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08届上海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四区模拟考

发布时间:2024-05-11 16:3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2007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参考答寨及评分标准
阅读(80分)
一、19分
1、从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给人留下的印记(2分)
2、(1)传神(生动/鲜活)(2)自然(2分)
3、许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都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言能够体现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特点。(2分)
5、各种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能自然地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双轨同行。(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发展。(3)保护方言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4)方言是汉语研究的绝好素材,保护方言有利于语言学的研究。(5分)。

二、l9分
8、在提倡阶级斗争的年代,人和人之间很难达到这样无隔阂、无歧别的境界(2分)
9、树经历了无数的世事变迁,深藏着岁月的隐秘(2分)
10、B(2分)
11、(1)每个人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名过客,因此做人不妨淡泊处世,不图虚名。(2)长者不必倚老卖老,要摈弃自私和狭隘,大度宽容。与后辈和谐共处。(3)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写出两条即可,4分)
12、作者将树比作“书”,一方面因为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无字的历史;另一方面,因为从树的身上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树就如同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作者将树 当作“人”来写,是将树的品格和人的品性作比,同样也为了表现树带给人的人生启示。所以,把树比作“书”和把树比作“人”在文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关系,从第二三段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4分)
13、原文: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原文仅供参考,补写只要符合上下文文意即可。5分)

三、5分
14、(1)欲回天地入扁舟 (2)杜鹃声里斜阳暮 (3)而智勇多困子所溺 (4)故不为苟得也
(5)落霞与孤鹜齐飞 (6)海上生明月 (7)冷月无声 (8)人情练达即文章(任选五空,多填不得分)

四、8分
15、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1分)
16、 B(2分)
17、这二句写景,比喻奇妙。历来文人都惯以用水喻眼波、以山喻眉峰(“眼如秋水”、“眉 如青山”);要作者在这里匠心独用,把水比作人的眼波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攒,化无情为有情。山水仿佛也为朋友的离去而动容,作者借此暗示了自己离别友人的不舍。 (5分)

五、l2分
18、杜牧。(1分)
l9、(5分)
(1)怎么能搜刮时连极细微的东西也全不放过,使用时却把它们当泥沙一样毫不麦惜?
(2)如果秦国又爱护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乃至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它
20、以秦的穷奢极欲、肆意挥霍而导致亡国的例子,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
21、这段铺排直泻而下,尽情夸张。“柱椽”支撑着“栋梁”,如同“农夫”、“工女”也在支撑着国家;“粟粒”、“帛缕”是百姓生活之所需,它们与“城郭”、“市人之言语”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作者将这些关系民生的事物同阿房宫中的事物一一作比,揭露出帝王将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表达的虽是同一意思却不重复,虽用议论却极形象。(4分)

六、l7分
22、(1)通“猝”,突然(2)挫伤(3)如果,假使(4)使……发怒,激怒(4分)
23、B C(2分)
24、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而不慌乱,遭受无缘由的侮辱而不恼怒/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2分)
25、(以类比)形象地说明张良有盖世之才,若仅仅因为忍不下一时之气而贸然送死,是不值得的。(3分) 26、老人原认为张良尽管有过人的才华,却缺乏容忍的度量。然而老人在圯上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时,张良却经受住了羞辱。可见,张良也有过人的度量,可以成就大业,因此“可教”。(3分)
27、太史公的猜测之误说明了张良名显天下并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再次说明张良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志气和度量。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了全文的主旨。(3分)

