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发布时间:2024-05-13 18:1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以抗日战争为主题,讨论一下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去做
字数700左右字

问题解答:

恢复高考30年了,我们的国家在这30年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你们这代人,包括我们这代人,都没有经历和体验过作为一个贫弱国家的国民心头所承受的痛楚。而现在,我们是非常幸福和自豪的,因为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正越来越被世人尊重。这不仅因为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也包括教育的快速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高考制度的恢复、大学生的成长,不仅影响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在这里对话,是想从自身出发,共同来讨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读大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动荡,学校停办,年轻人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们不能去学校学习,充其量只能跟着父母学习。但即便是在那样的年代,人们的学习热情仍然没有降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人的生命有限,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就必须要有学校;从整个民族而言,要想富强就必须搞好教育。于是,1977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后的第一次公开重要活动,就是召集中国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的有声望的学者进行座谈,专题了解科教工作的情况。在这次会议上,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直指当时大学招生的弊病,语惊四座地提出:能否恢复高考?能否废除招生推介制度?尽管这次会议的召开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高考制度的恢复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它违背了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中“推荐上大学”的规定。但几次招生工作会议后,恢复高考终于成为定局。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恢复高考对中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优秀的年轻人送进大学,要让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的话,体现了对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的思考。于是,曾亲历十年无高考、十年不能读大学的570万中国人,终于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奔向了高考考场。当时,很多人为了迎接考试,放下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甚至不惜自残,以争取时间温习功课。恢复高考就像是黑暗中的火光、沙漠中的泉水,激励着无数中国人。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李源潮等人,都是那个时代通过高考走入大学校园接受教育并最终有所作为的大学生。他们曾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但教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改革开放三十年,如果没有高考这样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制度,中国不会走向富强。因此有人将当时的恢复高考喻之为:东方的诺曼底登陆。

哪么究竟为什么要读大学?

青年人是精神最旺盛、记忆力最好的人群。毛主席曾说过,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既然拥有这么好的年华,为什么不珍惜呢?在大学里,你们不仅可以学知识、交朋友,还能够学到学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自主创作的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听讲座、讨论、组织社团、办自己的杂志、参与社会活动、结识校友等。尤其是和校友建立的感情,那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珍宝。

学习,就像是生命的源泉。犹太民族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父亲和老师同时被投入监狱,你会选择救谁?答案是老师。因为父母已经完成了生养的使命,但老师却会为今后的生活提供精神食粮。虽然这样的说法不无偏激,但这说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向往。

那么以前的大学生是怎样读书的呢?很多早期的大学生回忆说,上大学对于那时的他们来说就是梦想成真。过去,大学生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那时大学生的脑子里,没有星期天、没有恋爱、没有浮躁,有的只是学习的热情。自修教室总是灯火通明,唐诗宋词几乎倒背如流。宿舍熄灯后,浴室里也经常挤满看书学习的学生。记得曾经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师,另辟蹊径地用西方美学理论来讲解唐诗宋词,确实让人受益非浅,所以他的课总是人满为患。下午五点上课,可不到三点就已经有很多人去教室抢位子。足见当时的学生对知识是如饥似渴的,因为他们都有这样的信念:要做一个百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的精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事实证明,日后的他们果然都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

陈凯歌,16岁时亲眼见到父亲被红卫兵毫无缘由地带走,从此不知去向。于是他从那时起就立志要成为有用的人。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倾注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所以才有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霸王别姬》、《黄土地》、《无极》等影片。张艺谋,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其才华也逐渐被世界公认。贾樟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旁听生开始,认真钻研,终于成为今天这样的世界知名导演。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珍惜时机的人,时机也不会珍惜他。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学习?

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了,学习条件也越来越好,很多学生却无法做到认真读书、努力学习。在我看来这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他们没有理想、他们不懂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特别是像我们艺术专业的学生,如果不懂历史、不懂哲学、不懂政治,那将是很可悲的。学习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不仅可以扬长避短,还可以扬长补短。曾担任过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同志,曾考察过英国一些著名的贵族学校,发现那些学校并没有很好的外部条件。那些学校认为,学校外部条件好,只是硬件设施好。而对于人的培养来说,有时需要一些痛苦感,半瓶子醋似的人是要不得的。虽然现在各大院校都在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这仍是社会上的小范围人群。你们仍然是天之骄子。曾经读书是为了不让历史倒退,现在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因此你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做一个纯粹的人,要做一个有艺术创意的人,更要做一个让人们值得回味的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已年满18岁,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当把“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树立人格。因为大学生的培养已经不是个人化的打造,而是社会化的打造。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大学生要立志为国家、为阶级、为人类服务。大学生一直是最有热情、最有智慧、最有群体力量的,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再到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大学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人说,年轻人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生需要也必须确立自己的道德标准,那就是能否成为一个对人类文明进步有利的人。你们要做一个有度量、有骨气、有脊梁的中国人。不要以年幼为自己的懒散开脱,“自古英雄出少年”,邓小平同志23岁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将军必须从士兵做起。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要注重原创精神,要敢于“颠覆”,要有底气。请丢掉你们的自卑感,少点牢骚、多点行动!

现在,你们必须认识到自己还是个学生,因此,切忌浮躁,要积累、要融入、要准备、要厚积薄发。但学生身份仅仅是一个过渡,是一种积累和学习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事业。兵临城下,所有行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还未踏入社会之前,你们需要有危机感、惶惶感。面临新的创意,就要有创新、创业的思想,否则将愧于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称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学校里艺术创作、自我成长、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的气氛还有所欠缺,学生们应当自觉、主动地学习,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要自己教育自己。再好的外在条件,如果自身不努力也是无用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你们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但我们不提倡狂妄,要提倡自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校园,这才能培养出真正受用于社会的大学生。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