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5-13 18:02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我知道翻译的意思,表翻译了。我想知道的是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什么

孔子说:“褅祭的仪式,自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

请问为什么孔子这里说献酒以后我就看不下去了呢?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写感想的话,可以写涉及哪方面的呢?

问题解答: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祶礼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周成王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祶祭。虽然如此,但毕竟于礼不合。
而以后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的历代君主都沿此惯例。祶祭开始时,“灌”是祭祀中的第一个项目,而鲁国的君臣,此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但自此以后,时间越长,则精神越来越懈怠。
鲁国举行祶祭于礼不合,孔子本就不愿观看,而祶祭之时,鲁国君臣又是如此懈怠,于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而孔子有上述一叹。

如下: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大计反。赵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出自《论语集注·卷二·八佾第三》,朱熹著)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通译】
孔子说:禘[帝王亲祭]的祀礼,自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向孔子询问关于禘祭的问题。孔子说:“不知道。知道那一套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其犹如公开展示这些吧!”边说边指指手掌。

【解义】
其一,国家祭祀。禘,帝王之祭。自夏禹将选拔禅让制改为家族继承制,中国古代走向家国天下的宗法封建社会。帝王的先祖就成为国家的祖考,故天子祭祖称“禘”。夏禹分封诸侯国的封建制度被商朝、周朝沿用。诸侯国虽多,但邦国与其天子只有一个。
其二,祭祖神圣。中国古代,是大邦小国,国是用来封建诸侯王的,所谓“建万国,亲诸侯”(《周易.象.比》)。商周是小国灭大邦,小国灭大邦总有必然和理由,夏桀商纣自取祸殃,商汤是“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周武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诸侯国是封赏的,诸侯因封而建,本质上还不能称为独立的家国天下,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诸侯国基本是封建于兄弟子孙,是同一个先祖,祭祖自然应当归宗。
其三,僭越之根。周朝施行严格的礼治,这“禘”祭之礼也就只有周天子能够享用。鲁国特殊。周武克商三年便卒,按夏朝惯例,可由兄弟继承帝位,武王之弟周公旦没有这样做,而是摄政辅佐幼小的侄儿,待其成年后还政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感其恩德,特许鲁国可以以天子之礼祭祀周公。鲁庄公之后,庆父乱国,先立后株庄公之子子斑(在位2月)、湣公(在位2年),激起公愤外逃,厘公继位。鲁文公(厘公之子),在祭祖神龛上把鲁湣公(又称闵公,厘公之兄)的牌位移到了父亲厘公(有称僖公,庄公庶子)之后。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小人短见。对这种违礼之举,孔子自然“吾不欲观之”。
其四,上行下效。禘祭,国君可凭一己之私而乱天伦秩序,权臣为显权势豪富,焉能不僭越礼仪等级?孔子很清楚,礼乐崩坏,根在最上面。有人问禘,这涉及为君主讳的问题,所以孔子说:“不知也”,知晓的掌权者掌握在自己手掌心而已。这话中有话:再神圣庄重的礼仪规矩,君主权臣不过是玩于掌股而已。

【启示】
西周的礼仪规定很细致,执行很严格。《周礼》六篇述说“国有六职”,从朝廷的治官、叙官、地官、礼官、政官、刑官,到百工,规定“事职”。周朝不仅设有专门的礼官,而且十分强调礼治的重要性。《礼记》第一篇就明确申明:“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西周以德立国,以礼行治,力图通过严格的等级规范来维护封建秩序。礼仪规定、仪式过程,融入了深刻的政治内涵,通过恭敬的仪礼形式,就可以培养一种敬畏之情。这就是周礼的初衷及其目的。周礼一开始就寄望过高,即上升到政治制度,因而繁复得无以复加,就注定了难以长久维系。帝王君主自己带头乱礼而玩于掌股,自然而然会演变成做秀蒙世、显摆耀富、彰权斗势的工具和过场。
孔子非常看重礼仪。帝王之禘祭,是最崇高的礼仪。在孔子看来,它应该成为追远生敬、崇祖思己的感化过程。看到过世界几大宗教的拜祭仪式,感受过其中的宗教氛围,就会懂得孔子之言此言不被。可是最崇高的礼仪也如此,又何况其它呢?懂得这一点,就能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了。
无神论是最人道最人性的,但无神论怎样解决敬畏之心,却是一大难题。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