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景点不可一厢情愿“拍脑袋”

发布时间:2016-12-16 15:24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
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杨达源教授历时2年多,对省内近百个规模旅游景点的游客量、贡献率等进行综合分析,最近得出结论:全省三分之一的景点人气火爆,收益丰厚;三分之一的景点不温不火,勉强维持;还有三分之一的景点门可罗雀,入不敷出。   “在国外,旅游景点若不赚钱就不会有人去开发。而省内有些地方,恰恰是开发了许多不赚钱的景点。开发的盲目性和建设的低水平重复,造成这些景点的‘先天不足’。”杨教授一针见血。  地方特色资源不等于优质旅游资源  “自然、人文、社会等地方特色资源不等于高品质、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只有将特色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才具市场价值。”杨教授反思道,过去搞旅游资源评估,把所有的青山、绿水、古迹等都列为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大失误。如南京汤山猿人洞,是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30万年前的“南京猿人”及古地理环境意义非凡。但开发成景点后,除了考古工作者和部分好奇者外,能形成游客群吗?再如徐州的汉画像石和南京的郑和墓,文物价值毋容置疑,但会吸引多少外地游客专程前往呢?  旅游热点是旅游产品高度市场化的结果。但很多地方缺乏旅游开发的要素条件,一旦发现当地有什么特色资源,就打什么“特色旅游牌”,就建什么“特色景点”。据统计,全省不少市、县、区都将“旅游兴市”、“旅游强县”作为发展战略。而其中的不少景点,都未经旅游前景评估,而是一厢情愿“拍脑袋”的产物,无法直接面对市场产生效益,以致造成景点闲置和开发建设的巨大浪费。  不能只重视人为的“建”而忽视游客的“看”  据调查,许多城市都由城市规划来“决定”在哪建什么景点、盖什么建筑、实施何种旅游项目,至于这些景点项目具不具备旅游价值和赢利功能,能吸引多少游客,竟都不在“规划”之列。  如南京市投入几十亿元打造的外秦淮河风光带,造福了市民。但其水上游览价值有多高,就值得商讨。尽管两岸绿树成行,沿河石刻小品雅致,颇具园林特色,但不足以构成白天水上游的“硬件”。而夜游由于线路过长,两岸灯光不配套,几无夜景可赏,该旅游项目面临的尴尬境地便可想而知。而南通的濠河夜游,由于事先做了专门的旅游安排,水岸美化亮化联动,很快成为区域旅游的热点。  “常有地方领导让我表态,同不同意他那里建某个景点发展旅游,这让我很为难。因为,很少有为旅游而建的景点取得成功的。”杨教授不无苦恼地说,中国的天安门、长城,外国的埃菲尔铁塔、金字塔,当初都不是为旅游而建的,它们之所以成为旅游地标,源于自然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性。人为建造旅游地标,风险大于成功。杨教授建议,不要忙着先建什么,而是先要想明白让游客看什么?  “少建设、多利用”,是中外旅游开发的铁律。景点就是企业,一定要讲究投资回报率。如某地的船会,虽历史悠久,但一年也就热闹那么几天,如果不计工本地搞大规模开发,建那么多高档配套设施,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景点开发中“建”不是目的,“以销定产”取得效益才是根本。  旅游景点开发要从政绩型向效益型转变  杨教授认为,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全国著名景点多,发展潜力大,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做大做强旅游景点和全省旅游业。  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旅游产业规划,面向旅游者需求开发旅游景点,尽量避免“很有说头、很少看头、很没玩头”这类“鸡肋”景点的出现。如全国按《西游记》趣事建了大量景点,但目前唯有连云港花果山的旅游开发最为成功,每年有数十亿的旅游综合效益,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广旅游价值和效益评估,对所有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前、投资中和投资后的可行性追踪分析,改革传统市场调查方法,尽快实现由旅游地调查向客源地调查的转变。如南京明城墙旅游价值评估,应该到周边省、市客源地做抽样调查,看每年有多少外地游客打算来南京看城墙,是看墙体、看门楼、看墙砖,还是看与城墙有关的遗迹,大致什么时间来,除了看城墙还会看什么,等等,并据此相应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弄清底数,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利用。

  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优化组合,推陈出新,提高景点、景区的旅游竞争力。旅游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如南京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开发潜力大,但“虎踞龙盘”、“钟山风雨”、“明皇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重视;作为《红楼梦》的故乡,南京具有各地“红楼梦景点”不可比拟的独家优势,但至今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形成“红学游”的热点,确有点“捧着金碗找饭吃”的味道。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明月

  • 上一篇:建景点不可一厢情愿“拍脑袋”
  • 上一篇:汤山成为“全国温泉开发示范区”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