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时光“迷失”在城南小巷

发布时间:2016-12-24 22:02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3

吮根赤豆冰棒爬城墙        

      中华门城堡坐落于老城南的门东、门西之间,在当地居民眼中如一棵苍天巨树的老根,稳稳地扎在城市的南门,数百年来历经风雨,岿然不动。在附近居民陈先生儿时的记忆中,城堡是个巨大而神秘的地方,不止有高大的城门和城墙,还有漆黑悠长的藏兵洞。

      小时候兜里没钱,遇到放假经常会偷偷骑着家人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车上挤着几个小伙伴,一路向城堡出发,门票从来就不是问题,东侧围栏边的缝隙就是我们免费进出的通道,代价还是有的,衣裤经常会被铁栅栏扯出口子,回去后免不了跪搓衣板。能在城楼的斜坡上肆意奔跑或到藏兵洞里探险寻找刺激,回去后的惩罚就显得很是微不足道了。

      藏兵洞里冬暖夏凉,是个纳凉的好地方,要是能吮一根方方的马头牌赤豆冰棒,那简直是太幸福了。现在想来自己曾在城墙脚下度过儿时的快乐时光,实在是件幸运的事。

小巧精致的“瓦匠巷”

      城堡北边不远,往东走是一条小街,路两边停满了车子,进去不远,就是一片仿古的民宅,“小百花巷”面前的门廊上用石料雕刻而成的四个大字出现在路口,小巷曲径通幽,于闹市中取静,巷子也就一人宽,哪怕是中午,阳光也只能晒到巷子的一半,上了年纪的大妈,举着叉子把床单、被褥挂在高处。

      转角就是“大百花巷”,巷子比先前的也没宽多少,街口的一棵梧桐树,不知道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直径一米多的树干要靠两个成人环抱。一旁挂着一排鸟笼,巷子里都是老街坊,即使没有主人看着,也是很放心。糖坊廊、煤灰堆……,不熟悉的人穿行在小巷中,或许会“迷失”在这些迷人的小巷中,周边的点滴都积淀着深沉厚重的历史。

      在老街的最西头,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差点被忽略,小巷口挂着“瓦匠巷”的门牌,据老人们说,从前这里是瓦匠的集中居住地。拆房、修房、建房都是瓦匠的事;砌墙、粉刷、盖瓦都需要较高的建筑技术。

      巷子实在是小,短短不足50米的巷子一眼就能望到头,走进巷子,最大的门牌号好像也就停留在15号上,巷子两边都是住家户,倒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如果说精致也算是一种风景,那么“瓦匠巷”暂且也算是。

小巷深处的老作坊

      一路往东,穿过中华路便是马道街,老街已改造多年,从前的小巷道已经被双向六车道的柏油马路代替,步行不远就是信府河,沿河两边的居民早已搬走,取而代之的是即将完工的成片仿古建筑。

      河对面路左手边,还保留着一片老宅,这是一条叫“大油坊巷”的巷子,巷子中部的一所大院里最深处,推开不起眼的门帘,也就四五十平方米的老房子屋顶,挂着一盏盏炫彩的荷花灯,六七个工人围在大桌子旁扎灯,工厂主人是秦淮花灯艺人曹真荣,今年已经有70岁,扎了一辈子灯,也打拼出自己“曹氏花灯”的牌子。

      临近中午,不远处的“小汪馄饨面馆”门前一张四方小桌子旁,已经坐满了人,夫妻俩都是外地人,带着孩子在南京打拼多年,起早摸黑,凭着过硬的手艺和勤劳,如今在附近也是小有名气。

      在城堡附近的街巷中闲散地逛逛,老人拄着拐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上,斑驳的古井旁汲水洗衣服的大妈,这些街巷中依然能寻到一些熟悉的老城南味道。南京的城南是历史悠远的居民区,它以极具历史文化气息被誉为“南京之根”。

老城南的味道

      说起老城南,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幅属于自己的画卷。比如在周水欣的印象中,老城南总少不了这些元素:老式木头房子、浓油赤酱的食物、密集的人群、老青苔、巨大香樟与梧桐以及经年累月的湿气混合而成的味道……但这些味道,却并没有让人觉得乌糟糟,反而有一种居家过日子的老家园的熨帖气息,从记忆中不急不慢舒展开来。

      根据书中记载,当年的集庆路与长乐路连接的仙鹤街、柳叶街、张都堂巷及周边一带,是老城南非常有代表性的街巷框架,自明朝以来形成的手工业作坊群落以及以这些手工业作坊命名的街巷“十八坊”就在其中。

      著名的“秦淮三坊”,糟坊、油坊、玉壶坊,在秦淮河畔。明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都城47万人,手工业者就有20万余,都居于城南,形成了南京古城中最具历史特色和江南庭院特色的民居格局;直到民国,城南街巷仍保留着明初的风格。后来慢慢消失不见,“明代十八坊”只有街巷名称保留至今:大油坊巷、鞍辔坊、糟坊巷、糖坊廊、颜料坊、踹布坊……

      正是因为十八坊手艺人的聚集,才诞生了云锦、白局、绒花、灯会等传统民俗。

      其实,老城南的味道,正是历经成百上千年而酝酿出来。

 

  • 上一篇:新街口等商贸区今明交通限行 建议公共交通出行
  • 上一篇:夫子庙桃叶渡打通沿河步道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