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城修复完成7月1日正式开放 美龄宫“十一”迎客

发布时间:2016-12-24 15:26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1

戴上“大高帽”的四方城

    经过一年多的修复,中山陵四方城终于加上了重檐歇山顶。这个梅雨季,饱经沧桑的四方城不用再经受日晒雨淋了。

    凌空高悬的挑檐、色彩艳丽的图案、金黄色的琉璃瓦……这一切,让历经600多年风雨的四方城焕发容光。此次修复,为了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原生态,斑驳的墙体并未重新粉刷,重檐歇山顶全部采用木制结构,周围1000多平方米将铺上“绿毯”。修复后的四方城,已于前天下午悄悄揭开了神秘“面纱”,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负责人称,四方城将于7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届时,明孝陵石象路的收费处将再度迁回大金门,将四方城重新纳入其中,门票保持不变。此外,美龄宫也即将完成修复,争取“十一”与游客见面。

探访

彩绘图案由30多名画师修复完成

    四方城的真名叫“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塑造孝子形象,为父亲朱元璋树碑立传、增建的碑亭。昨天中午,现代快报记者到现场一睹四方城修复后的“真颜”。建成后的整个碑亭高28.47米,几乎是原来高度的3倍,相当于给碑亭盖了一个双层“大高帽”。

    站在大金门外,透过葱茏的树影和灌木,碑楼簇新的黄色琉璃瓦在日光下熠熠发光,宛若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秀女。跨过大金门的拱形门洞,径直来到四方城前,富丽堂皇的碑楼赫然显现在记者眼前。漂亮的斗拱、色彩繁复的旋子图案、神兽石刻安静地坐落在凌空高蹈的挑檐上,为碑楼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肃重。

    穿过斑驳的砖墙,踏入幽静、阴凉的碑亭,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仍伫立在原处。碑刻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驮碑的龟趺坐北朝南,脖子和尾部的裂痕清晰可见。抬头仰望,殿宇顶部加盖了层层叠叠的梁脊,由蓝绿色彩漆绘制的旋子图案雍容大气。“碑亭内外的图案是一致的,由30多名画师手绘修复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参与此次修复设计的孙璨老师说。

升级

将铺上1000多平方米“绿毯”

    早前,在对四方城进行全面“体检”时,工作人员们发现,一些老树的树根或枝桠将墙体撑裂了,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景园容处的工人们专门对树木进行了修剪。现在四方城加盖完毕,周围的绿化、景观也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大叶女贞、红叶石楠、雪松、榆树,我们将在周围种植五十棵左右的乡土树种。”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景园容处处长宫庆华说,选种的树种须满足两个条件:一要耐阴,二要是中山陵原有的树种。“这样才能保持原生态,使城市化痕迹轻一些。”

    此外,麦冬、吉祥草等草本植物也将紧紧“依偎”着碑亭,方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将铺上一层“绿毯”。

    相关

    美龄宫预计“十一”向公众开放

    美龄宫的重修一直牵动着不少市民的心。6月17日,此次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顶层重檐的琉璃瓦已经全部换完了,地下室也修整完毕,只是彩绘部分需要用天然矿石进行手绘修复,难度较大,目前仍未完成。“预计十一能向公众开放。”该负责人说。

    至于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孙璨认为,它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得较好,而且案例资料较多,不少保存完好的类似文物都可供参考。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的负责人说,目前修复方案正在设计中,“要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复,最早也要到明年修复了。”

关注

墙体为何没重新粉刷?

解释:表面风化了,但内部承载力还在

    此次修复仅限于加顶,由于酸雨腐蚀而显得凹凸不平的墙体并未重新粉刷。“是否粉刷墙体,我们一直很纠结。”中山陵园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当时有人提议将墙体重新粉刷,但南京工业大学负责此次修复设计方案的几位学者强烈反对。

    “这样做并不具有保护意义。”孙璨说,他们曾通过地勘雷达对墙体基部进行考察,发现很稳固。“墙体只是表面风化,内部承载力还在。加顶原本就是为保护城墙,再粉刷就是画蛇添足。”

    梅雨即将来临,部分墙体又开始往外渗水。中山陵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那是砖墙“返潮”的表现,“这样也能凸显四方城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加的顶为何是木制结构?

解释:轻便,不易破坏墙体,方便拆卸

    站在殿外细细观察,双层檐顶比碑亭本身还要高得多。伫立了600多年的碑亭,如今为它加上了“双层帽”,会不会“头重脚轻”承受不了?

    屋架使用的是轻型钢结构,而屋顶则是木制结构。孙璨说,木制结构尽管造价昂贵,要用进口木,但较为轻便,也不容易对墙体造成破坏,而混凝土所用的黏合剂会破坏砖墙结构。此外,文保工作还要保证文物的可逆性,“如果以后有更好的保护方法,木质结构方便拆卸,还原修复前的四方城,便于重新加盖。”

  • 上一篇: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南京地名文化特征之五
  • 上一篇:现在南京哪些夜市比较有名?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