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

发布时间:2024-05-12 19:2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地方吧

问题解答:

你搞错了,你说的不是江西的吉安,江西地处江南,怎么会会有高句丽的文物古迹类~~
  你所说的是吉林省的集安市
  一,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西南与辽宁省接壤,北与通化市接壤。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称。全市幅员面积为3217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个乡镇、3个街道,126个行政村, 总人口230373人。有汉族、朝鲜族、满族等9个民族,是中国东北的边陲重镇和长白山地区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全市辖4个街道、9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团结街道、黎明街道、通胜街道、城东街道、青石镇、榆林镇、花甸镇、头道镇、清河镇、台上镇、财源镇、大路镇、太王镇、麻线乡、凉水朝鲜族乡。
  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公元前37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高句丽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建立政权,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区),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25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又经历了渤海、辽、金、元、明各朝。清光绪28年(1902年)建立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县,1988年5月改为集安市,1988年7月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集安市属亚温带大陆性气候,长白山系的老岭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是吉林省高温多雨区域,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誉。全市年平均气温6.5摄氏度,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集安市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五大资源。
  (一),是林木资源。集安地处长白山南麓,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区市,有林地面积390万亩,森林覆被率81.35%,立木蓄积量1706万立方米, 有松、 椴、楸、桦、曲柳等250多个树种,其中天女木兰、紫松、 红豆杉、银杏等十分珍贵稀少。
  (二),是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40多种,有色金属中贮藏量较大的有金、银、铅、锌、铁等;非金属有硼、石墨、云母、硅石、石棉、石灰石、大理石等,现已开采的有金、银、铅、锌、铁、硼、石墨、石棉等14种。
  (三),是特产资源。有驰名中外的新开河人参和山参、鹿茸、细辛、五味子、中国林蛙等几十种名贵中药材;还有蕨菜、蘑菇、木耳、山楂、葡萄、板栗等大量土特产品。
  (四),是水利资源。水资源极为充裕,浑江、鸭绿江两大水系流经全市,境内有河流339条,小支流3000多条, 其中较大的有鸭绿江、浑江、通沟河、麻线河、新开河、苇沙河等11条, 年径流量17.6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4.1万千瓦,可开发9.6万千瓦。有4座较大的水库,建有云峰、渭源两座大型电站,总装机容量166万千瓦。
  (五),是旅游资源。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以古迹文化游、生态环境游、边境风光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古代灿烂的文化,在集安境内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文物古迹,多处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好太王碑、五盔坟、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等高句丽古迹早已蜚声海内外,"古迹文化游"令人留恋忘返。集安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山奇水碧,风景秀丽,以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游",足以使人领略江南塞北名山大川的秀美景色。集安是边境城市,中朝界河鸭绿江风光旖旎,以赴朝三、四、五日游为主的"边境风光游"独具特色,异域风光令人陶醉。
  二,高丽溯源
  (一),高氏高丽
  “高句(gōu)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地方政权。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朝鲜,韩国,双方都声称高句丽是属于他们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朱蒙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不过三条记载都不大可信。
  (二),王氏高丽
  高丽(고려),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复独立。 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直到元朝灭亡为止。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这与后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首都被称为“皇都”;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沈阳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回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中国史书对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混淆追源
  王氏高丽立国于918年,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时跨我国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丽传》或《朝鲜传》,并都将高氏高丽的历史略述于前,从而形成了王氏高丽为高氏高丽继承者的错误认识。
  综观这些史书的记载,《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旧五代史.高丽传》,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对卢已下官总十二级。外置州县六十余,大城置傉萨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咸以金饰。唐贞观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总章初,高宗命李绩率军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贡。周显德六年,高丽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
