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登陆后可查看大图
“没见过徐州老城门的样子吧?这张明信片上印的图案,就是民国初期徐州城西城门的照片,因为当时的图片资料非常少,城门的图片以前更是没发现过,所以这是一份很有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收藏爱好者邓先生刚从北京一位集邮藏家手里买到一张民国时期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花了900元,邓先生觉得这钱花得很值。
■原貌解读
想进西城门,先过小石桥 明信片长14厘米、宽9厘米,这个尺寸是清末民初明信片常见的规格,但比现在的明信片要小很多。
明信片正面,上下印有两幅黑白照片。上面的是一处城门,城门为拱形,门上方有块横匾,横匾的文字已经看不清楚了。透过城门可以依稀看到城门内有房屋,城门顶部有起脊的门楼,城门两侧是向内呈斜坡状的高大城墙,城墙顶端有均匀分布的垛口,垛口上有瞭望孔。
城门外是一条河,河上有座小石桥,进入城门,小石桥是必经之路。桥上有大约10多个人,一个穿着短袖衣服的小孩蹲在桥边,向拍摄方向看过来,小孩身后坐着一个戴草帽的人,面前是一个水果摊。小桥正中站着6个成年人,礼帽、西装、白色长裙……从相貌和衣着打扮上看,都是洋人,其中一人手里似乎还拿着雨伞。在洋人身后还有几位农民打扮的人,坐在桥的另一边。城门口站着一个人,在小桥与城门之间,有人正向城外走来。
明信片下面还有一张图,印的是另一个城门的照片和农民打场的场面,虽然也是英文地名(threshing floor and village gate between yuchow and kahsien china),但地点究竟是哪里,邓先生还没有研究出来。在明信片的背面,印有“post card”“made in usa”等字样,显然这个明信片是在美国印刷的。
邓先生说,上面的照片印着两行英文“our first trip to the plains”、“west gate hsuchow,china”,翻译成中文分别是:“我们第一次去平原的旅行”、“中国徐州西门”。“hsuchow”是清末民国初期徐州的英文名称,在很多资料上都曾经出现过。所以这应该是民国初期徐州城墙被拆除之前的照片。
徐州城墙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20年代末,徐州城还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绵延10多里的古城墙气势雄伟,保存基本完整,非常坚固。
通常来说,城墙长10里;但也有人说,徐州城墙14里,东西直线距离大概4里路长,南北直线距离也有四五里长,当时的城墙南到现在的彭城路南头,奎河北侧,东到大同街东,北到牌楼市场,西到徐医附院,城墙上一共有3638个豁口。城墙四角各有建筑,东南角是快哉亭,东北角是黄楼,西北角是彭祖楼,西南角是燕子楼。
东门(现大同街东端人民舞台附近)
明洪武年间重建徐州城,称为“河清门”,取“黄河水清、水患消除”之意;万历年间,重修后改称“明德门”;崇祯年间再次重修后仍称“河清门”,人民舞台位置曾出土崇祯年间的“河清门”石匾;清代沿用。门内为东门大街,现名大同街。
南门(现彭城路南端泛亚大厦附近)
明洪武年间重建徐州城,始称“迎恩门”,取“迎承圣上恩泽”之意;万历42年,重修四门后称“奎光门”;天启四年,徐州城被大水淹没后,崇祯元年重建新城,仍称“奎光门”;清代沿用。门内为南门大街,现为彭城路。
西门(现西安路移动公司附近)
明洪武建城时,称“通汴门”,说明西门与汴水的地理关系;万历年重修后称“威远门”;崇祯年间重修后,改称“武安门”;清代沿用。门内为西门大街,现为徐医附院院内。
北门(现老牌楼1818美食广场附近)
明洪武建城时,称“武宁门”;万历年间重修后称“拱极门”;崇祯年间重修后仍称“武宁门”;清代沿用。门内有北门大街,现为金鹰、金地一带。
■城墙被毁 变卖墙砖充抵教育经费 邓先生所说徐州城墙被拆除发生在1928年。有资料记载:据说当时国民党第一军军长刘峙驻防徐州,他认为旧城墙有碍现代国防建设,决定拆除,便找到铜山县县长刘炳晨(当时徐州市区所在地属铜山县管辖)。
刘炳晨正为教育经费发愁。因铜山县的教育经费全凭马场湖、石狗湖等处湖田地租收入维持,湖田欠收,资金便没有了着落,县里中小学教职员工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听到城墙拆除后可以变卖城墙砖的提议,刘炳晨很快就同意了,并商议决定,将变卖城墙砖所得的钱款全部充作教育经费。为此,刘炳晨安排教育局长胡锡三及一些地方士绅专门组成“变卖城垣委员会”。
尽管此事遭到群众的反对,但几经折腾后,城墙、城门还是拆除了。
■专家解析 这是老徐州城西城门照片 市史志协会副会长李世明研究本地史多年,见到这张明信片后很意外,他确认明信片印的确实是老徐州城的西城门照片,因为多年前他曾经见到过一张类似的明信片。李世明先生说,当时他看到的另一张明信片上也有同样的人物场景,但构图角度略有差异,应该是同一天拍摄的不同角度的照片。这张印有徐州城门的明信片实属难得。
李世明先生根据画面上正对城门有座小石桥这一信息作出判断,这是徐州城西门瓮城外的场景。另外,透过城门能看到门另一侧的房屋建筑,也验证了他以往研究西城门时了解到的信息——瓮城里是有人居住的。
对于画面上的洋人,李世明先生做了特别留意。他说,西门大街(现徐医附院后的和平街)曾经有不少药店,“祥顺兴”、“春发正”、“广济堂”都在这条街上。1897年,美国人在西门附近开办了徐州第一个西医诊所——福音诊所(后称“坤维医院”),1900年在其隔壁又建“博济医院”,后合并称为“徐州基督医院”,这也是现在的徐医附院的前身。另外,美国传教士1890年开始在徐州传教了,先后有多位传教士在徐州生活。所以,照片上出现几位“洋人”也在情理之中。
瓮城就在现移动公司附近 2009年夏天,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吕健先生曾发掘过徐州西城门遗址,他看到明信片上的图案后也表示意外。他说,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墙的防守,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瓮城城门通常与其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老徐州城南门除外),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徐州府志》上徐州城地图所示,徐州城西门是向西的,但瓮城门是向南开的。照片上城门外有条河,也符合了《徐州府志》中徐州西城门瓮城的描绘。所以,如果照片属实的话,应该是西门瓮城外的场景,就在现在西安路移动公司大门附近。照片中的城墙是明代崇祯时期建造,后期又多次修葺。
吕健先生说,2009年他参与发掘的西城门遗址揭露面积很小,但可以看到砖石混砌的城墙基础,至于城墙走向和照片中是否一致没法印证。这张明信片上的照片对于研究老徐州的城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文内容由 卤蛋 提供 [我要投稿]
(责任编辑:刘法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