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1.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春花的?突出了春花哪几方面的特征?
2.“桃花”给作者带来许多想象,这一美好的形象也是古代诗人的爱物。古往今来,以桃花入诗的诗作不可胜数。写出含有桃花的诗句。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句,从多个角度写出了春雨的 的特征。
4.作者描写春雨时,即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有通过雨中景物进行则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语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在乡下……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一句说描绘的画面极富诗情画意。若为它配上诗句,二者将相映成趣。请试着为这幅画配上两句故事。
6.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可不可以改成“叫”字)
问题解答: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我也没啥别的了 谢谢
1.嗅觉、视觉。色艳、味香。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桃花诗
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
花落香碧草,人至疑瑶台。
夹岸三四里,尽是刘郎栽。
刘郎倚桃树,佳人带笑来。
佳人本姓师,相携连理枝。
貌比桃花艳,态似柳拂丝。
见郎倚桃树,娇嗔吐言辞。
“奴无桃花好?奴无桃花姿?
见奴何不笑,相携何迟迟?”
郎言花窈窕,人无桃花娇。
佳人闻言怒,折花向郎抛。
“花若比人好,与花度良宵!”
郎颜羞惭色,相扶携手摇。
玉手忽抽去,佳人不言语。
桃花最夭斜,发在水急处。
且伸削葱手,且跨凌波步。
不知苍苔滑,一霎水中赴。
桃花水中漂,佳人水中舞。
刘郎惧且惊,拾与桃枝迎。
佳人共桃花,随水俱飘零。
郎恨无水性,忙发呼救声。
此地本偏僻,村人不能听。
郎急返村头,遇人苦哀求。
同至桃花处,唯见碧水流。
桃花离桃树,桃花水上浮。
佳人何处去,伴与桃花休。
郎泪桃花落,哀哀不能收。
本以桃花傲,今以桃花仇。
从此不栽桃,不复结鸾俦。
徒留爱与恨,相伴水悠悠。
贯休 【上冯使君五首】 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々数片帆,去去殊未已。
聂夷中 【杂曲歌辞·起夜半】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 【杂曲歌辞·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王维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钱起 【梨花】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井】 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
顾况 【听山鹧鸪】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刘禹锡 【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
张籍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元稹 【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张祜 【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聂夷中 【起夜来】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韩偓 【野钓】 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
徐铉 【题雷公井】 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
***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佳景虽堪玩,萧郎殊未来。
张元一 【咏静乐县主】 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
李建勋 【句】 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见《南唐近事》)
顾况 【句】 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题柳谷泉,见《应天府志》)
张元一 【又嘲】 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
王维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元稹 【樱桃花】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顾况 【杂曲歌辞·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 【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一】 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
刘禹锡 【杂曲歌辞·忆江南】 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苏颋 【杂曲歌辞·桃花行】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志和 【杂歌谣辞·渔父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刘宪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苏颋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张旭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常建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常建 【戏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刘长卿 【时平后春日思归】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李白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东鲁门泛舟二首】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张谓 【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岑参 【春兴戏题赠李侯】 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贾至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独孤及 【送别荆南张判官】 輶车骆马往从谁,梦浦兰台日更迟。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秦系 【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 数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鸟岂知贫。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顾况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顾况 【崦里桃花】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顾况 【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 【蕲州行营作】 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杨凭 【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3.细、密。
4.草、叶,屋顶,农民,行人
5.一个进士打着伞,十分沮丧,因为他落榜了。但当他看见雨中工作的农民时,他又振作了起来。
6.不可。因为“闹”体现出蜜蜂的兴奋,春的生机。
1.嗅觉、视觉。色艳、味香。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桃花诗
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
花落香碧草,人至疑瑶台。
夹岸三四里,尽是刘郎栽。
刘郎倚桃树,佳人带笑来。
佳人本姓师,相携连理枝。
貌比桃花艳,态似柳拂丝。
见郎倚桃树,娇嗔吐言辞。
“奴无桃花好?奴无桃花姿?
见奴何不笑,相携何迟迟?”
郎言花窈窕,人无桃花娇。
佳人闻言怒,折花向郎抛。
“花若比人好,与花度良宵!”
郎颜羞惭色,相扶携手摇。
玉手忽抽去,佳人不言语。
桃花最夭斜,发在水急处。
且伸削葱手,且跨凌波步。
不知苍苔滑,一霎水中赴。
桃花水中漂,佳人水中舞。
刘郎惧且惊,拾与桃枝迎。
佳人共桃花,随水俱飘零。
郎恨无水性,忙发呼救声。
此地本偏僻,村人不能听。
郎急返村头,遇人苦哀求。
同至桃花处,唯见碧水流。
桃花离桃树,桃花水上浮。
佳人何处去,伴与桃花休。
郎泪桃花落,哀哀不能收。
本以桃花傲,今以桃花仇。
从此不栽桃,不复结鸾俦。
徒留爱与恨,相伴水悠悠。
贯休 【上冯使君五首】 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々数片帆,去去殊未已。
聂夷中 【杂曲歌辞·起夜半】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 【杂曲歌辞·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王维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钱起 【梨花】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井】 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
顾况 【听山鹧鸪】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刘禹锡 【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
张籍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元稹 【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张祜 【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聂夷中 【起夜来】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韩偓 【野钓】 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
徐铉 【题雷公井】 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
***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佳景虽堪玩,萧郎殊未来。
张元一 【咏静乐县主】 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
李建勋 【句】 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见《南唐近事》)
顾况 【句】 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题柳谷泉,见《应天府志》)
张元一 【又嘲】 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
王维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元稹 【樱桃花】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顾况 【杂曲歌辞·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 【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一】 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
刘禹锡 【杂曲歌辞·忆江南】 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苏颋 【杂曲歌辞·桃花行】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志和 【杂歌谣辞·渔父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刘宪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苏颋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张旭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常建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常建 【戏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刘长卿 【时平后春日思归】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李白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东鲁门泛舟二首】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张谓 【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岑参 【春兴戏题赠李侯】 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贾至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独孤及 【送别荆南张判官】 輶车骆马往从谁,梦浦兰台日更迟。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秦系 【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 数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鸟岂知贫。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顾况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顾况 【崦里桃花】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顾况 【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 【蕲州行营作】 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杨凭 【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3.细、密。
4.草、叶,屋顶,农民,行人
5.一个进士打着伞,十分沮丧,因为他落榜了。但当他看见雨中工作的农民时,他又振作了起来。
6.不可。因为“闹”体现出蜜蜂的兴奋,春的生机。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我也没啥别的了 谢谢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我也没啥别的了 谢谢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我也没啥别的了 谢谢
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