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问世天下知

发布时间:2016-12-13 18:40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

  沉睡千年的六朝祭坛被发现,纯粹是一个偶然。中山陵的老林业工人都知道,在钟山南麓一处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段长约50米的“垒台”,谁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

  1999年4月中旬,贺云翱及其他考古人员正在明孝陵、明东陵作考古调查,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几位负责人告诉贺云翱有这么一个“垒台”,问他是否有兴趣看看?他们立即上山钻进了那片树林。眼前是一段高约2米、长达50米石砌的墙,由于处在海拔260多米的高处,墙体显得格外高大凝重。凭着职业的敏感,贺云翱觉得这不会是一般建筑物。在树林里转了两圈,脚下踩到了一块砖,他心里“咯噔”一下,拾起一看,是块六朝砖。直觉告诉他,这个建筑与“六朝”可能有段神秘的渊源。


  当晚回到家里,他就开始翻阅有关文献,巧了,唐、宋、元时代的古籍上都说钟山上曾有处六朝时期的北郊坛,可是地址不详,这处建筑是否会与“失踪”千年的“北郊坛”有关呢?


  第二天,他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又一次来到这里勘察,由于山高林密,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4月下旬,在南京市政府及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山陵园管理局和考古人员用2年多时间,风餐露宿,在这里进行考古清理和发掘,终于看清了它的“本来面目”。


  这个巨型坛类建筑物背依钟山主峰,坐北朝南,由四个坛层组成,每层边缘砌石头护墙,总平面略成方形,呈正南北方向,庞大的主坛体上还有用土加筑的四座呈覆斗形小坛,空间排列上呈中轴对称。大坛的南面正中顺坛坡建有一条石砌台阶。由于大型祭坛有两座,一处附属祭祀建筑区更是结构复杂,专家认为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祭祀功能。


  尽管祭坛的各个空间分区和使用方式尚待进一步考证和资料分析,但面对这座承载了千年风雨的祭坛,我们仍可以清晰地聆听历史的足音。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设坛祭拜天地是在东汉。皇帝一年中正式祭拜有两次,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在这里,皇帝带领文武大臣向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在夏至祭祀前10天,皇帝就开始吃斋。夏至那一天,皇帝和大臣浩浩荡荡从皇宫出发来到地坛,由博士和太常将皇帝引至坛前,皇帝以酒祭奠,跪拜两次,然后脱鞋升坛,洗手,再在神像前跪拜两次,文武大臣则在坛下跪拜,仪式繁琐而庄重。


  虽然这种拜祭仪式早已成为过去,但古人那种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在我们民族的传统里延续下来。


   据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的负责人介绍,六朝祭坛将采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向世人展示其历史原貌。拟定中的六朝祭坛景区规划范围约65公顷(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等专家论证后将逐步实施。首先将尽量恢复祭坛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环境整治,其次将修复倒塌的坛墙,在不妨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建设一座展馆,展示出土文物以及与祭祀有关的礼仪规范。


  目前,按六朝风格复建的六朝祭坛坛门和跨河拱桥已经落成,向社会开放。

   来源:南京日报

  • 上一篇:江苏打造旅游无障碍工程
  • 上一篇:江苏与维多利亚州签订旅游合作备忘录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