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老城南

发布时间:2016-12-17 13:37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3

 

  写在前面:今年年底,南京老城南将拥有自己的首个专门规划。这个规划或将决定老城南的未来。 

  从今年6月份开始,以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为首的规划团队,就在加紧制订有史以来首个南京老城南总体规划。这个名为《南京城南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的规划工程,将为我们勾勒出怎样一幅老城南图景?这幅老城南全景图的实现将遇到怎样的挑战?复兴的老城南在南京城市发展战略中又将充当怎样的角色?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划界:老城南在哪儿 

  设想:“混合”之城 

  没有人会质疑,老城南是金陵文脉之根本。但是,却又很少能有人说清楚老城南到底在哪里。 

  今年6月,当《南京城南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复兴规划》项目启动时,研究团队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被用在划定一个老城南的框框上。 

  在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一幅巨大的卫星遥感地图前,记者见到了首次用红线勾勒出的老城南:北以内桥、建邺路与白下路为边界;南以纬七路为边界;东西至城东、城西干道。总体包含了秦淮区,并包含白下区、建邺区、雨花台区所属的一些地域,总面积约8.7平方公里。 

  记者发现,在这个矩形红线框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各突出一块。分别把朝天宫(相传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遗址)、正在规划中的古长干里历史风貌区(即南京第一个城池——2500年前的越城遗址)包含进来。 

  “这个老城南红线图的确定,规划组整整花了两个星期。”赵辰说。 

  赵辰认为,红线图的划定有两个意义:一是该规划首次将南京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界定出来。在南京2500年建城史上,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这个8.7平方公里的区域始终延续着商贸、居住密集区的功能。在这里拥有南京50%的历史遗迹,诞生了南京70%的传说,保存了南京90%的民俗传统…… 

  第二个意义是,和过去人们对老城南的定义不同,规划没有以明城墙为界,而是“走出”中华门,把古长干里和越城遗址包了进来。这为老城南今后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开发及商业开发留出了更大空间。 

  赵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即考虑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又注重地理上的完整性,还为老城南的未来留下了发展空间。” 

  设想:“混合”之城 

  现在的新城区规划和建设,都是按功能划分区域,什么地方建住宅小区,楼间距多少;什么地方建CBD,盖多少幢大楼招商;什么地方建产业园,引进多少项目。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会被功能化。 

  但在此次规划的总体设想中,老城南与这样的新城大相径庭:它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味的“混合”之城。 

  历史上,老城南就是这样。坊市相间、前店后厂,居住、商贸、娱乐交织,以后的老城南依然要是这个样子,不但有商店,有会所、更要有原始居民的居住。可能在同一个区域内,有民居也有商业大楼;民居房可能一楼开店,楼上住人;一家现代化创意研发公司,可能就开在一幢门廊雕花的古朴老屋里。这种功能的模糊将提升老城的人文环境,能让更多人选择来老城。 

  “混合才会让老城具有生命力。”一位规划人员说。 

  突破:梳理7大传统片区 

  但混合不等于杂乱和无序。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幅卫星遥感地图,将旧日的老城南展现在记者眼前:没有高层建筑,顺着河流走向呈发散状的街巷布局,风格统一,脉络清晰。但是今天几百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成片消失或等待改造的老街巷让老城南的布局变得模糊。这个规划应当如何下手? 