  《新五代史.高丽传》,北宋欧阳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人之别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建卒,子武立。乾佑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地产铜、银,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图》,载日食、星变。皆不经之说。】
  《宋史》为元人脱脱等撰写,书中为王氏高丽传单列一卷,其内容为:
  【高丽,本曰高句丽。禹别九州,属冀州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之玄菟郡也。在辽东,盖夫余之别种,以平壤为国邑。汉魏以来,常通职贡,也累为边寇。隋炀帝再举兵,唐太宗亲驾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责力征之,遂拨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为君长。后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职贡。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贡......】
  后记述的是王氏高丽和宋朝交往的史实。
  《辽史》和《金史》也为元人脱脱等撰写,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关记载不需一一引述。
  《元史》,明宋濂、王韦等撰,也为王氏高丽单列一传,其开头为: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辽水接营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因恃以为险。后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而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国至唐乾封初而国亡。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焘凡二十七王,历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此时李氏朝鲜已经取代了王氏高丽,故,《明史》所立传为《朝鲜传》,其开头为:
  【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汉以前曰朝鲜。始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武帝平之,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居平壤,即乐浪也。已,为唐所破,东徙。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徙居松岳,曰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其国北邻契丹,西则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东宁路总管府,尽慈岭为界。明兴,王高丽者王颛。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赐玺书。二年送还其国流人。颛表贺,贡方物,且请封。帝遣符玺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诰文封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
  从上述这些史书的记载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旧五代史》将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混杂在一起仅仅是之后各史误记的开端。如果说新旧五代旧对两个高丽关系的记载还不很明确,中间还缺乏有效的连接,那么《宋史》用“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话就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起。
  《元史.高丽传》从内容上看不仅是承袭了《宋史》的错误,而且将箕子朝鲜的史实也引入了《高丽传》。
  《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情况做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
  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东徒复国--------->王氏高丽---------->李成桂改号前的朝鲜--------->李氏朝鲜
  更为错误的是,为了使记载更加圆满,将唐王朝灭亡高句丽时对高句丽人的“
  西徒”即迁入内地,变成了“东徒”(《明史》以前的史籍虽有‘东迁’说,但是指王都‘东迁’平壤),以使后述的“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合理化。
  如此,不仅王氏高丽变成了高句丽的继承者,而高句丽也成了箕子朝鲜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夺了王氏高丽政权后将国号改为朝鲜则成为了是对箕子朝鲜的继承。
  就这样,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政权袭用,而且作为王氏高丽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带来了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沿革状况方面出现了许多错误的看法。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我们指出古人的不足并不是指责古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澄清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实际上王建是夺的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敌人是甄萱。这两支势力都是直接从新罗分裂出来的。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弓裔本为新罗王子。
  弓裔所建之国,称为‘泰封’,甄萱所建之国称为‘后百济’(该政权实际上是纯粹是都是新罗人),王建夺弓裔之位后建立高丽。朝鲜半岛出现了,原新罗(已经衰败)以及(王氏)高丽和后百济三只势力。
  但是这三支势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罗。与两百多年前的百济和高句丽已没有多大关系。
  仔细看以下内容就可知,甄萱实际上是新罗人。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其实公元十世纪上的半岛三国,全部都是新罗和从新罗分裂出的势力。和两百多年前的三国没有可比性。
  《三国史记.甄萱传》
  甄萱,尙州加恩县人也。本姓李,后以甄为氏。父阿慈介,以农自活。后起家为将军。初,萱生孺褓时,父耕于野,母饷之,以儿置于林下,虎来乳之。鄕党闻者异焉。及壮,体貌雄奇,志气倜傥不凡,从军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戍。枕戈待敌,其勇气恒为士卒先。以劳为裨将。