作 文(70分)
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2008届卢湾一模参考答案
2008届卢湾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参考答案
(一)(20分)
1.(3分)人类所犯下的那些惊心动魄、令人发指的罪行(1分,或:人类犯下的过错和铸成的罪恶) 人对这些罪行所做的自我批判、忏悔意识、反省精神(1分,或:人的心灵和意志上的种种弱点) 人类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1分,或:人类的希望与未来;人的崇高美德和自我完善)(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揭示了但丁通过《神曲》所留给人们的认识和思考。)
2.(4分)个人意志的内在自由以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2分,作者引用诗歌中贝亚特丽齐的话强调但丁绝不屈服的个人意志和对个人对社会的负责精神。) 对那些错误做法的批判、规劝和告诫(2分,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疗方法,引申为对时弊、过失的批判规戒。)
3.(6分)D F
(D.以培根的话作铺垫,更强调历史只对“具有极强的理性和深刻反省精神的人”起作用; F作者指出当代人应该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提出什么是“最应当领悟的教训”、“最可靠的东西”等疑问,并未作出解答。)
4.(3分)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仟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或:有高度的人格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刻的忏悔意识、批判精神和进取意志)
5.(4分)略(要求:举例恰当。阐述的重要文化意义正确,可联系文章对但丁的论述及认识,文意通顺。例如巴金:在国家经过了十年巨大灾难面临改革开放的时代,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和自已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以一个历史浩劫的见证人身份,写下《随想录》,用高度严肃的态度展开对历史的深入反思。 鲁迅:在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代,把自己同民族大众的命运结合起来,注重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现象的挖掘与剖析,总结历史教训,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不断斗争,对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充满了希望。)
(二)(20分)
.6.(2分)引出文中关于贝多芬为盲女即兴弹奏钢琴曲《月光》的美丽传说来表达音乐可以带给人温暖、渴望和想象的具体感受
.7.(2分)c
.8.(2分)《月光》和《愉快的铁匠》虽然是两首不褥的钢琴曲,但它们的得名都有着美丽想象的传说,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9.f3分)(1)诗人雷尔斯达布月夜划船时看到湖上月光的倒影而联想起贝多芬的乐曲,为之起名《月光》(1分)(2)亨德尔《愉快的铁匠》(1分)(3)亨德尔在林中铁匠铺躲雨由铁匠的打铁声和歌声受到感染即兴创作而成(1分)(要求:筒要而概括)
.10.(2分)人们需要用美丽的想象来慰藉自己的心,来抗衡过于现实的丑陋、残缺以及对心灵的伤害、污染(意思差不多即可)
.11.(2分)丹麦(1分) 《皇帝的新装》(1分,或《卖火柴的小姑娘》等)
.12.(3分)D(通过安徒生的例子来说明真正的爱情同艺术一样离不开想象。)
.13.(4分)(提示:仅仅真实,不见得就是艺术,想象可能比真实的存在更具有动人的魅力和长久的价值,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反映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举例1分,说明2分,语言1分)
(三)(5分)
.14.(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古来万事东流水 (3)金瓯已缺总须补
(4)只有香如故 (5)拔剑捎罗网 (6)暗香浮动月黄昏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任选5空,每空1分)
(四)(9分)
15.(3分)自己如浮云般漂泊,为什么还留滞在蜀中呢(1分) 流寓他乡、报国无门的痛苦(2分)(诗人借自然现象发问,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16.(3分)C(诗歌的前半部分借野望之景,传达作者的闲适心情,然而后四句所写的景物,都浸染了作者哀伤的感情色彩,前四句表现的闲适放达,实在是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无奈的超脱。)
17.(3分)略(提示:“这首诗的前四句展现了一幅江村闲居图,传达了诗人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的闲适心情,然而后四句虽未脱离写景,但无论是云彩、城阙,还是秋色、角音,都渗透着诗人哀伤的感情,使读者感受到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两种境界互相映村,更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13分)
18.(2分).明代汤显祖
19.(3分)(1)形体容貌 (2)极点 (3)推究
20.(4分)从理的角度看不存在的事物,从情的角度看都是存在的(3分,原句直译为:只是强调从理来看一定没有的事,怎么知道从情来看一定存在的呀。)
杜丽娘为梦中情人死而复生(1分,呼应前面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惰,何必非真”。)
21.(4分)只看到表面而没有触及到实质(2分)塑造了为追求爱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美丽动人形象,以“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一语,肯定了这种虚构的理想王国以及青年男女对于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2分)

