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减负" :"新"互动成为"心"互动

发布时间:2016-11-01 22:18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10

“老张,你们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租房合同,再到街道开个自谋职业证明,就能给孩子报名上小学。”6月25日一早,云龙区黄山街道绿地南社区主任张源敲响了居民张光辉的家门,向他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现在社区‘减负’,我们没以前那么忙了,腾出来的精力就可以用来上门服务了。”张源所说的“减负”,源自云龙区最近启动的一项改革:社区事务“清单”管理。

“社区职能错位、负担过重”,既是全市基层社区普遍存在的尴尬问题,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云龙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找准社区负担过重的“病根”,创新思路,率先破题,在全市首推社区事务清单管理,给社区“减负、输血、强体”,努力推动“政(政府)社(群众自治组织)”良性互动。

在首批试点的绿地南、圆梦、晓光、民安等社区,社区所挂牌子由平均22块精减至“委、居、站、办”4块,即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综治办;社区创建项目已从去年的30多项减至7项;社区任务由242项减至95项,社区工作量“减负”超65%;社区办公经费平均增长2.6倍,社区人员工资增幅近50%。

  社区负担到底有多重

云龙区委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对全区71个社区进行调研“找病根”,给社区负担过重“把脉”

“一个社区也就六七个人员,光台账每人一年就要做三四十本,综合服务大厅还要承担医保、养老、再就业等方面的事务,社区自治方面的事肯定要打折扣。”彭城街道晓光社区书记张爱华这样形容社区在未“减负”之前的状态。

社区的负担到底有多重?

“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解决好群众家门口的问题”,是云龙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明导向。云龙区委将群众反映的“社区负担过重”的突出问题,列为立行立改事项,摆上重要日程。从3月份起,区委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对全区71个社区进行深入调研。

圆梦社区46块牌子、151本台账,晓光社区31块牌子、168本台账,民安社区10块牌子,141本台账……这是云龙区对全区社区调研后,提交的一份沉甸甸的报告。

如果说,牌子和台账多是“社区负担过重”的第一层面,那么,社区的真正病根则是“四多一少”:一是行政下派硬性任务多。区职能部门把本应属于自己承担的工作转嫁给社区,平均每个社区任务达242项,有的社区工作任务达292项。二是各类创建台账资料多。社区工作台账达25类110项,部分社区台账多达300本,且交叉重复,以做台账代替做工作情况严重。三是社区各类牌子多。区部门多数在社区都有工作机构,甚至一个部门多块牌子,有的社区大小牌子达45块,但有“牌”无人,跟踪指导服务跟不上。四是信息系统多。平均仅有7人的社区,建在社区层面的信息系统达4个,人员与办公资源彼此独立,重复劳动过多。五是社区办公经费少。每个社区年办公经费仅有8000元,职能部门费不随事走,社区经费极其紧张。

“除去2000元应急费用,社区每个月只有500元办公经费。”子房街道下洪社区主任索瑞芝表示,500元钱,用来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笔墨纸张费等无不需要精打细算,社区不仅没时间,更没能力加强建设、开展活动。

经过深入调研,云龙区找出了社区负担过重的主要症结:政府职能部门缺位、越位,社区“行政化”倾向过重,形成“小社区、大政府”的局面。主要原因则是在现有体制下,社区工作目标不够清晰、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关系不清、政府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附属,由管理进社区演变为任务、责任进社区。

“清单”管理如何实现“减负”

30项自治事项是分内事,65项协助性事项实行“准入”;助残养老等专业性事项“政府购买服务”,社区事务的脉络清晰可见

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本质以服务居民为主。

“去社区行政化,让政府权力自我约束和社区权利归位,给社区事务瘦身。”云龙区民政局局长王益一语点破改革本质,并坦言,长期以来,街道、级区职能部门“习惯对社区下派任务、对社区还权不忍心”,是去社区行政化最大的阻力。

