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脚下秦淮河 曾是六朝南京的漕运大动脉

发布时间:2016-12-31 13:09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1
说起“方山”,现在的南京人会想到死火山、大学城、过去的民兵训练基地、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回到1600多年前的六朝,方山则是“离愁”的代名词。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那时南京人就把别离之处选在方山脚下的秦淮河,最杰出的文豪也吟咏着方山。这一方山水,在迎来送往中见证了风流人物的命运沉浮,也悄无声息地决定了南京的命运。 南艺人文学院 丁子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名篇佳句

  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丝染墨悲欢,路歧杨感悼。

  ——《与诸兄弟方山别诗》东晋·王彪之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邻里相送至方山》南朝·宋谢灵运

  【渊源典故】

  从古至今,南京都不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却因为虎踞龙盘的战略地势,屡屡成为政治中心。真正的“膏腴之地”则是环绕太湖的苏、锡、常,乃至杭州一带。南京历史文化学者刘宗意在2014年《江苏地方志》第4期的文章中认为,秦汉及之前,因为有镇江茅山横亘中间,南京与苏南被分割为“淮水水系”、“太湖水系”,相互隔绝。

  自然地貌终因“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强人而改变。《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调派军队3万人,在句容的丘陵间开凿了三十里的“破岗渎”,第一次实现淮水水系与太湖水系的“牵手”。自此苏南的钱粮税赋就可以沿着水路,快速便捷地运往南京,支撑东吴以及此后六朝政权的运行。

  从刘宗意制作的《六朝句容二渎图》(2014年《江苏地方志》第4期)中看,船只离开句容,驶过江宁湖熟后,右拐进入外秦淮河,一路向北就能直达南京城了。在最后这一段航程中,方山是矗立在河道旁的唯一高山,自然而然成为了界分南京内外的天然地标。因此六朝南京人送别的终点,大多定在方山脚下的秦淮河。

  上文介绍的两首“方山送别诗”,作者都是六朝时代的杰出人物。王彪之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初年名臣王导堂兄王彬的直系后代。东晋末年,王彪之一度与谢安共柄朝政,是谢氏崛起后王氏在权力顶层中留存数不多的“硕果”。

  谢灵运更不用说,中国山水诗宗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世袭贵族“康乐公”。刘裕代晋建宋后,“前朝遗老”谢灵运遭遇打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他被排挤出首都南京,前往今天温州的永嘉任地方长官,离别途中写下这首《邻里相送至方山》。37岁的谢灵运预感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终结,见到方山的“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心中对故国、故人的怀念难以抑制,以至于“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时,却因怀旧而不忍离开南京。

  方山送别了谢灵运。赴任永嘉一年后,谢灵运就解职归田。刘宋朝廷屡屡征辟,他以不合作的态度对抗,即使后来被调回南京,也消极不作为。在发生了“游宴怠政”、“起兵造反”等一系列闹剧后,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处死了49岁的谢灵运。

  隋灭陈后,杨坚不仅将南京城的大小宫阙荡为农垦,还堵塞了破岗渎,彻底断绝南京东山再起的可能,方山脚下的河道也渐渐荒废。此后800多年,从苏南到南京,只能绕道镇江江面的“黄天荡”。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重新打通南京的经济动脉,在溧水开通的胭脂河,将石臼湖与秦淮河相连,方山脚下又重新热闹起来。    

【今日探访】

  今天外秦淮河从西、南两个方向,对方山形成“半包围”之势。方山位于江宁区科学园的规划内,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紧靠建设中的大学城和高新企业区。驱车从竹山路上吉印大道,再向南上农葛路。途中路过的桥梁就横跨在方山脚下的外秦淮河上。

  这里距离方山大约2公里。今天的河道早已不复有交通运输的功能,却仍在默默滋养着两岸的农田。踱步在岸边的田野中,寒风吹来,古思幽幽,仿佛薄雾之中,仍有迎来送往的人们泛水行舟。可无论踌躇满志的王彪之,还是颓唐苦恼的谢灵运,都已不会归来。北望方山,已经在地平线下欠着身子,平顶的山形在天际间留下青灰色的身影。

 

  • 上一篇:燕子矶将打造古镇度假旅游区
  • 上一篇:如果你不看这条新闻 29日出门可能会堵车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