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求成都---甘孜康定自驾游路线图!!

发布时间:2024-11-05 22:51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今年国庆准备和同事,我爱的人一起自驾甘孜州康定游,去草原,大山放松心情。但是不知道具体走哪些线路,耍哪些景点是最经典的,希望广大玩家给小弟一个介绍,让我拥有一个快乐的国庆。谢谢咯!

提前预祝中秋,国庆快乐~!!

问题解答:

1、成都——雅安——康定 住康定
康定——八美——道孚 住道孚
道孚——炉都——甘孜 住甘孜

2、成都-—都江堰——小金 住小金
小金——丹巴——道孚
道孚——住炉都——甘孜 住甘孜

天气凉爽,你只须带件夹衣

概述
康定历来被称作汉藏走廊第一城,县成海拔2600米,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是藏区通往中原地区的门户。康定,藏语名叫“达折渚”,打箭炉系“达折渚”的汉译雅化,该名最早出现于《明史·西域传》中。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政府将打箭炉厅改为康定府,康定之名才始见于史。1913年,国民政府改府为县,康定才始有县治。

一、地名传说及确切含义

“打箭炉”地名的由来传说和解释有以下几种:

(一)三国时期诸葛亮遣将安炉造箭说。其传说大意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孔明率军南征,多次生擒当地大的部落首领孟获,在历史上有“七擒七纵”之说。在准备第七次释放孟获时,双方协定,孟获退出一箭之地并永不侵犯蜀国边境。诸葛孔明谋略过人,暗中派遣一位名叫郭达的将军星夜兼程,来到今康定安炉造箭,同时将所造之巨箭插在一个山顶上。后迫使孟获退至打箭炉及其以西地方。于是将插箭之山取名为郭达山,以郭达造箭之地取名为“打箭炉”,意为“安炉造箭的地方”。

(二)绸缎互市口岸之说。康定在历史上是一个汉藏贸易的重要互市口岸。藏族除了需求内地的大茶外,还十分喜欢内地生产的绸缎。在藏语中,“达”有丝绸的含义,而“折”有优质的意思,“渚”为二水交汇的谷地,故取其名,意为交易绸缎的谷地。

(三)达曲、折曲说。达曲、折曲系指流经康定城区的两条河,即雅拉河和折多河,“渚”为汇合之意。所以叫“达折渚”。其意为两水汇合的地方。

(四)“拉则”说。“拉则”是指藏区插嘛尼经幡的嘛尼堆。“达”意味着嘛尼经幡,“折”将郭达山比拟为一个巨大的嘛尼堆,因为该山为神山,“渚”为山谷或交汇地。其义为插有经幡的河谷交汇地。

其次,“达折渚”的具体含义是对康定地形十分贴切的概括性描述。对于康定的山水地形,历史上,无论是藏族或是汉族都曾作过一些形象的描述。汉族学者曾对康定的自然景观作过归纳,定名为“康定十景”,其中与水有关的一景叫“四桥雪浪”,即是指折多河水由于落差大,水流湍急,卷起层层雪浪;在银白色的折多河上有将军桥、上桥、中桥、下桥共四桥,共同组成一道景观。同时将康定整个地形归结为“三山环抱(郭达山、跑马山、阿里布果山),二水中流”。藏族民间有的则将环绕康定城的三座山.分别赞誉为藏传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即阿里布果为“降米扬”(文殊菩萨)、郭达山为“夏拉多吉”(金刚手菩萨)、跑马山为“吉勒热”(观音菩萨)。这三座神山共同护佑着这片地方。有的又传为是雄狮大王岭·格萨尔在征战途中歇息的地方,而前述的三座山贝,J是格萨尔王所率领的将士们熬茶的三脚锅庄石。甚至在弦子中也有“康定城啊康定城,康定城坐落在三山脚下”的唱词。

可以说,“三山环抱,二水中流”就是对藏语地名“达折渚”的最好注脚。或者可以说,“达折渚”是对“三山环抱,二水中流”的形象浓缩。“达”在藏语中有白丝绸或飘忽的白经幡的含义,登高观其炉城内的雅拉河、折多河和两水汇合后的炉河,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更加耀眼的银色光芒,恰似白色的丝绸、飘忽的白经幡。“折”在藏语中则有尖顶之意,这个尖顶并非指山巅,而是指两水汇合处的山形。折多河、雅拉河的汇合处,贝U恰恰是在郭达山“V”字形的尖顶处。“渚”则指汇合之意,“折”是对“渚”的具体补充。所以说,山水地形说才是“达折渚”地名的真正含义。

至于康定一词的含义就较为简单,十分容易理解。公元1908年改打箭炉厅为康定府,时值康区(当时称川边)的“改土归流”已初见端倪,“康”即指康区,“定”指即将安定,合意为“康区安定”。