为此,云龙区瞄准问题靶心,主动创新思路,科学界定区职能部门和社区的责任与权力,分清社区依法履职和协助事项,让社区可以说“不”,让社区协助事务“无偿”服务变“有偿”服务,倒逼区职能部门自我约束、去社区行政化。

云龙区在依法厘清社区自治组织与各职能部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部门清理、专家审核、征求社区意见、联席会议讨论、法制办审核等程序,梳理出了两张社区事务“清单”,即:《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前者为自治组织履法清单事项30项,后者为行政权力限制清单,对政府权力进行确权勘界,法律无授权全部取消,最终确定需自治组织协助办理事项 65项,比清理前减少147项。

凡属“职责清单”内的事项社区居委会必须依法认真履职;凡属社区“协助清单”内的事项,实行准入审批,凡批准准入的要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对两份“清单”之外需要社区协助政府办理的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在审批的基础上,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并“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确保进社区事项办得更好、效率更高。未经准入领导小组审批进入社区的事项,社区有权拒绝。

同时,云龙区还专门成立“社区事务清单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项进入社区事项的准入审批,通过准入约束机制的实施,清理了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将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创建评比、考核检查等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工作,达到为社区“瘦身”的目的。

“30项自治事务是分内事,65项协助性事务实行‘准入’,其余一些专项性事务‘政府购买’,社区事务有了明确脉络。”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张勇表示,“两份清单”划清了“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有效剥离社区行政职能,为推进“政社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专业化社会组织培育将起到促进作用,对全市社区事务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政府和社区如何良性互动

社区办公经费提升2.6倍,工资增加近50%,社区“强体魄”职能“快归位” ,“责任田”和“合作社”双丰收,把“政社互动”引向深入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过多的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能力不足,影响着社区居委会应有功能的发挥。

为让社区“强体魄”,云龙区一方面通过两张“清单”加快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快了社区居委会账户建立,各街道为社区居委会建立独立账户,实行居财街管,确保各部门进入社区的工作实现“费随事转”,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区财政、审计部门定期实行跟踪审计。社区办公经费由每个社区每年8000元,改为每人每年3000元,平均每个社区增长2.6倍 ;提高社区人员待遇,每人平均月增资700元,增幅近50%,并办理“五险”。

同时,云龙区还加快了社会组织培育的步伐,在去年成立3家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全市率先建成了1500平方米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等4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目前,已累计培育社会组织183家。并设立100万元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实施微公益项目和公益创投,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引导社会组织多元化参与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职能“快归位”。

  社区职能归位了,“责任田”也就更明确了。

“在社区干了很多年,还真没搞清哪些是分内事。”云龙区彭城街道晓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爱华笑言,整天在社区忙碌,直到现在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责任田”。

如果说法30项“职责清单”是“责任田”,那么65项“协助清单”及其余公共事项,就是“合作社”。“责任田”和“合作社”的确权勘界,正是另一项配套社会课题:政社互动实施的关键。

6月26日,云龙区举行全区和谐社区建设暨“政社互动”启动会议。

  什么是“政社互动”?

政社互动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简称,是以规范行政权力、提升自治能力、激发社会活力为主要任务。

“进入社区的协助事务,全部要签订协议。”云龙区民政局局长王益表示,社区“合作社”能否办好,关键是要让社区有话语权,在改革中,他们废除 “行政责任状”,所有进入社区的“准入”事项全部签订“协助管理协议书”,变过去的“上下级关系”为“平等对话关系”,变“行政命令”为“依法协助”,变“单项考核”为“双向评估”,为“政社”良性互动、责任田和合作社“双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把社区减负、‘政社互动’作为规范政府行为、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的重要举措,作为践行党的宗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云龙区机关工委书记王波表示,“政社互动”改变了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架起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是转变工作作风、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基层基础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眼下,这种新型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已在全区71个社区逐步推广实践。
 

  • 上一篇: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张亦军到鼓楼调研公证信息化工作
  • 上一篇:云龙区召开选派社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动员大会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