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公共文化景区遭遇“进编难” 难得旅行社青睐

发布时间:2016-12-08 16:02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


  自当选为国家级4A景区后,无锡博物院便积极与我市各大旅行社联系,力争将博物院编入旅游线路中,然而困难重重。


  这并非个案。在我市众多文化景观中,公益性文化景区普遍遭遇“进编难”问题。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景区,因为缺乏门票利润吸引,难以调动各家旅行社的积极性。此外,先聚集人气,宾馆、饭店等各服务环节紧随而上,从而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大旅游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拥有一条古运河、两个大遗址、四个“国”字号博物馆、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八大文化博览园、十大古村落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无锡,近年来“文化游”在城市旅游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强大合力尚未全面体现。


  文化游助推旅游业转型


  Tim,是旅居无锡的美国人。闲暇时,他最爱逛无锡博物院。凭借一张地图,Tim游遍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民乐馆、书画馆等文化场馆;


  在无锡某大学就读的俄罗斯姑娘安娜,双休日爱去的地方,是环蠡湖风光带。租辆公共自行车,环湖骑行一圈,不时与休闲游客练习中文口语;


  来自英国的丽兹,则喜欢一头钻进无锡的大小里弄,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一处“隐”在闹市中的菜场中体验无锡的市井风情;


  这些走遍世界的游客,是无锡“入境游”的主要客户群。城市最吸引他们的风光,是地方文化。国家旅游局也将今年的主题旅游定为“中华文化游”,文化向来被视为旅游的灵魂,文化游如今更是被单列为一个旅游品类。无锡正经历着由观光游到观光、休闲、度假游的转型发展期,在观光游市场已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文化游成为振兴旅游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精品深度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有利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而对外国游客有着很强吸引力的文化游,也将有力拉动无锡“入境游”的增幅。


  公共文化景区“进编难”


  无锡倚重自然山水风光的旅游格局,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了文化名城建设力度,无锡博物院等标志性文化场馆不断涌现、薛福成钦使第等名人故居得到妥善修复,惠山古镇、清名桥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初步完成,环蠡湖风光带、运河公园等公共文化景区面积不断扩大,由古镇、古街、名人故居、标志性文化建筑构筑起城市文化旅游新框架。


  但至今为止,除清名桥、惠山古镇和环城古运河水上游已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线路外,众多分散在全市各地的文化景点、景区仍是各自为战,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更是得不到旅行社青睐,难以编入相关旅游线路中,更不用说推出科学整合、精心设计的专题文化旅游线路了。


  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公共文化景区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的同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文化旅游线路,或将这些景区、景点穿插编入现有旅游线路中,是无锡发展文化游急需解决的课题。


  力推文化专题线路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与核心。”无锡市旅游协会会长王洁平认为,文化旅游是通过各种形式来呈现的,对文化旅游的理解,可以分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


  从宏观来看,山水是一种文化,名胜古迹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留存的财富。这一类型的文化游基础已十分扎实。而从微观来说,文化游的范围为文化新景,特别是开放式文化景区。对此,王洁平认为,一方面,旅行社要有文化责任感,积极将这些免费景区、景点编入文化线路中,这不仅是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是推介城市、推介国家,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推出与景点文化特色相契合的文化专题线路游,结合旅游产业特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构架“大旅游模式”


  全国知名景区营销专家郑泽国,曾长年在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工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众旅游已经从观光型逐步转型为休闲度假型。拥有大量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无锡,大力发展文化游,有利于实现由观光游到观光、休闲、度假游的转变。


  郑泽国认为,当前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融合三大发展趋势。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单一的“圈景式门票经济”转变为深度精品旅游的“大旅游模式”,旅游业由此从资源时代进入了财智理念和产品新时代。


  拥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无锡,如果同步升级产品和配套,提升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的水平,增加游客的丰富体验,必将逐步形成以旅游企业为基础,社会其他各类企业为补充的产业集群,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振兴计划。


  向“综合经济”转变


  年初,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推介会开到了京城。这次活动,让诸多北京人知道:包孕吴越的太湖不是无锡唯一的美丽,旧时江南、梦里水乡在无锡依然有迹可寻。3月初,惠山古镇也北上京城,118座祠堂集聚古镇,一年一度的惠山庙会动态呈现古镇民俗风情,城市文化生态保存最完好惠山古镇,成为无锡申遗的发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街区均为城市倾力打造的开放式景区。没有围墙的景区内,住宿、餐饮、购物等业态十分丰富,一个与旅游业相配套的服务系统基本完善。事实上,国内很多地方早已淡出“门票经济”而另辟蹊径。比如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和中山陵等。因为不收门票,游客增加了许多,在景区产生的消费也相应增加了,餐饮、旅馆、零售等各行业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只有实现“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转变,公共文化景区才能真正解决“进编难”问题。(首席记者

  • 上一篇:香港旅发局主席田北俊:正视旅游争执 不强迫购物
  • 上一篇:凯宾斯基酒店集团在中国开30家饭店后不再扩张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