2007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监控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16分)
1.(1分)⑴柏拉图 ⑵(长篇)小说(答对1空得1分,两空都答的取前者)
2.(2分)文化歧视,(1分)社会黑暗(1分)
3.(2分)D
4.(3分)艺术作品中使画面突出且引人注目的部分(1分),它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与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寓意(2分)。
5.(3分)D
6. (5分) 观点1分,能比较画作的寓意与《蒹葭》诗篇的主旨(1分),能就“精神的期许”、“理想的向往”、“生命的等待”等内涵予以揭示评价(2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同意。因为《秋江待渡图》所表现的是人生对无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诗经•蒹葭》中人物所追寻的“在水一方”或者“伊人”,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
不同意。因为《秋江待渡图》所表现的是人生对无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诗经•蒹葭》纯粹是一首思念情人的恋歌,诗中“在水一方”的“伊人”,就是指意中人。//而《诗经•蒹葭》是一首招贤诗,诗中“伊人”,指隐居的贤人。
(二)(22分)
7.(2分)引出关于“眸子”的讨论(1分),然后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小孩子的眼睛是一种完全的真,因而让人喜爱”的结论(1分)。
8.(3分)认识到自身的虚妄与平凡(2分),恢复人性最初的纯真(1分)。
9.(4分)⑴异:后一句语气较第一句更为强烈,所强调的小孩子讨人喜欢的理由也更为明确(2分)。⑵同:都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均强调了“人们喜欢小孩子”的事实(2分)。
10.(3分)观点符合文意,语势得以顺承、完结(3分);观点基本明确,语意相对完整(2分);观点模糊,语句凌乱(0-1分)。
评分要点:形式上,与“若要”相搭配的关联词语,如“得”、“就要”等(1分);内容上,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学着返朴归真,从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我们人生的态度(2分)。(附原文:“得搭着小孩子的肩,他引导你看引导你走。”)
11.(6分)C、E(答对一项得3分)
12.(4分)要点:梳理:第⑤段写的是小孩子眼睛的真,第⑦段写的是小孩子身不怀力的善,第⑧段写的是心中没有心机的善,第⑨段写的是小孩字的崭新生命的自然之美(3分)。说明:因此作者基本是按照真、善、美的顺序来逐层推展,论说“小孩子”给人美感的四个“基础”(1分)。
全文思路的提示:作者观察人生百态,体悟出惟有小孩子是彻底的成功者,进而思索他们受人喜爱的原因。本文将孩子的真、善、美的本质推崇到极至。文中隐约将小孩子视为未经破坏的大自然,而大人则是已受污染的世界。小孩子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最初,小孩子的真,亦是人人心中最初的本真,大人对小孩子的喜爱源自于此,而大人也应回归小孩子般的纯真无邪,方能走进真实的世界。全篇就“小孩子”这个论述对象,提炼出部分特点,作强化的推展,藉由设问、具象化比喻、多项事例等,架构出严密的理路,展现足够的说服力。
(三)(5分)
13.(5分)⑴民为贵 ⑵为万世开太平 ⑶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⑷人生代代无穷已⑸一一风荷举 ⑹千岩万转路不定 ⑺梦回吹角连营(5分,对1空得1分,多选的取前5句)
(四)(9分)
14.(2分)衰草、红叶、西风、黄花等。(共2空,答对一个给1分)
15.(4分)要点:景物特征的描摹(2分);情感氛围的渲染(1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运用(1分)。例:辽阔的草原已不再翠绿,焦黄的衰草延伸向远方,与天相接。破晓的太阳缓缓升起,照亮了近处的草原和远处的山岚。满山的红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映红了半个天空。
16.(3分)要点:远在外地的游子(征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愁。(2分)悲苦家人的孤苦无依(1分)
(五)(17分)
17.(4分)(1)延:引进、迎接、邀请 (2)殊:很,非常 (3)祈:恳求,乞求 (4)厌:满足,通“餍”(每词1分)。
18. (2分)A
19.(6分)⑴(3分)(秀才)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个须发雪白的老头。(补出省略的主语1分,“启示”1分,句义基本通顺1分)
⑵(3分)只是我穷到这样的地步,您只要一举手,变点小法术,金钱应当可以马上弄到。(“顾”1分,“立致”1分,句义基本通顺1分)
20.(3分)要点:闭门苦读,知书达礼(如“延之入”、“请问”、“留之甚久”)、旷达不俗(如不排斥异类,与狐仙评古论今,发觉对方才学非凡,警服之余,也愿意与之“共晨夕”)(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21.(2分)起初翁对秀才失望、不满,因此沉默以对(1分);进而,翁心生作弄之意,就表面上欣然同意了秀才的请求(1分)。
(六)(11分)
22.(1分)绍兴
23.(2分)进德修业(答“比德自励”、“惩志自警”得1分)
24.(2分)A
25.(3分)能筛选并依据文中的有关信息予以推断,如正面推断的有:①“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②“中立抱材,未用”;反面推断的有:③“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或“进德自警”④“临大节而不可”、或“以节立志”、“以节立身”等。言之成理即可(答到上述的任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26.(3分)要求:能列举教材中的所学文言篇名(如《阿房宫赋》、《岳阳楼记》、《项脊轩志》、《病梅馆记》、《爱莲说》等)(1分);能回忆课文中相关的描写或记述的内容(1分);能说出作者所寄寓的情感或阐发的义理(1分)
例:《病梅馆记》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作者决心疗梅、救梅,表现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
二、70分
27.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略)

