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两文物点入选“江苏省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6-12-18 16:40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
历时近3年的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日前基本结束。经过这一轮“地毯式搜索”(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文物总量翻了一倍,其中新发现文物点达13371处。在上万处文化遗产“新成员”中,哪些新发现价值最高、最吸引眼球?昨天上午,“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南京两处文物点——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台旧址和高淳水阳江古代水利设施榜上有名,其余8处分别是宜兴紫云山墓群、徐州韩桥煤矿旧址、金坛慰安所旧址、张家港黄泗浦 遗址、连云港果城里民国建筑群、洪泽三河闸、兴化影山头遗址和沭阳古栗林。

    数千万两白银筑起“水利防线”

    高淳西部属水网地区,据史料记载,明代朝廷为了在此地固水通航,曾耗银数千万两兴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在这套“造价不菲”的治水设施中,以砖墙镇的护堤水牮(音jiàn)最为特别。据普查人员介绍,“牮”字之意,即是“以土石挡水”。由于相国圩长期面临来自皖南山区洪水的威胁,当地在水碧桥至大花滩约7公里范围内布设“九牮八档”,从上游水碧桥开始称“头水牮”,其后依次称二水牮、三水牮等。除了起挡水作用的土石牮外,这道“护堤防线”还设有外用石砌、内部填土的分水牮。小小分水牮虽不起眼,却有着排泄洪水和灌溉农田的多重功效。分水牮形状颇似鱼嘴,它将上游江水一分为二,左面入水阳江下泄,右面则经由双桥渡至官溪河,既保证河道通航,又可灌溉良田。市普查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古代水利设施存世极少,像水牮这样保存完好并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个发现为研究古代护堤治水提供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除了水牮之外,普查人员还发现了永定陡门、梅盛古涵、码头群等配套设施。始建于明初的梅盛古涵为石筑结构,全长20多米,其进水口底部凿有二道槽口,可根据所需储水量自行选用合适的闸板。古涵于1962年重修后,如今仍在发挥防旱排涝的功效,开闸后可灌溉良田3000余亩。

    德国公司曾高价求购“电台古董”

    鼓楼区江东门北街33号,有一幢坐北朝南的白色建筑,这里是当年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的发射台机房。70多年过去了,院内两座高125米的发射铁塔依然矗立于此,似乎在无声诉说着这座“东亚第一电台”昔日的辉煌。

    1930年,为了建造新电台,国民政府向德国德律风根公司订购了全套无线电广播设备,包括当时在东南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发射台。1932年11月12日,这座号称“东亚第一、世界第三”的广播电台正式开播,频率为660千赫,电波遍及海内外。如今,机房内依然保存着当年发射台使用过的各种仪器、电缆等设备,这些看似用处不大的“老古董”,还引发过一场不为人知的“争夺战”。该负责人透露,前些年,生产方德国公司曾多次开出高价,希望将设备回购放入博物馆中收藏。“我们没同意,这些机房和设备是见证中国近现代工业起步的重要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编辑:Roach

  • 上一篇:老城南改建可借鉴北京胡同开发模式
  • 上一篇:春节国内游“南热北冷”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