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0岁”的求雨山“金陵四老”纪念园成为了文保单位。3月28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包括新入选项目11处,扩展项目3处。这份名单的一大特点是“年轻化”,1969年的一处“文革”遗迹首度被列入文保。
最年轻文保单位才“20岁”
南京市文保单位的评审专家、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教授周琦说,这批公布市文保单位是历次数量最多的一次,总体上体现了覆盖范围大、数量大、时间跨度大的特点。
周琦教授介绍,按照国内外不成文的惯例,一般50年以上的才作为文物进行保护,这份文保名单的出炉,反映了南京市在文物保护上思路的创新和突破,也体现了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这次最年轻的文保单位是位于浦口区江浦街道求雨山的“金陵四老”纪念园,建筑年代是1992年-2005年,如今只有“20岁”。对于这一新建筑进文保,文史学者、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冰表示很赞赏,书法界的“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萧娴、高二适享誉国内外,这是南京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
“文革”时期标语浮雕进文保
“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遗存,也进入了这份榜单。名单中列出了位于高淳县固城镇漕塘村的下土桥“文革”遗存,这一1969年的建筑遗存让公众很陌生,如今各种文史资料上都鲜有记载。
周琦介绍,现在整个南京“文革”时期的遗存很少,在城市改造中大多已经湮灭。结果在高淳这一个很偏僻的小村镇上还保留了下来。作为评审专家,周琦教授到实地查看过,这是街上的一组建筑群,墙上有当年用漆刷的“文革”标语,建筑立面上有“文革”时期三面红旗、毛主席语录等浮雕,还有一些富有当时特色的建筑小构件。专家认为,这些遗存还是有历史价值的,这处建筑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可以让后人通过这些了解历史。“就我所了解,其他城市将‘文革’遗存作为文保单位的,还没有听说过。”周教授说。
在这份文保名单上,建于1974的江宁区安基山水库渡槽和横溪渡槽也上榜了。周琦教授说,这是两处“文革”后期建设的水利设施,是在当年学大寨、学红旗渠的背景下建设的,随着水利设施的更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构筑物,是在特殊时期的一场运动的见证,这样的遗存也比较少了,也应该属于文物的一部分。
位于东郊的伊村饭店也进入了这次的市文保榜单。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969年,有关方面为毛泽东乘专列来南京时便于加强警卫。专门从南京火车站修了一条直通伊村的专用线,在专线旁依照地形修了3幢房屋,后被称为伊村饭店,其中离铁路最近的叫1号楼,是专为毛主席下榻修建的,是一幢有9个房间和防空洞的平房。但后来毛泽东并没有在这里居住。
69处民国建筑列入保护范围
扬子晚报记者注意到,这份名单中,一共有69处民国建筑入选,是各个文保类型中最庞大的一组。周琦教授分析道,在民国建筑方面,不仅大批的颐和路公馆区的建筑入选,一些散落的民国时期住宅和当年的使领馆也入选,后者的意义更大。进入保护名单后,这些散落各处的单体建筑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专家评论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纵览这次的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理念尤为令人耳目一新。在大遗址保护上,这次将位于汉府街、南图、游府西街小学的六朝建康都城遗址纳入文保单位,对保护“六朝古都”的根基意义重大。在传统民居保护上,一批门西古民居进入文保单位,虽然数量还不算多,但这作为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成果,体现了文物部门倾听民意,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在20世纪遗产保护上,像下土桥“文革”遗存、侵华日军骑兵训练基地司令部旧址等特殊的历史见证也纳入名录,体现了保护理念的与时俱进。
对古都保护而言,这次名录的公布既有“锦上添花”的意义,又有“雪中送炭”的急迫性。例如,不少已划入颐和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国公馆升格为文物保护单位,可谓是保护的“锦上添花”。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曾建议,南京既要保护好民国时期的机关、公馆,也要保护好传承丰富历史信息的城南历史街区,以避免“厚今薄古,嫌贫爱富”的现象。在老城南,像云锦业行会“云章公所”、老字号“江苏酒家”、老浴池“三新池”等代表性建筑,以及分布在荷花塘、三条营、评事街、木屐巷等历史街区的古民居,还有不少可以列为下一批文保单位。因此,“雪中送炭”还有进一步完善、提升的空间。
“雪中送炭”的重中之重,则是尽快公布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有“不可移动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两种类型。如社会关注的北京的梁思成故居,就是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南京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成果丰硕,有1800多处新发现的和近800处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如能尽快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就可尽快赋予2600处文物点法律身份,以防“打擦边球”破坏文物而难以追究责任的现象。(学者、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姚远)
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4处)
来源:扬子晚报网 编辑: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