石的简约之美、变形之奇。材质变了,形制变了,美术的精神则古今贯通。
“石上史诗”单元将运用拓片、原石,以及辅助文物陈设,营造两汉的综合文化空间。同时,采用多种媒介表现,突出在两千年前东西方艺术交流中,徐州所处的特殊地位。展现作品将以美术学角度为出发点,提出汉画像石作为两汉美术实物资料的重要性。以穿越性、神秘性的空间方式,给观众带来立体的、全面的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