交通
前往康定,可在成都新南门车站搭车。新南门车站一天有2个班次开往康定,分别是早晨6:30和下午4:00发车,如果是早晨6:30出发,一般下午3:00可到达,行程8小时左右。长途双层卧铺车价格:上层109元,下层101元。去康定,建议选择单号出行,因为二郎山隧道口只在每月单号放行去往康定,双号放行回往成都,如果不得不在双号去康定,长途汽车须绕道二郎山山顶,如此路途会较颠簸。

如果有自驾车,可在成都沿318国道西行,经过成雅高速公路2-3小时,到达“雨城”雅安,过天全线后,路况转坏,旅行者们需小心,通过二郎山隧道后,再过泸定桥即到达康定。
特产:
历史
康定汉代属西南夷牦牛部落,汉初实行羇靡之制,为沈黎郡所管辖;唐宋之际或为蜀之黎雅州羇靡,或为吐蕃所领;元代,中央王朝在藏区推行土司制度,曾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鱼通路万户府等土司隶属吐蕃等处宣尉司都元帅府所管辖。至此,康定始有建置载于史籍。明初,长河西土官元右丞刺瓦蒙授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领受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史司(即明正土司)”。炉城成为明正土司驻牧之地,其时康定之名始称“打煎炉”(即打箭炉)。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政府在炉城(康定)设打箭炉厅,设置流官,隶雅州府所管,兴建城垣。据《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安设阜和营,倚山砌石城一百四十五丈,为五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升打箭炉厅为直隶厅。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改设康定府,隶川边安康道。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四川总督尹昌衡奉命西征。设西征司令部于康定。从1912年至1934年,川边地区先后改设川边镇抚府。川边镇守使署,西康特别行政区、川康边防指挥部等,其府、署、行署、指挥部均设在康定。1934年12月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在康定设立西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年夏,西康建省委员会迁往康定。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正式成立,康定成为西康省省会。
1950年3月康定解放。同年11月24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设于康定。1951年1月1日,康定县人民政府成立,炉城镇为康定县政府所在地。1955年西康省并入四川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至今,康定仍为州府所在地。
历史重地
在历史上,康定城区曾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一大重镇,汉藏贸易物资集散中心,内地通往西藏的门户,曾对增进汉藏等民族的友好往来和团结,西南边防的巩固。产生过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它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炉城镇三级行政所在地,也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 历史地位
元代炉城还仅是一个小村兼牧民冬季牧场,自明初明正土司驻牧炉城,由于地处汉藏交界的特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要冲,其政治地位开始逐步抬升。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政府在炉城设厅治始,其政治地位愈显突出,成为清政府管理康去事物的重镇,同时还设立营、协。驻扎重兵。从清末至民国24年的数十年间,由于英帝国主义加紧对西藏的颠覆和侵略,引起了清王朝和国民政府的关注,于是把炉城作为处理川、滇、藏边务的军事重镇和指挥部。从1934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至甘孜州解放时止,炉城便是西康建省的核心城市和省会城市。
在经济方面:其历史地位也十分突出。汉藏“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到了元、明时期,川藏“茶马互市”日兴,互市口岸数次西移,明末清初西移至炉城,边茶引岸亦止于炉城。西藏、青海以及康区各地藏商,将其土特产品如麝香、鹿茸、虫草、贝母以及大宗药材、羊毛、皮张、黄金运至炉城。同时,内地汉商亦云集于此,以边茶、绸缎、布匹、粮食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转输炉城,与藏商进行互市和交换。据史载,清代汉藏双方在炉城的交易活动非常活跃。有关资料曾这样描述道:“昔明正土司盛时,炉城俨如国都,各方土酋纳贡之使,应差之役,与部落茶商,四时辐凑,骡马络绎,珍宝荟萃。”炉城汉商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四川、云南等省,尤以陕商进入最早,经济实力最雄厚,在康定城内商号达80余家,店铺挨店铺,形成一条特殊街道――名“老陕街”。汉商根据行业特点形成行业帮口,如茶叶帮、金香帮(黄金、麝香)、府货帮(绸缎)、邛布帮(主要经营布匹)、渝帮(经营药材、皮毛)、川北帮(经营零星杂货及手工业品)、干菜帮(经营油、盐等副食品)、云南帮(经营清茶、杂货)、草烟帮,以及成都帮、制革帮、银钱帮、零茶帮、纸瓷帮等。其中茶叶帮居各帮之首。为适应汉、藏、回等民族之间的交易,在炉城形成了为汉藏贸易穿针引线、既是交易场所、作坊,又是客货栈房的特殊行业――锅庄业。锅庄业由最初的4家,逐渐发展到清初的13家,清中叶以后发展到48家。清末至民国时期,又出现了20余家新锅庄业户。锅庄业的兴起,推动了汉藏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诸如“缝茶业”、皮革业和搬运业的兴起。
在交通方面: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中央王朝为通达边情,宣布号令,加强对藏区的治理,开辟了从内地到西藏的交通路线,川藏茶马古道成为正驿,并设置驿站,凡持有玺书驿卷及藏区土司文牒的僧侣官员,便可以在藏区和内地之间乘驿往来。元代,川藏驿站共设19站。到了明代,对驿站进行继续维护和扩建。到了清初,区内驿站扩大到87处。零茶成为川藏交通的咽喉。

