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住5元地下旅店,吃4元饭,走近铜牛民工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6-11-02 23:05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7
快到春节了,当上班族们还在计划着今年的年终奖怎么花时,他们却还在为今天是否能赚上后两天的饭钱而焦急地等待;当万家灯火时,家人们围着一桌吃着热气腾腾的饭时,他们却只能去挤5元的地下室旅店……同样的徐州人,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如过谁还感觉自己过的不好的,那就请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样的一天里他们是怎样度过的!他们的一天……
清晨天亮之前的等待

对于铜牛市场里的民工来说,如果不在七点之前,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谈妥自己的那炮生意,也就意味着这一天的生活没了着落了。清早6点,铜牛一带的气氛已经预热多时,热闹得厉害。工地的、建民房的、家庭装修的,招杂工的老板都会在五六点中来到这里,招够了工人,就直接带走,到了地方就要开始干活了。

清早五点半到七点这个时间段路过此地的汽车,大多都是来招人的,车主们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一旦有车缓缓驶来,立刻会有一群人从远处跑来,将车前车后围得团团转。

一支香烟的慰藉

“清晨的第一根烟,来得比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饭还重要。”

那些工人们眼睛里,流转着的是同样的神色,期待、迫切、还有些许迷茫与焦虑。连续两三天都没有生意的人,或许早已在心里头慢慢计算,手里还有多少银子可以维持生活,如果再是无功而返,下一顿饭或许就没有着了。

等待的过程本就是辛苦的,尤其是在冬天的清晨。女人们会时不时地跺跺脚,跳跳蹦蹦的,男人大多是凑在一起抽烟,双手“抄“在口袋里头舍不得拿出来。一顶帽子,一只装满工具的布包,是大数民工清早等活的标配,能有件及膝军大衣御寒的民工无疑要幸福的多。

一句 “老板”与“我什么都会”

在铜牛等活的工人善于自我推销,为了不丧失任何一个机会,当来招工的汽车停下,慢慢摇下车窗,他们开口的第一句多是“我什么都会。”事实上,大部分民工也都是全能,只是并不见得每门活儿都做得漂亮。

早上6点40分,一辆从西向东开来的小面包在路边停下,开车的是个身材胖胖的女人,带着围裙。一群民工把汽车的除了屁股之外的三面围得紧紧的。

晌午永远10元下的餐标中午11点左右,一家在此卖了10年快餐摊开始卖饭了,炭火上持续加温的菜盆,蒸腾起萝卜肉和椒子酱的香味,对于没有活儿的人此时更加躁动了。

两天都没有接到活儿的老夏,因为同乡突然告诉他明天有炮“打地面”的生意而兴奋起来。因为这个好消息,他打算将中午原本定在4块钱的伙食标准,涨到8块,5元一勺的红烧肉对于他们来说,是奢侈的。


一碗米饭加一勺菜汤的温暖宋大姐的快餐摊在这里经营了10年,期间物价不知涨了多少,而程大姐的菜价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的变化。作为铜牛周围,菜价最低,离铜牛又最近的一家快餐摊,这里成了那些在寒风中冻透了的民工们唯一可以寻找到温暖的地方。


40度的白酒,都是按小碗儿来卖,一碗二两,一碗两元,宋大姐说,“赊账来吃饭的也是常有,若是遇到那些平时勤劳的,我也就同意了。懒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即便没有饭吃,我也不会让他们赊账的。”在这干了10年之久,中午常见的那些面孔,各是个什么情况,宋大姐比谁都清楚。

夜幕地上与地下对铜牛一代较为熟悉的人大多见到过这样的场景:文化宫万红桥市场,老双拥杯附近,以及铜牛周边,每到晚上,都会有数不清的民工集群露宿,一床破旧的被褥,是民工移动的家的全部家当,晚上他们以此避寒,到了白天,这些被褥就被藏进附近的居民楼里。

一些人睡在地上,还有一些人睡在地下。地上与地下,栖息的位置不同,意味着生活水准的巨大差别。离铜牛大概有3.5公里远的快哉亭公园对面,有一家地下室旅馆,在这里居住的,百分九十以上的都是白天在铜牛劳务市场等活儿的工人。选择在此地入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便宜,半个月前,这里的一张床位的价格是3元一晚,现在刚刚被提到了4元。就成排地摆放在过道里,曾经偌大的舞厅被石膏板隔成区间与房间。




仅仅是一瓶饮料的开销,在民工们看来,已经让他们十分满足,最起码这里是温暖的,还有免费的热茶水供应。



罅隙中而眠晚上10点,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铜牛附近一条条地“扫街”,却只发现了零星几个在户外露宿的民工。

如果不是因为意外遇到了正躲在一辆载人电动车和车夫聊天的老张,或许我们注定找不到答案的。老张带我们去看看工友们的住所,从铜牛过了桥,走过一条街,走到一个叫做“老营盘”的小区,进门的东侧,就有一件两米见方木棚,木棚里躺着人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走进居民楼,走了一圈毫无发现,用电筒的光四处照明,才隐隐发现一些迹象,堆放满废品的过道里,单元与单元连接处的空隙里,四处都藏着裹着棉被的呼呼大睡的民工,他们住在楼道里。他们寄居在这些楼房的罅隙中,只求一夜安眠……
结语:铜牛下的梦想


铜牛,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来说意义是多元甚至含混的。

它是这个城市的著名标志地;曾经寄托着人们希望震慑汜滥河水的美好祝愿;标榜着某种辛勤劳作,吃苦耐劳、默默负重的城市精神;却也无法摒弃那些关于“劳务黑市”、混乱等保守诟病与争议的名词。
抛开这些标签与意义,我们去窥探的是与生活在铜牛这具城市雕塑下的一个群体的生活。

文/王文佳 图/谭歌


本文内容由 康师傅 提供

[我要投稿](责任编辑:bigworld)
  • 上一篇:2月1日起徐州人开车闯红灯将记入个人信用记录?
  • 上一篇:徐州11路公交车上见到的,爱心专座上加了暖垫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