附宋词《十二时》赏析:
苍凉之景以叠笔尽其致。“征人”十字,亦是人同有之,意却未有道过者,大抵多就寄衣一边着意也。(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二)
所谓叠笔,是指以局部形式相同但内容并不重复的语词意象反复刻画同一景象,达到曲尽其致的艺术效果。此词发端三句,以“连”字领起的“连云衰草、连天晚照(一些版本为“晓照”)、连山红叶”三重意象,叠笔刻画铺天盖地而来的秋声秋色秋景秋情,苍凉之极。衰草本是秋天最常见的物象,然而在词人笔下这连云之衰草,则以其一望无际,远接云天的衰飒摇落、冷寂颓败之势,将苍凉的秋色秋景渲染至极,并与连天晚照,连山红叶形成强烈反差与对比。晚照与红叶,本亦为秋天寻常之物,只不过秋之夕阳更容易给人去日不多的悲凉之感。当将尽的夕阳映就的连天晚照紫霞,与连山红叶相灼照相辉映之时,那如血的残阳与如火如荼的红叶,在这悲壮的辉映与燃烧中渐渐回红转灰,最后与连云衰草的寥落凄迷融合为一。词人正是以这三组意象,以叠笔将秋色秋声秋情的苍凉韵致,以线的延展,点的辐射,面的回环起伏,曲尽其致,渲染至极,获得这三个意象中任何一个单一意象所无法获得的综合艺术效应,为征人的意态,造就一个恰如其分的背景。“西风正摇落”,染后复点,“更前溪呜咽”,以层进之辞“更”领起,从对面写来,想象当时西风摇落的暮秋之际,前溪之畔的思妇当比征人更悲伤多感,呜咽念离。表现出空闺思妇的柔婉多感,过片两句,承前仍旧从对面揣摩思妇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意态。征人久无消息,值此深秋时节,闺中思妇又将与谁共赏菊花?是对闺中人孤苦情境的深切体会与理解。结句由妻子转而写自己:“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直接点明征人不是不想回家,值此送寒衣时节,亦是征人最为愁苦的时候,既思念家乡亲人,又为他们孤苦无依的情境和痴情所感叹所负疚。
叠笔写苍凉之景,亦是词人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思笔相洽处,最能获得综合的艺术效应。如南宋词人王沂孙《醉蓬莱•归故乡》下片:“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俞陛云先生谓其:“‘秋灯’三句清愁重叠而来,句法如明珠一串。”

