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6-24 02:5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急用,5,6百字左右就行
谁有100分给他了!

问题解答: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我特地从图书馆找来许多相关的著作,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文章一开头,他就描绘出一幅心灵意象:海中的「鲲」变化为「鹏」,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遨游,他这段的用意为何呢?我个人觉得,大鱼在水中虽然也可说是无忧无虑、自得其乐;但是水与空气相比之下,在其中行动时的阻力显然较大,而「鲲」的庞大身躯在水中自然成为负担,因此庄子便让它跳脱水的束缚,改到空气之中,乃得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得更为轻松自在。这种转换正象徵著我们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便有一些外在的约束或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所形成的压力,但是有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的烦恼,如果能够把这些都抛下,我们就会像「鲲」甩掉湿淋淋的水分,飞腾空中,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这让我想到:身边有不少朋友是男女同志,他们在成长过程之中,同样遭受到学校、家庭或社会所给予的大大小小的压力,因此往往都有一个忧郁灰色的青少年,但是上了大学之后,眼界渐宽,抛弃心灵中对自己的压抑与扭曲,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勇敢追求属於自己的人生。

在这篇〈逍遥游〉之中,作者也反覆辩证「有用」与「无用」的观念,惠施所说的大葫芦看似百无一用:「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但是这正是在固有认知的束缚之下所造成的思考障碍——为什麼葫芦只能拿来当水壶或剖半当水瓢?庄子则非常有创意的提出他的看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让人恍然大悟,惠施当时可能心中一震:「对啊,怎麼都没想到可以这样用呢?」由此可见近年来教育界所强调的「创造性的思考法」的确有其道理,而最近在电视上收视率颇佳的「生活智慧王」也是如此,在该节目之中,许多随手可得的废弃物或者小物品,经过一番巧思运用之后,都具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用途,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惠施另外还提到有一种树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他认为这种树木更是无用;但是庄子也有他独特的解决方法:「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正如同前文所说的,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局限在社会传统思考路线之中,树木并不是只有被砍伐才能有其作用,还可以让人在其下乘凉呢!其实,以现代环保的眼光来看,森林中的树木如果能够安然生长,其产生的作用恐怕比被砍伐还大——可以涵养水源以避免土石流,又可成为观光资源,让人们享受森林浴,更可以让动物们栖息,保护珍贵的物种……等等,由此可知,所谓「有用」与「无用」并非绝对的,就像惠施攻击庄子的话语是「大而无用」,但是,我们如果将惠施与庄子进行比较:惠施的观念倾向功利主义,他在历史记载当中,的确也曾经担任宰相,权倾一时,但是他死了之后对后世的影响呢?顶多可说他的思想在诸子百家的「名家」之中略有其一席之地,与庄子对后世的影响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啊!庄子的思想更非如其所说的「大而无用」,反而在他死后仍然给后人无限的启示。

庄子的观念让我联想到我所就读的舞蹈系以及艺术大学本身,现今社会上仍有不少人会用极度庸俗的心态说:「读舞蹈以后有什麼用?可以赚大钱吗?」、「政府为什麼要花大钱在举办那麼多文化、艺术活动呢?把这些钱省下来做建设不好吗?」,这些让人觉得刺耳的言论正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蜩」与「学鸠」一样,它们当时也同样嘲笑大鹏鸟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同属目光短浅之辈,不知道人类除了物质层面的满足之外,尚须致力於精神层面与人文素养的提升,两方面都能兼顾的国民才能将台湾推进已开发国家之林。

文末附带一题,我觉得逍遥游这篇寓言有深刻的寓意以及巧妙灵动的寓言,有心者其实可以将之编为一支舞码,想必也非常引人入胜。

逍遥游

逍遥游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它是庄子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庄子哲学的第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主张采取一个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

关于逍遥二字,历来有许多解释:顾同柏说:「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逍」就是人生取向往「消」的路上走,对于人的有限性,我们要去消解,要「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所以,王船山说「消」是「向于消」,「遥」是「引而远」。而支道林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故就字义而言,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大自在,将逍遥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层次。

逍遥游这篇文章,就体裁来说可以分为三部份(注2)。

第一部份,从「北冥有鱼」开始,到「此大小之辨也」为止,属于引论部份。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

第二部份,从「故夫知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是本篇的正文、中心和结论。提出四种生命境界层次,说明逍遥的境界。

第三部份,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起,到最后「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是属于举证的部份。藉由前人的故事,如: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或今人的辩答,如:庄子与惠施,把第二部份的中心思想再加以证明。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提出逍遥的意境,希望人可以体道达到逍遥之境。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最近呢,庄子确实火了一把。这得归功于一个人——于丹。

于丹何许人,她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当于丹把国学经典通俗化,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

今天,我也粗粗浏览了《于丹<庄子>心得》,故事深入浅出,短小精干,确实引人入胜。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我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也许理性上我很向往这种境界,但感性的声音告诉我,我做不到。我也许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加做不到笑谈生死。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更何况,今天的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养车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又怎么能笑谈生死。不要说面对死亡,就是想想也心存畏惧,养育之恩还待报,培养孩子的责任压在肩头,生命可不是我们自己的。可不曾想,奋斗令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责任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压力让我们不断成长,成就让我们充满自豪。原来,需要奋斗也是幸福的一种。不是吗?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