文化
一、 远古文化的遗存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我国“民族走廊”学说的奠基人。他在《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一文中,把康定作为我国民族走廊的一个中心地带来认识,,并指出:“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上划出一条走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着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联,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和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按照费孝通先生的精辟论断,康定远古文化的遗存应当说就是“民族走廊”文化遗存。现在表现得较为清晰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石棺葬文化;二是高碉文化;三是语言现象,比如古老的木雅语和鱼通语等;四是服饰文化,其中以木雅和鱼通服饰为典型代表;五是古老的民风民俗……应当说,这些都是由于远古部落、部族。乃至民族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二、以藏汉文化交流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现象

康定地处汉藏民族过渡和交汇地带,加之源远流长的川藏“茶马互市”的经济交往,作为汉藏经济贸易的重要集市口岸,川藏交通的枢纽,必然带来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吸纳。因此,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十分突出。就宗教文化而言,在历史上,流长一地就存在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并存的局面。再如锅庄文化和老陕街等的的出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结果。《康定情歌》是一首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歌曲,这首曲调中,这首歌的雏形来自康定三道桥民间,属流行于康定的许多民歌曲调中的一首曲调。在这首曲调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藏文化的韵味,又能体察到汉文化的影子。可以说,这首歌就是多元文化交融升华的典型代表和境界。据史载,无论藏族的高僧大德,还是汉族的文人墨客,很多都曾到过康定,并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传说。早在元代,被尊为帝师的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就曾取道康定,并在“塔公寺”留下弥勒佛像,然后汇到西藏。萨加班智达贡嘎坚赞叶曾途经康定去向内地朝贡。著名藏医大师宇妥·云丹贡布也曾到康定等地。据传藏戏始祖、建桥大师唐东杰布也曾在今呷巴留下建桥杰作。清雍正年间,皇戚果亲王曾到今道孚县惠远寺看望七世达赖并送其入藏,在康定时下榻明正土司衙门。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吴作人先生也曾到康定采风……厚重的文化积淀,不仅在历史上为康定增辉添彩,也必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同样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康定是诞生情歌的地方。

《康定情歌》是当代全球流行很广、深受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时,自然会对孕育《康定情歌》的故乡――遛遛康定城寄予深情的思念和无限的遐想。

打箭炉锅庄

说起康定锅庄,对于不了解康定社会历史的人来说,定会产生误解,以为是藏区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锅庄舞。砌石康定锅庄是对一种特殊行业的称呼。

康定锅庄既是土司制度的产物,更是汉藏贸易的结果。是我国藏区中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关于锅庄的来历,其说法很多,大体有一下几种:

从藏语的角度除法来认识,有四种:

一、 阿佳卡巴:这是对康定锅庄的专称,汉意为“住着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女主人的地方”。“阿佳”同“阿佳啦”,系藏语敬语词,泛指姐姐,老大姐等;“卡巴”则指能说会道的人。康定锅庄一般都由女主人经营,所有得到这样的称谓。

二、谷昌:汉意为“代表”、“使者”,意思是指明正土司辖区内有48家土百户(指小土司),他们分别居住在今天甘孜州的卡带、道孚、九龙、丹巴、雅江等县。锅庄是是指所属48家土百户派住卡带的全权代表所居住的地方。这些代表住在卡带听候明正土司的调遣并传达明正土司的指令,同时办理百户交办的外务事宜。

三、谷章: 汉意为“贵族”。“贵人”,是指锅庄主曾经都是明正土司的大小辅政臣子,他们有钱有势,是当地的达官显贵。

五、 果撒:即“院坝”之意。卡带锅庄除了房屋建筑外,一般都是要用石块砌成一道四合院墙,院墙内的空地为一院坝,活石用来栓藏商的运输工具――骡马和牦牛,此外还为“缝茶”工人提供一定的操作场地。

