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问题解答:
【定风波●自春来 宋·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1。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2,腻云亸3,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4,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5,只与蛮笺象管6,拘束教吟课。
镇7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1.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2.暖酥消:脸上的油脂消散了。?
3.腻云亸:头发散乱。
4.无那:无奈。
5.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6.蛮笺象管: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称蛮笺。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
7.镇:整天。
【译文】
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自新春以来我事事没精打采,疏懒厌倦。太阳光已上了花梢,黄莺在柳树上穿飞跳挪,思妇依旧拥着熏香的锦被,终日里慵闲懒散。云样的秀发蓬松散乱,红润的面容憔悴瘦削,终日百无聊赖,懒得梳洗打扮,搽搽抹抹。“无那”一声长叹,只恨薄情人一去,踪影全无,连书信也不捎回一个。
早知离别如此思念,我当初怎么没把你马鞍给锁了,让你哪也去不了!就在家里最多写字读书,而我就随着你、伴着你,在你身旁做针线活。咱们两个成日就能在一起,这样才不虚度青春,年少时光没有白过呀!
自春天以来,看红花绿叶都觉凄惨,对什么事都没了兴致。太阳上了树梢,飞莺在柳树间穿梭,而我还躺在那儿懒得起来。脸上的油脂消散了,头发也很凌乱,整天懒懒的也不愿梳洗。无奈啊,恨那个薄情的人一去不返,连封书信都没有。早知这样,真后悔当初没锁住他的雕鞍把他留住。
定风波
【宋】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音duǒ),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可可:无关紧要;不在意。
亸:音躲,①下垂,②抛弃。
厌厌:①音烟,同“懕懕”、“恹恹”,精神萎靡貌。②或指时间长久。曾觌《南柯子》有“两两人初散,厌厌夜向阑”。
无那:那音懦,无奈。
恁么:这么。恁音拿奋反。
鸡窗:代指书室。……
蛮笺:蜀地所产之彩色信笺。
镇:常。
庙:宗庙。古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之处所。《礼记·中庸》有“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孝经·丧亲》有“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唐玄宗注曰“立庙祔祖之后,则以鬼享之”。邢昺疏“立庙者,即《礼记·祭法》‘天地至士,皆有宗庙’……旧解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按后世自大夫以下皆称家庙。亦代指皇室,或谓宗庙中已崩皇帝。
翻译:自新春以来我事事没精打采,疏懒厌倦。太阳光已上了花梢,黄莺在柳树上穿飞跳挪,思妇依旧拥着熏香的锦被,终日里慵闲懒散。云样的秀发蓬松散乱,红润的面容憔悴瘦削,终日百无聊赖,懒得梳洗打扮,搽搽抹抹。“无那”一声长叹,只恨薄情人一去,踪影全无,连书信也不捎回一个。
早知离别如此思念,我当初怎么没把你马鞍给锁了,让你哪也去不了!就在家里最多写字读书,而我就随着你、伴着你,在你身旁做针线活。咱们两个成日就能在一起,这样才不虚度青春,年少时光没有白过呀!
【赏析一】
【宋艳卷五引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因此,桃红柳绿,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即“惨绿愁红”;一颗芳心,整日价竟无处可以安放。“是事可可”意思是事事都平淡乏味。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照、韶景如画,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思起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美景反衬出“犹压香衾卧”的惨愁。长久以来不事打扮、不加保养,相思的苦恼,已弄得她形容憔悴,“暖酥”皮肤为之消损,“腻云”头发为之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无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接下来,词人让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站出来直抒胸臆:早知这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身旁。我俩那间书房兼闺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铺纸写字、念他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会象现这样,一天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阴白白地虚度!词的上阕重以景衬情,描写人物的外表现。下阕则深入到理想情趣。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让心上人安安稳稳地吟诗诵书,自己一旁温存相伴,过一份静谧、温馨的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冷酸无情的,多少个被情郎抛弃的青年女子无边的苦海中虚度着大好的青春年华。柳永这首词中代她们发出了心中的呼声:“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明显带有市民意识。市民阶层是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它较少封建思想的羁縻,也比较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男女授授不亲”的封建时代,它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面貌,反映文人词里,就形成了《定风波》中这位女性的声口:“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她看来,青春年少,男恩女爱,才是人间最可宝贵的,至于什么功名富贵、仕途经济,统统都是可有可无的。这里所显露出来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愿望,晏殊等正统士大夫文人看来,自然是“俗不可耐”和“离经叛道”的,但是其中却显露了某些新的时代契机。
对于当时的市民群众来说,也唯有这种毫不掩饰的热切恋情,才是他们倍感亲切的东西。因而,这种既带有些俗气却又十分真诚的感情内容的词作虽得不到正统文人的认同,却能市井间不径而走,以至达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诵歌的地齿。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是对传统词风的一种俗化。
