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徐州创业

发布时间:2016-11-02 15:02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12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

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而来;

他们,怀揣着创新创业的梦想而来;

他们,就是在徐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565人,565个梦想。

在徐州转型发展的浪潮中,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创新创业

带来先进技术和理念 

在邳州,江昕轮胎是独家生产免充气空气轮胎的企业,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国际领先的技术离不开外国专家的技术支持。”公司负责人王明江说。

刘立志,美国材料学专家,在高分子纤维材料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江昕轮胎在设计工艺流水线布局时,正因有刘立志的指点,企业仅此一项就节省300多万元;David博士,德国微纤维技术专家,掌握着世界顶尖技术,在纤维方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300多万元;王文鑫,德国专家,在机器人和优化结构方面,掌握着世界前沿技术,为企业的工艺革新和生产线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三位外国专家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支持,更是当前国际轮胎生产技术的最前沿理念。”王明江说。

与江昕轮胎一样,一大批海外专家进入我市,为徐州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近几年的引智工作中,我市注重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每年初,徐州市县两级梳理汇编“年度高层次人才需求岗位信息”,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公告》,同时制作徐州市人才工作宣传片和手册,广泛推介。去年还建立了“彭城英才”网络服务平台,开通“引才计划网络申报系统”,通过网络面向世界范围内接受各类紧缺型人才项目申报。

5年来,共引进14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6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51名,入选省“双创计划”160人、省“创新团队”9个。

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的“千人计划”专家王志伟博士,主攻植物病理学,有回国创业意向。在市、区人才办的全程服务和协调下,他创办了徐州沃根尼科有机肥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微生物技术将农牧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为徐州地区作物栽培和农副产品加工带来先进技术。

据统计,在获得省、市及县区资助的创新创业人才中,七成以上的人才有海外学习或从业经历。

智力支撑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背井离乡40年,他时时刻刻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学成归国后,誓要回到家乡,报答邻里。他就是新沂市新世纪爱诺哈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永善。

戴永善于1974年离开家乡参军读书,1986年离开中国到美国读博士,此后一直在美国工作生活。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与他当初离乡时判若两地,昔日泥泞的小路变成宽敞平坦、四通八达的公路,低矮的房屋被高楼大厦取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05年,恰逢我市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发布,戴永善受到极大鼓舞,决定抓住机遇,回乡创业。2005年3月,他在家乡投资创办了第一家企业——新沂北美高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自2005年以来,戴永善先后在新沂建立了四个外商独资生产企业。从2005年至今,戴永善的公司销售总额已近10亿元,纳税额达上千万元,安排就业近300人。他说:“公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家乡这片沃土的滋养,公司的兴盛也与父老乡亲的努力休戚相关。”

和戴永善一样,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徐,为徐州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千人计划”专家是国家级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全部具有海外学术背景。从2012年初开始,我市主动对接“千人计划”各个专业委员会,介绍产业情况,寻求合作机会。2012年,我市先后承办了信息科学与技术专委会年会、工程与材料专委会年会、现代农业与食品安全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等“千人计划”活动5次,来徐考察的“千人计划”专家260多人次,达成人才、科技合作意向204个,已有十几位海外人才正式落户创业或参与企业创新。

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徐创新创业,有力促进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以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为主体,台湾强茂、中美矽晶和艾德太阳能为群体,新能源产业正快速崛起;以江苏恩华药业、万邦为主体,海吉亚生物、逸士生物、三仪生物等企业为群体,生物医药产业正迅速壮大;以“千人计划”徐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燕大传动、普利世机床等为代表,正助推“工程机械之都”转型升级;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园区为孵化器,集群云计算、先进激光材料、感知矿山物联网、原动力动漫等企业为代表,全市新兴产业正快速发展。

筑巢引凤

释放人才“红利”

徐州对于人才的渴求无比强烈。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领,加快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全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全市先后建成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中国矿大大学科技园、徐州大学生创业园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园区,中国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国家多晶硅徐州工程中心、国家感知矿山物联网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列入国家支持计划。

政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市级层面与12家“985”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制定实施“校企合作共赢计划”,建成校地校企联盟1800多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去年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11项、居全省第二位。

5年来,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在30%以上,去年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34.9%和37.2%,为徐州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 上一篇:徐州市区新增35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
  • 上一篇:2015年徐州市将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