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下上海有个中医叫潘华信的资料,现在还就诊不就诊啊???急...我爸爸病的非常重

发布时间:2024-11-08 19:59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谈谈中医的除病与养正 作者:潘华信 中医治疗上有两大法宝:一是驱病、除病,病去后正气随之恢复;二是养正,元气充旺就能克敌(病)制胜。不同的历史时期,医家在各自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观点和学术流派,即攻邪派和补养派,通过研讨和论争,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可以说是金元以来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简要缩影。

  攻邪派的主帅是金代名医张从正,他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主张治病必以攻邪居其先,“邪去而元气自复”,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类,现今临床常用抗菌素,放疗、化疗等先进手段来达到治病的目的,限于历史条件,张氏当时只能用汗、吐、下三法来驱除疾病。补养派则以明代张介宾和清代叶天士为代表,他们的观点是疾病发生在人体上,治病不能忽视载病之体的这个根本前提,张氏主张峻补精血,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叶天士强调“存体”,用甘味药物来扶养脾胃,增强体质。不论治形和存体,主题都在通过振奋元气来驱除病邪。

  前溽暑中,一位亲戚感冒发热,持续不退,久经西医诊治,抗菌素静滴也无济于事。转请中医调治,认为是虚热,用清补法热也不退,体温始终在38℃左右,周身酸楚,肌肤爽滑,我断为伏暑伤寒。用重剂辛温发汗,意想不到的是覆杯收效,二剂之后热退神清,这就是《内经》“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道理,病根是寒邪作祟,必须心狠手辣,发越邪气,邪去正自复,这种时病必须循张从正祛邪大法来铲除病根。年前又治疗一例晚期肿瘤病人,已经到了毛瘁色夭的险境,西医告知家属化疗不能用了,所存日子也已屈指可数,不如回家吃吃中药。我在诊治中陷入了深思,西医化疗当然有效,缺点是敌我不分,两败俱伤,早期病人体质好的尚能耐受,晚期患者元气凋残而用之,无异于轻舟重载了,所以我决定不重蹈攻邪复辙,专用甘药调养脾胃,扶助元气。正、邪不两立,在某种意义上,扶正就是去邪,在这个病例中得到了印证。服药以后,患者知饥索食,胃气渐复,精神转佳,迄已将近一年,虽未能除病,却正、邪相持,病情未见进一步发展,这是养正治形学说在治病过程中的优势体现。

  对于事物性质的认识和估量,古人说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上述前案,我是见病不见人,不管男女老少强弱,寒邪是症结,统统都用辛温表散,令得汗再商。后案则是见人不见病,元气垂败,亟亟甘药养正,挽回为先,没有闲工夫顾及驱邪除病。

  翻开一部中医学术发展史,宋前侧重攻邪,金元后偏主补养,其实除病、养正两大法俱不可偏废,今日中医临床大抵属明清余绪,于唐宋古法已十分淡漠,这不免是令人生憾而无利于医学发展的。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