柳永以前,词坛基本是小令的天下,它要求含蓄、文雅。到了柳永,他创制了大量的慢词长调,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柳词所写的一对青年男女,实际上是属于市民阶层中的“才子佳人”,是功名未就的柳永自己和他青楼中的恋人的化身。所以,为了要表现这样的生活和心态,柳词就采用一种从俗的风格和从俗的语言。为表现一位青楼歌女的情感,这首词就采用了民间词所常用的代言体写法和任情放露的风格,以及那种似雅而实俗的语言。词的上片,用富有刺激性的字面,例如“惨绿愁红”,尽情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再用浓艳的词笔,如“暖酥消,腻云亸”之类,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形态;接下来便直接点明她那无聊寂寞的心境即“终日厌厌”。以下直到下片终结,则转入第一人称的自述。那一连串的快语快谈,那一叠叠的绮语、痴语,其中又夹着许多口语、俚语,就把这个人物的心理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她那香艳而放肆的神态,真挚而发露的情思,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综观全词,不难看出柳永的这首词典型地体现了市民价层那种“以真为美”、“以俗为美”的文学趣味。它不讲求含蓄、文雅,只求畅快淋漓、一泻无余地发泄和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柳永的这种文学追求和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宦场失意后落魄文人和知书识文的风尘女子极易产生共鸣,这首词就是这种共鸣的产物。难怪元曲大家关汉卿会据此把柳词摆上舞台,用另一种方式传唱这种非正统的精神。
P.S:
就是因为这首词,柳永有一次去拜访当朝丞相晏殊,希望能以词博得他的好感。晏殊问他:“贤俊作曲子么?”三变说:“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说:“我虽然也作曲子,却没说过‘针线闲拈伴伊坐’这种句子。”于是柳永只能告退。可见这首词在当时被文人雅士们看来是很俗的,不入流的。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尽管很风靡,但不能算高雅。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据传,当时北宋著名词人曼殊就很熟悉这首词,并且持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一次,柳永去见晏殊。“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见张舜民《画墁录》)看来,柳永这首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当时士大夫们所难以接受的,它对爱情,对少妇内心活动的描写是直率、火爆而又大胆的。它用笔泼辣,不加掩饰。这与曼殊笔下那种含蓄蕴藉、圆融平静、具有雍容富贵之态的“雅词”相比较,的确是迥然不同的。但是,只要我们对《定风波》这首词的整体进行全面分析,就很难得出“庸俗低级趣味”和“流露渲染色情”这样的结论。
这首词真实地反映了少妇的孤独苦闷和离别相思之情。上片,通过艳丽春光和良辰美景来衬托少妇的孤寂之情。开头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少妇因此反而增愁添恨。这里暗示出,过去的春天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情生活。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却怕触景伤情,拥衾高卧。接三句,写肌肤消瘦,懒于梳妆打扮。这和《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爱情的坚贞不渝。未三句,揭示出这位少妇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至此,我们才发现,原来上片用的乃是一种倒叙手法,它不仅总结上片中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直接抒发。下片,极写内心的悔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这位少妇的悔恨之情。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烘托出感情的真挚、热烈与性格的泼辣。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闺中少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行动。这位少妇的举措,可以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的批判,而且与柳永《鹤冲天》词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脉相通的。中六句是对理想中的爱情生活的设想和追求。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结尾三句明确责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它与《诗经》中的爱情诗、汉乐府《上邪》以及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等著名民歌,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上述几首著名民歌相比较。可以看出,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通俗,口吻自然,纯用白描,与柳永《雨霖铃》、《夜半乐》相比较,风格不同,昭然可见。这说明柳永在向民间词学习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扩大了“俚词”的创作阵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词的表现力。
【赏析三】
这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明白透彻的语言,大胆而直露地描写一位女子的相思别离之情。上片写自新春以来思妇没精打采,疏懒厌倦的情绪和神态。太阳光已上了花梢,黄莺在柳树上穿飞跳挪,思妇依旧拥着熏香的锦被,终日里慵闲懒散。云样的秀发蓬松散乱,红润的面容憔悴瘦削,终日百无聊赖,懒得梳洗打扮,搽搽抹抹。“无那”一声长叹,点出所以然之故,只恨薄情人一去,踪影全无,连书信也不捎回一个。下片展现思妇的内心活动,她后悔当初不把他的马鞍子紧紧上锁,把他留在家中,让他坐在窗前,给他些纸张笔墨,终日苦读,温习功课,自己整日陪伴,方不至虚度青春。全词以家常口语,铺展闺房生活细节,体现市民女性炽烈的爱情追求。
宋代张孝祥有一首《减字木兰花》,其中也有一句“惨绿愁红”,全文如下:
枷花搦柳。知道东君留意久。惨绿愁红。憔悴都因一夜风。轻狂蝴蝶。拟欲扶持心又怯。要免离披。不告东君更告谁。
第二句不知此答案是否正确,姑为一说:
宋周密有一首《花犯·水仙花》,其中有一句“枉费芳兰幽芷”,其全文如下: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漫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冰丝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静,沉烟熏翠袂。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赏析三】
此词为咏赞水仙风姿、神韵,寄托时世悲伤的咏物之作。上片写水仙之风采。下片写惜花怨情。“冰弦”三句辞意转进,想象水仙幻化成湘妃弹奏琴瑟的冷弦,抒写哀怨深情,以一“枉”字感叹骚人屈原咏“芳兰幽芷”以抒恨,竟忘掉了情深怨切的水仙,逼出“春思远”两句,徒有悠远的春思却无人叹赏她“国香风味”的失落和悲凉。“相将共”五句又作顿折,由花及己,发出视水仙为“岁寒伴侣”的知心相遇之心声,而“岁寒”二字兼摄了物我共处的时艰境冷的特点。以人与花相对、相赏作结,境清意远,余味无穷。
【赏析四】
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
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翻译都在赏析一里面,尽可能给你最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