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将玄武湖“泄湖为田” 故居半山寺修葺一新

发布时间:2016-12-20 14:39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

        半山园修葺一新,还竖起王安石塑像。刘 浏 摄

               半山亭和碑记。刘 浏 摄

很多南京人都知道,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经住在南京的半山园,而对于半山寺却所知甚少。王安石晚年隐居半山园,一场重病初愈后,上书皇上请求将住宅改建寺院。神宗命名为“报宁禅寺”,后又被人称作半山寺。所以北宋之后,王安石故居都以半山寺的形式存在,现今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原址上修建的王安石故居,位于南京清溪路的海军指挥学院内。  

探访 半山园里鸟语花香,孔雀相伴

南京人都知道中山门附近有个半山园小区,但这里其实不是真正半山园的所在,真正的半山园坐落于小区附近的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内。记者日前从清溪路一直向北走,穿过海军指挥学院的两座大门,就看到了这座位于半山坡上的建筑。校园里本就草木清秀,而王安石故居则更显灵气,四周不仅鸟语花香,更有不少兔子、孔雀相伴。据了解,这些动物都是学院放养在这里的,一旁的一汪池水中更有供白鹅、水鸟栖息的小屋子。车水马龙的中山门侧,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想必正是王安石晚年陶醉于山水田园的意境。

现在的王安石故居刚刚修葺一新,前有花园和王安石雕像,一株古龙爪松立于门口。故居内部极大地保留了历史文物的风貌,建筑结构虽然崭新,但是堂内的青砖佛像,浮雕、石墩都保存完好。除了门厅,中庭,侧面还有两个小院子,其中芭蕉参天,结构精妙。回廊中还可以看到不少王安石的诗词刻成的石碑嵌在墙中。

故居后方的东段山岩上还有一座八柱歇山顶式凉亭,名为“半山亭”,占地约30多平方米,是远眺古城,近观中山的绝佳之处。亭后有石碑记载,依旧可以看清上面刻着的《重修半山亭》记。为“同治九年十月长白魁玉书”,另一块是道光十六年的无题记事小碑“开门望钟山,松石皓相映”,“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写的都是这里的环境幽丽。

争议 先有半山寺还是先有半山园?

是先有半山园还是先有半山寺,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金陵早有半山寺,王安石年轻时进京赶考,在彭城邂逅盐城考生李诗,一路上互相照顾,结下了深厚情谊。可惜开科试举后,李诗名落孙山,而王安石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李诗一气之下削发出家,遂到金陵半山寺里当和尚。王安石做官后,诚恳表示邀请他来京做官,当自己的帮手,共同推行新法,但李诗表示坚决不去做官,为了答谢王的情谊,李诗每逢四时八节,都要差人送去一些土特名产。因此,王对这样热情的故友非常怀念。而后王安石政治主张失败,李诗知道王安石决意弃官为民时,便劝他来金陵落户,同住半山寺相伴。王安石接受了李诗的邀请,把家安在半山寺隔壁,并自号“半山”。

不过,较广泛的说法还是,半山寺是由半山园改建而成。王安石辞官后,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地方为自己建造了这所居室。因这里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谓半途上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当年,这里是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僻之地,且地势低洼,积水很多。王安石请人开渠泄水,培土造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王安石把半山园及附近的几百亩田一律割给寺庙所有。他自己在这年秋天,另在秦淮河畔租了一个小小的独院居住。据父老传说,这个独院就在清朝江宁县治后面惠民药局,大概在今内桥附近。

后来由于新法被废罢殆尽,病情加重。他在南京病榻上仍关心国家大事,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宋神宗在病危时读了以后,非常感动,痛苦地说:王安石两擢两罢,仍无怨无恨,病患垂危,尚念陛下之康健和社稷之安危。他病逝后,相传就埋葬在半山园内。

半山寺小史

宋元丰七年(1084年)春,王安石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命名“报宁禅寺”,又称半山寺。

明初,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时,将半山寺包入城内,因其地接近皇城而成禁区,寺遂废。

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在故址重建半山寺。

咸丰时被毁。

同治九年重建。

宣统时重修。

近年来这里陆续修缮过3次。

历史与典故>>>

王安石将玄武湖“泄湖为田”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17岁时,父亲调任江宁(今南京)通判,他随全家来到江宁。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进入仕途。熙宁三年(1070)拜为宰相。他大力推行青苗、免役、农田水利诸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反对派力量强大,新政的推行迭遭阻碍,也使得他在宰相的位置上几沉几浮。

期间,他3次出任江宁府尹。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改革的艰难,最终使他心灰意冷,辞官住到半山园。逝世后又葬在钟山脚下。

王安石二次出任江宁府尹时,遇上了难题:玄武湖淤塞已久,若弃置不用,可惜;若疏浚复湖,又非一日之功。怎么办?他选择了“泄湖为田”。他在玄武湖中开挖了十字河,设立了4个斗门,排去湖水,改湖为田。为便于交通,河上还架起了桥梁。从此,玄武湖便失去了踪迹。

把玄武湖改成农田,也确实为当时的平民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据《至正金陵新志》载:南宋淳祐十年(1250),“拨后湖田七千余亩,创义社,立规式,支助贫士之结凶不赡者。”

然而,这一举措打乱了自然环境原有平衡,其弊端不久就暴露了出来:少了玄武湖这样一个大型蓄水库,周围地区抗灾害能力明显下降,“雨则涝,旱则涸”。城内不少河渠因缺水而淤塞,“青溪九曲,仅存其一”。很多地方连饮水都成了问题。元朝虽两次疏浚十字河,均无济于事。

直到明初,朱元璋派人对十字河进行了又一次大疏浚,并建闸提升城外水面,玄武湖才得以重现。这样,玄武湖从消失到恢复,差不多整整隔了300年。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小木

  • 上一篇:元旦祈福 “好市民”撞响新年头彩钟
  • 上一篇:三天接待游客31万 夫子庙还在搞“年货大街”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