锅庄是元代明正土司受册封后,为完善内部的统治管理机构,进行内部分封的产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正土司属下只有4家锅庄,即是四大辅臣,各为明正土司分担差务。后因关外大小土司到朝廷朝贡,差务繁多,原有4家锅庄支应困难,因此从4家增加到13家。到清中叶以后,发展为48家。48家锅庄不仅有自己的藏语专有名号,如加绒色、瓦斯碉托玛、瓦斯碉约玛、仲衣措、取尼巴巴、萨跟各巴……,而且领有明正土司委以的专门职务和差事。诸如管理服装、呈写文稿、警卫、看守城门、管理茶叶……的锅庄。

清代初期,四川汉藏贸易的集市口岸迁至康定,汉藏商贾云集康定,商贸轰动日益繁盛。为适应这种经贸发展的形势,康定锅庄开始由以往纯粹的政治统治只能向政治、经济双轨只能转化。到了清末,明正土司名存实亡,康定锅庄业则完全转化为汉藏贸易集市交易、客货栈性质的一种特殊行业。

锅庄主一般不直接作买卖生疑,他们的经纪人是通过对藏商的各种服务而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最早称“退头”,后来改称“行拥”或“拥金”。

康定锅庄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胳行业的发展。康定锅庄业是在转口贸易口岸迁至康定、汉藏贸易蓬勃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个行业无论其形成的历史、发展规模、形成特点,还是汉藏贸易中所起的作用,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同时,称谓康区历史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之一。

宗教,康定县地处川藏咽喉,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且以藏传佛教为主的民族聚居县,全县 35 座宗教活动场所中就有 31 座藏传佛教寺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一座,其中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康定县传统的佛教文化,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响,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目前藏传佛教的红、黄、花、黑、白五个教派分布全县,而且寺庙建筑堂煌,在藏区有一定的声誉。

藏传佛教有其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康定各寺庙的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因教派不同和寺庙大小而异,但大体上也有相似之处。其中又以农历四月初八释加牟尼生日(浴佛节)特别隆重,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祈祷,因此这一天是康定人民的“转山会”、“春游日”。还有佛灯节(俗称园根会)农历 10 月 25 日是黄教宗巴圆寂之日,格鲁派寺庙,如安觉寺在该寺所有墙头屋檐点上数以万计的酥油园根灯,光明闪灼如星桥火城,十分壮观,全城所有信徒都到该寺朝拜,康定人民又称园根会为“灯灯节”。

宗教活动有念经、跳神,还有静坐修炼、入藏受戒、学经、考“格西”等,此外还要负责经典书籍管理,经文印刷,管理寺外群众请僧念经、天葬以及祈祷等。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尤其体现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如各寺庙都有佛画(唐卡画尤为著名)藏经(大藏经很珍贵)寺塔、金石文物(海螺、佛塔)等,藏传佛教在藏族历史上和藏族人民心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宗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最佳旅游时间
康定县属于旱河谷亚热带气候,因地势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立体气候特征显著,有干旱河谷亚热带、暖温带、凉温带、寒温带、高原亚寒带、冰雪带等六种气候并存。降雨集中在5-9月,降雪10-4月,无霜期150-250天,东部四季不明显。

县城地区,年均温7.1°C,最低温度-14.7℃,最高温度27.2℃,年日照数1738小时,年降水量803.8毫米,无霜期170-200天。

外地游客若要领略海螺沟特有的低海拔现代冰川(海拔2850米)的风采,宜早作御寒准备。到贡噶山旅游的最好季节是每年5月-6月的旱季和雨季交替期,因其既有较高的温度又无太大的雨量。并最好在保障措施严密周到的条件下,沿前人精心选择的西北山脊路线登顶。
节日
转山会“四月八”转山会是康定人传统的民族节日。相传佛祖在农历四月八诞生,浴于九龙池,故又称这一天为“浴佛节”。转山会经久远年代的演变,如今更多地融汇了踏青游览的内容,同时增添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新的内容。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的盛况已闻名中外。

抢头水“抢头水”是炉城各族人民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独特传统习俗。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晚子时,炉城各家各户都要挑着水桶,提着茶壶络绎不绝地到水井子处取水回家,其盛况空前,谁先最早取到新年第一时的吉祥头水,必定一年万事如意,如果运气好,碰上传说中的金鸭戏水,更是大吉大利。

圆根灯会圆根灯会又叫燃灯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弟子们为悼念该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10月25日)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祭祀活动。以前燃灯会需要大量的灯盏,一时很难备齐,于是便利用圆根(一种外形与白萝卜差不多的菜果)挖去中心做成圆根灯,供奉在诸佛座前,安放在庙内各处,现以电灯代替。

赛马会赛马是康定折西地区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每年农历5月15日举行,以祈求免去霜灾、雹灾,保佑粮食丰收,六畜兴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