  荡平高楼,按照当年的地图重新建一个老城南显然不现实。 

  “我们急需要做的是将老城南的传统城市肌理梳理并保护起来。”赵辰说。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这样的理念在居住密集的老城南体现得尤为突出。老城南所有的街巷,无一不是因循河流、山岗等自然风貌的走势而建。几千年来,老城南的房子屡毁屡建,但是街巷布局基本未变。代代相承的风水观念和自然风貌成就了老城南千年未变的城市肌理。 

  但是这样的城市肌理在当代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打破,推土机让河流和山岗不再成为盖房子的阻碍,新式的摩天大楼和住宅小区考虑的是强大的功能,而不是与自然相协调。 

  复原城市肌理是有史以来首个老城南规划必须面对的。专家们把这个工作的突破口选在对老城南的7个传统片区逐一梳理上: 

  南门地块:中华门至雨花台之间,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南京最早的城池越城和老城南的关系。 

  水西门地块和通济门地块:在明代,水西门和通济门是城南地区东西两大水关,是商贸交往的枢纽,是传统的商贸区,这个区域内老城南街巷如何布局,河道对城市传统格局的影响如何,是两个地块研究的重点。 

  四福巷地块:位于夫子庙和门东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这被称为是连接传统商贸和居住区的“关节”。 

  花露岗地块和赤石矶地块:目前城南地区保存相对完整的两个历史街区,拥有光宅寺、周处读书台、胡家花园、瓦官寺等众多历史遗迹。 

  糖坊廊地块:中山南路两侧。中山南路的开辟破坏了片区发散状的传统城市肌理,该地块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这种破坏格局的修复提供标本方案。 

  7大地块的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专家们需要透过如今纷乱的道路和建筑将那些传统的城市肌理寻找出来。 

  每个区域首先必须搞清楚原始的山岗和河道的分布,即便是那些已经被推土机荡平的,也必须重新找出来。其次,必须搞清原始的街巷布局。最后必须搞清这个区域内有哪些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历史遗迹或建筑。 

  挑战:老城规划需要特事特办 

  理清历史肌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怎么在新的城南规划中逐渐复原这些肌理。对规划和城市建设来说,这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专家认为,首先是必须制定严格的法规对老城南进行整体控制。而此前相关的控制要求只是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有所体现,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城南。这个控制包括自然地理特征、传统街巷网络和单体建筑三个层面,相比较而言前两者的难度更大,要求更细。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作为项目主持人,赵辰对老城南自然地理特征和传统街巷网络的控制更为重视。他认为,如果这两个做不到位,单体建筑保护与复原就失去了存在的大环境,要么最终被拆除,要么最终复建成一个“四不像”。 

  其次是在城南复兴中,现有的规划准则和建设条件必须做出调整。从保护老城南的需要出发,一些条例、规范适用于新城而不适用于老城,比如容积率、日照间距、消防、绿化、地下管线间距等等。因此需要考虑为老城南风貌区制定非常规的规划条例和指标。 

  据悉,《南京城南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复兴规划》完成后,专家们还将针对7大传统片区,及具体保护复兴项目,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实施规划。如“金陵绝唱”古长干里旅游开发项目、蒋百万旅游开发项目等。 

  地位:老城南或成南京发展原动力 

  过程也许漫长,但规划还是为人们描绘了未来老城南的诱人图景: 

  碧波荡漾的秦淮河与众多翠绿的山岗构成了老城南的骨架;因河而建,依山而行的路网和街巷构成了老城南的血管;街巷两边,老城南2500年来各个发展时期的典型建筑古今交融、鳞次栉比,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在一条条街巷、一栋栋建筑中寻找那些底蕴深厚的人文典故和民俗传统;众多企业总部和培训、金融等机构设立在此,老城南在更高层面上延续着其商务功能…… 

  正如有专家所说,老城南将是一个躺着的巨人,不高但是能量无穷。 

  “老城南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座老城。成为南京发展的原动力。”赵辰说,纵观世界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英国伦敦还是法国巴黎,抑或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罗那、意大利佛罗仑萨,老城无疑都是这些城市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地区。 

  “当制造产业发展到一个高峰时,以城市特色为基础的地区竞争力将成为中国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空间与时间、自然地理与人文高度统一的老城南将成为南京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一位专家认为。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明月

  • 上一篇:京沪高铁南京段桥梁隧道全开工 2010年2月完成
  • 上一篇:设计更加人性化 南京地铁二号线车门有防夹系统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