  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罗眞圣王在位六年。嬖竖在侧,窃弄政柄,纲纪紊弛,加之以饥馑,百姓流移,群盗蜂起。於是萱窃有觎心,啸聚徒侣,行击京西南州县。所至响应,旬月之间,众至五千人,遂袭武珍州,自王。
  犹不敢公然称王,自署为新罗西面都统指挥兵马制置持节都督全武公等州军事,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汉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是时,北原贼良吉雄强。弓裔自投为麾下,萱闻之,遥授良吉职为裨将。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劳,萱喜得人心,谓左右曰:“吾原三国之始,马韩先起,后赫世勃兴,故辰、卞从之而兴。於是百济开国金马山,六百馀年,摠章中,唐高宗以新罗之请,遣将军苏定方,以船兵十三万越海,新罗金庾信卷土,历黄山至泗比,与唐兵合攻百济灭之,今予敢不立都於完山,以雪义慈宿愤乎。”
  韩国对两高丽联系的恶意歪曲
  (以下出自韩国国家官方网站)
  中国传统上依据“中原王朝与夷人”的二分法来研究历史。他们认为中国大陆(即中国内地)的朝代是繁荣与文明的“中原王朝”,其周边各国是没有文明化的“夷人”。根据这一观点,中国对于本国历史的研究应局限于“中原王朝”,从定义上来说,所有其他周边各国应该排除在外。
  但是,今天的中国是由汉族与其他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这一原因,自从现政府1949年成立开始,中国一直奉行“从历史之初中国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在中国领土之内展开的所有历史都顺理成章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由此,根据传统历史研究原则本应该排除在中国历史之外的众多少数民族历史仅仅由于他们发生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便被披上了中国历史的外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不顾合法依据与历史潮流,仅仅依据现有的国土,试图确定违背历史本质与进程的“领土第一的历史观”。
  在1980年代以前,中国也将高句丽历史看作韩国历史的一部分。很明显,他们不可能以“现有领土”为基础对历史进行任意篡改。而且,高句丽与现代韩国人有着真实的种族联系,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韩国是高句丽王朝历史惟一并合法的继承人。 中国谬论
  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将高句丽历史并入中国历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研究人员开展了旨在分离高句丽部落起源与韩国历史或高句丽历史起源的一系列研究。
  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强调高句丽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将高句丽部落看作濊貊或扶余部落的一部分。这在中国历史学家中也成为了一种惯有的共识。即使这样,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完全割断高句丽与韩国历史的联系。 由此中国出现了一种怪异假设,认为高句丽的祖先来自中国殷朝。这一理论任意将中国周朝史书《逸周书》王侯一章中的高夷作为了高句丽部落的祖先,以此宣称高句丽自西周时期就开始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封候属国。
  更严重的是,中国近几年逐渐流行的说法认为高夷就是中国传说人物颛顼,也就是高阳。而且高句丽王族是高阳的后代,只因为他们同样姓高。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在中国辽西地区曾非常繁荣。中国假定这一地区为颛顼(高阳)部落的发祥地。他们认为当这一部落迁移至中原地区或中国中部的时候,“高”氏家族中的另外一支向东迁移,后定居下来成为了高句丽的祖先。
  高句丽的祖先 正如上文中指出,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团体开始歪曲历史,将高句丽部落确定为华夏部落(中国古代汉族)的后人。而这一论点却是以《逸周书》中王侯一章为根据。众所周知,这本书是中国战国时期编著的一部虚构小说,其可信度存在严重问题。
  中国学者还特别强调一点,中国汉字“高”是高句丽王朝名称的第一个字。但在高句丽最初是将自己称作“句丽”,“高”字是很久以后才加上去的。 显而易见,姓氏“高”与高句丽国家名称之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联。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颛顼(高阳)就是高夷的祖先,因为他仅仅是一个传说人物,在历史上的存在与否一直无法查证。 中国学者认为辽西的“红山文化”是颛顼(高阳)部落的产物,因此主张高句丽的祖先就是该部落的分支。但是红山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而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与二世纪之间。除非有确凿证据,近3000年的时间差距很难在两个古文化之间建立联系。
  中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华夏部落后裔的理论同样是绝对不能成立的。这不过是部分中国学者试图将韩国高句丽历史并入中国历史的主观想法。
  高句丽的创始者
  高句丽的祖先是濊貊部落人,自新石器时代起便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半岛北部以农业为生。在濊貊部落中居住在辽东与现北韩西北部的人们经过快速发展建立了第一个韩民族国家—古朝鲜。
  之后,在松花江盆地一带的居住者创立了名为扶余的国家。濊貊部落的一部分同时也在鸭绿江中部繁衍,后来成为了高句丽的祖先。他们在公元前三世纪与二世纪以铁器文化为基础发展农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独特文化使自己从其他濊貊群体独立出来。
  直到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句丽”改称为高句丽。在“句丽”将高句丽作为国家名称时,他们将自己的部落称作“貊”。 由此可见,高句丽的祖先是来自濊貊部落的分支,和古朝鲜与扶余祖先相同。他们不仅区别于中国的华夏部落,而且与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的挹娄游猎部落和西部的东胡游牧部落(鲜卑与契丹的祖先)也有着明显区别。
  后来高句丽吞并濊貊,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统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半岛的一个伟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高句丽在其疆域内兼并统一了数个小型濊貊部落,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南方的中国汉族部落。
  高句丽还将靺鞨(挹娄的后裔)与契丹(鲜卑的分支)也纳入到了自己的统治之下。但濊貊部落一直是高句丽种族的主脉。
  公元668年,新罗统一了三国(包括百济与高句丽),这成为了韩国人形成统一国家的历史契机。渤海王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后裔逃向了南方的高丽,之后建立了统一新罗。至此,韩民族国家统一大致完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