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1.
上海科学家率国际小组拍摄到高分辨率“射电照片”
在我们生活的银河系中心位置,藏匿着一个人肉眼无法看见的“超级黑洞”:它的直径与地球相当,质量却至少是太阳的40万倍。它“吞噬”周围的所有物质,连光也无法逃逸出去。利用国际最先进的地面望远镜阵列,上海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成功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接近该黑洞的“射电照片”。
今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这一重大成果,并专门配发了评论。主持此项工作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说,这是现有观测条件下,确认银河系中心存在该“超级黑洞”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个黑洞位于人马座方向,距地球约26000光年。
据悉,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就从理论上预言了黑洞存在,但由于它本身不发光,因此,如何从观测上证实黑洞成为现代天体物理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近几年来,包括“哈勃”等空间和地面大型望远镜已经遴选出许多“候选黑洞”,其中离我们最近的银河系人马座目标是各国天文学家竞相研究的热点。
从1997年开始,利用位于北半球10个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沈志强领导的国际小组展开大量观测,并用新方法不断提高观测精度。在5年中,无线电波的“视线”一步步接近该黑洞,最终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张3.5毫米波长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距离黑洞中心如此近的区域,确实令人兴奋”,沈志强说。通过观测,科学家们发现,这个“超级黑洞”不仅质量极大、体积极小,且密度也十分惊人,比现有的“候选黑洞”密度要大10000亿倍以上。
2.
甘为航船当罗盘——访上海科技情报所情报咨询部主任肖沪卫
田忌之所以能在赛马中赢得齐王,除了运用统筹方法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重视情报的作用。如果事先不知道彼此三等马的实力对比情况,统筹方法也就无从谈起。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例,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情报咨询部主任肖沪卫把情报的重要性展示出来。
“自主创新,情报先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把企业推向了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也给科技情报工作吹响了冲锋号角。
肖沪卫说,情报就相当于人的耳目、航船的罗盘。引进不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必要条件,而情报却是设备和技术引进的必要条件。鉴于此,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明确把“情报的汇聚、梳理、活化、开发、传播和利用”作为自己的发展理念,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这一理念的实施。
1995年,情报所与上海图书馆合并,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省市级图书情报联合体,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链式服务”。
过去,由于人们对情报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大量资源的重复和浪费。据统计,我国科研课题重复率达40%%,而另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
肖沪卫认为,从经济角度看,研究是高价的,成果是昂贵的,而情报则是廉价的,如果一项科技成果的研究费用为1,发展推广费用为10,生产费用就高达100,而情报费用只是0.5。排名世界500强的美国公司中,企业经营利润中35%是由情报工作创造的。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充分利用专利情报可缩短60%的科研周期,节约40%的科研经费。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院士每年委托上海情报所完成数百篇论文的引文检索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情报机构自身要先做好本领域内的情报工作,肖沪卫非常关注国际、国内同行的发展动向。2005年参加过首届中日科技信息交流会之后,他撰写了《情报制胜:日本发展的法宝》、《日本数据库发展动向及其借鉴研究》等文章,认为我国应加快情报的发展与利用,不断加强公益性数据库建设,鼓励建立“失败”数据库。他还曾亲自率团到广东省、深圳市等情报所进行调研,认为上海情报所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对外服务范围,从宏观上规划情报事业的建设,同时加强情报业干部队伍建设。
互联网的发展给信息储存、制造和传播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给情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着“信息很多、有用的很少;数据很多、可信的不多”的互联网技术信息,如何有效利用海量信息,剔除虚假信息,成为继“信息贫乏时渴求信息”之后的另一种困惑和需求,这就凸显了科技情报工作的必要和重要。
上海情报所的应付办法是通过创造、提炼、汇聚,把有用的情报源提供给广大用户,通过培训、指导、示范,把情报检索和分析技巧传授给用户。建立情报平台,遵循“眼睛向外”、“诚信表达”、“信息浓度”等原则,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明确“网上是窗口,网下是服务”的理念,以产业、情报两个纬度实现支撑,重点强化先进制造、生命科学、资源环境三个产业(学科)方面的内容建设,取得了较好反响。
对于情报工作而言,公开是基础,不公开是特例。长期以来,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所十分重视情报的科普工作,肖沪卫更是乐此不疲。他不但为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等院校讲课,而且深入上海家化集团、上海华谊集团、焦化集团等大型企业举办专题讲座,提供涵盖文献检索、专利战略、竞争情报、技术预见、市场调查等内容的三维立体培训。
他还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以word形式在个人网页上予以公开,欢迎别人转载利用。他的著作《走进前沿技术》在国内首次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对电子书、虚拟现实世界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加以考察,刚一出版即被抢购一空,并获2002年读者最喜爱的20本书提名,华东师范大学生最喜爱的30本书排列第5位。
肖沪卫认为,情报工作、数据库建设不应该总以项目的形式出现。一个项目总会有终结,但情报工作和数据库建设永远不会结束,需要不断补充,不断发展。对此,肖沪卫和他的员工们有着清醒的认识,“为公众、企事业单位和决策机关充当好耳目和罗盘”。为情报工作持续奋斗,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关于2008年度首席科学家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各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沪生院字[2008]88号)规定,现将2008年度首席科学家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申请条件
1、立项领域明确的研究目标、创新的学术思想、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厚实的研究工作基础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以及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前景;针对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由紧密围绕项目总体目标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课题组成,课题设置不宜过宽;有学术造诣高、组织能力强、能率领研究队伍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和相应的研究梯队,形成国家水平的研究队伍,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成长。
2、首席科学家项目组主要成员原则上不少于3个研究组(长);必须有一名知名的研究员或教授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3、项目首席科学家具有研究员或正教授职称,优先资助愿意放弃国外职位、全职来上海生科院工作的具有教授职位的科学家;具有至少五年以上本领域工作经历且取得过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具体申请条件参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项目管理办法》)。
二、申报材料基本要求
1、需报送的材料及份数任务书1式20份,附件材料1式3份;任务书电子版。
2、请申请者依托单位根据文件规定组织申报,并进行审核择优推荐。
3、申请材料由依托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直接报送,同时项目依托单位在报送申请材料时需出具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
4、相关表格下载路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事教育处网(hr.sibs.ac.cn)。
三、受理材料截止日期:2008年7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
四、首席科学家项目按照经费来源渠道实行择优支持,经费单列或包干单位可按自筹方式申请立项。
五、上海生科院拟于2008年8月中旬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请申报者事先安排好时间,以便能按要求到场参加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