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启动大规模文物复建计划

发布时间:2016-12-16 12:56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3
昨天,记者从中山陵景区明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知,为庆祝明孝陵申遗成功4周年,从6月8日开始,“明文化月”将拉开帷幕,舞台表演、文博展览、学术讲座、新书发行等11项系列活动将一一展开。在发布会上,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鹏善首次公开表示:“文物复建是明孝陵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
  

  事实上,一系列已经和即将实施的大规模文物复建工程,都表明明孝陵保护正进入文物复建的新阶段。王鹏善介绍,明孝陵的文物复建工作是这两年整个中山陵环境整治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已经复建的有“一桥、两门、两炉、四井亭”(即升仙桥、棂星门、内红门、左右神帛炉和大红门内外的四座井亭)。此外,翁仲路的神道也全部由柏油路复建为青石板路。在复建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不搞无中生有、不搞狗尾续貂”的基本原则。在考古发掘、文献整理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地重建这些建筑,让普通人能够领略世界文化遗产最初的壮观面貌。记者了解到,明孝陵此次地面文物复建的规模很大,除了上面提到的已经复建的项目外,大红门、明楼两个最大体量的地表建筑也在复建计划之列。也就是说,明孝陵6大地面建筑组群中的4个组群,都有单体建筑的复建工程。
  

  国家文物局对这些复建工作采取了低调批准的态度。去年在复建毁于近现代战火的棂星门工程时,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束有春向记者介绍:“2006年上半年,我们接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文,同意复建保护,并指派我们省局负责组织专家修订具体方案。”正是这次“审批权下放”让这项最主要的复建工程顺利开展。
  

  长期以来,文物复建一直是包括明孝陵在内的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禁区”。老一辈文保专家大都坚持保持遗址原貌的观点,许多复建工程被斥为“造假古董”。明孝陵的复建工程一直备受争议。那么,遗址到底应该保存还是复建呢?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遗址保存还是文物复建的争议,实际上是中西方遗址形态不同造成的。遗址保存最早是西方文保界提出来的。西方古建筑大多是石构的,因此建筑虽然毁坏,但遗址上还有大量宏伟的石构件,就像雅典卫城和古罗马斗兽场那样,依然得见当年原貌,复建显得画蛇添足。但东方古建筑是木结构,一旦毁坏,原先的建筑形态根本看不出来。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复建的原则,并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国际上的肯定。但是中国文博界长期遵循遗址保存的原则,对复建十分排斥。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中国已经成为第三大世界遗产国,复建正成为各地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的现实需要。
  

  对于明孝陵的复建工程,贺云翱认为这是南京乃至整个江苏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和新尝试,“只要是科学、严谨和建立在考古发掘基础上的复建,能够让普通人感受到古代建筑的辉煌,这要比站在一片看不明白的遗址前更有意义。”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本多

  • 上一篇:寻觅南京今夏休闲好去处 避暑逍遥游享受别样夏季
  • 上一篇:中山陵欢迎大家来“挑刺”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