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凤还巢”

发布时间:2016-12-17 15:36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

  20年前,南京人王六林带着几台织机和一身绝活,来到妻子刘菊红的老家涟水县李庄办起了云锦厂;20年后的今天,在已拥有65台织机、150多名娴熟技工,年产值有望破千万元的时候,王六林却一门心思想着把云锦厂从涟水搬迁到南京。
  
  日前,国家有关部门出台规定,对云锦的制作工艺、等级和产地等进行了规范,将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栖霞区认定为云锦产地。也就是说,这5个区之外任何地方产的云锦,都是“冒牌”的。
  
  对王六林来说,搬回南京成为不二选择。搬迁,无疑会伤筋动骨,但王六林对记者说:“回归,也是我多年的夙愿。”

  是保护,更是传承

  在梅园新村附近的南京天宫云锦专卖店里,记者听王六林说起当年搬迁至涟水的经过。
  
  上世纪70年代末,栖霞区尧化门王子楼云锦厂招来10个小学徒,18岁的王六林就是其中之一。他跟着老艺人从最初接线头开始,学成了一身云锦织造技艺。“当时厂里生产的云锦定向供应,不愁销售。后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厂子越来越不景气,到1986年,几乎到了人去楼空的地步。”
  
  王六林对云锦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当初的10个小青年,只剩他和另外一个人仍在坚守。王六林就在那时把厂子接了下来,“也就几台设备,人都走光了。”当王六林准备在南京招兵买马重振云锦辉煌时才发现,人工成本太高,根本招不起工人。妻子刘菊红提议,不如回她的娘家涟水发展,能省不少钱呢。
  
  于是,1989年5月,王六林带着几台织机,和妻子来到涟水,成立了“南京织锦厂”,并注册了天宫云锦商标。苦熬两三年后,织锦厂逐渐步入正轨。如今,厂里有65台大型花楼织机、150多号熟练技工,成为国内最大的云锦生产厂家之一。王六林和他的伙伴们还用创新技术给传统云锦添彩,他为故宫复制的“天衣无缝”龙袍,深受好评。
  
  今年八、九月份,受瑞典王室成员邀请,王六林将一台织机搬到瑞典,现场展示云锦织造工艺。这样的交流不是头一回了,荷兰、新加坡、日本……他去过10多个国家,也带回了络绎不绝的订单。
  
  然而,就在企业发展势头红火之时,王六林却在考虑搬迁———国家相关部门对南京云锦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于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规定中,将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栖霞区认定为云锦产地,也就是说,王六林在涟水生产的云锦,成了“冒牌货”。
  
  搬回南京,成了他的不二选择。

  是生存,更是发展

  这次搬迁,对王六林来说无疑是“伤筋动骨”的。但他告诉记者,早在4年前,他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这个规定2004年就出台了,但一直以来,云锦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所以没有正式执行。”王六林还透露,近几年,南京一些云锦生产和研究单位负责人为制订云锦质量标准积极奔走,他也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规定》中将云锦定义为,以生丝、金银线和孔雀羽绒线等为原材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使用花楼提花木织机等传统设备,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用手工制作的多重纬色织提花丝织物。《规定》还对云锦制作工艺有了详细规范。“在具体操作中,有关部门会根据云锦厂织机的数量,按相应的年生产能力发放适度配额的‘身份证’,不在保护之列的厂家没了‘身份证’,其产品自然无法作为正品来销售。”王六林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规范市场,保护云锦品牌。
  
  目前除南京外,涟水有3家较大的云锦厂,苏州、杭州、湖北等地也有规模不等的云锦厂和小作坊。《规定》的出台,对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将产生影响。对王六林来说,“不搬,就意味着无法生存。”
  
  王六林告诉记者,这些年,他的云锦在得到市场认可的同时,也受到质疑———南京云锦,为何产地是涟水?他不得不一遍遍解释。而在南京,云锦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第3次被文化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单;政府高度重视,每年拨专款保护其传承与发展;更多市民接触并消费云锦产品……这些都让王六林一直在考虑回到南京。
  
  不过,和20年前的搬迁相比,这次代价要大很多———涟水10亩多的厂房闲置了,一些拖家带口的员工只能选择离开,还有,在南京要找到合适的厂房,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还好,栖霞区相关部门已经帮我联系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具体洽谈正在进行中。”王六林说。
  
  王六林并不后悔当初离开南京,“从南京到涟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云锦;如今从涟水到南京,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让云锦回归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搬迁,也是我多年的夙愿。”他最后说道。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明月


 

  • 上一篇:长江四桥本月开工
  • 上一篇: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月底完工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