杨浦区参考答案
1.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造成情感缺失。人们需要情感,这种情感需求在消费中体现,于是
情感诉求广告应运而生。(2分)
2. ①以亲切、柔和的广告语言让你有所感触
②善于挖掘人性的深处,满足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与期盼,对人的价值肯定、对和平安宁和幸福美满的憧憬。
③广告与大自然相结合。
④广告强调情调设计。
⑤广告注重艺术表现力。(5点答出3点即可)(3分)
3. B、E(6分)
4. 为感觉而消费(2分)
5. (指出其广告特性1分,分析3分。分析必须联系该广告的典型特征,联系文章有关观点,稍能展开,具有一定说服力,而不是仅仅贴标签似的)(4分)
6. 《故郁的秋》(1分)
7. 白居易通过写枣树的忍辱负重、木质坚硬,喻外貌不起眼,但能担当重任的人。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2分)如果直接引用“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再作分析也对;引错则错。
8. C、F(6分)
9. 羡慕青春年华,为自己夭折的青春痛心。(2分)(为应有而没有的青春或者短暂仓促的青春而痛心也可以)
10.不同意。看起来前面写枣都从正面展开,而牛汉那颗“早熟的枣子”却是苦涩的,但是全文写枣树都是突出它的磨难、孤寂和沧桑,基调的是沉重的、压抑的。所以二者是吻合的。这样处理把“文人与枣”的话题引入到令人深思的哲理层面,丰富了“文人与枣”的内涵。(3分)
11.通过对比,反映了当代人追逐繁华高贵,而对质朴而内涵丰富的事物却很淡漠的社会现实。结尾处一笔,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3分)
12.(诗或诗句1分,分析3分。要求能联系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扣住“悲悯情怀”。)
13.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5分)
②脚著谢公屐
③占尽风情向小园
④榆柳荫后檐
⑤九州生气恃风雷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穷则独善其身
14.宋(或北宋);婉约(2分)
15.D(3分)
16.什么典故,什么情感,表达效果。(各1分)
写严光钓鱼处,(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王粲《从军行》,表达词人渴望归隐,向往和谐宁静的生活理想。运用典故,不仅含蓄,而且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3分)
17.①造访 ②确实 ③像云一样 ④提拔(4分)
18.A(2分)
19.B(2分)
20.(张纲)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得分点:被动“举”;省略“就”赴命,就任。句子翻译意思通顺)(3分)(皇上)想用爵禄使你们荣耀(得分点:“以”、“相”、使动用法。句子翻译意思通顺。)(3分)
21.B(3分)
22.时间;在菊花生长的每一段时段都倾注了种菊人辛勤的劳动,说明了“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2分)
23.丰丽美观的养殖菊花与婆婆野菊;高人逸士的饮水忘本与“予”的饮水思源;
士人的爱身爱名之心与老圃之爱菊之情(写出两名即可)(2分)
24.B(3分)
25.①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②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2分)
26.此文闲情并不闲。文章看似写菊花,其实要赞颂却是种菊人的“无逸”和“有恒”并批评了世人对此的无视和漠然,进而指出“修士”、“儒者”当以种菊人的“无逸”和“有恒”之心来自勉,就这样,文章的立意逐步深入。主题无疑具有教化的意义。所以说。闲情并不闲。(3分)

浦东新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200801)
一、第1-5题(17分)
1.(1)海顿对交响乐的特殊贡献(2)交响乐在西方音乐中的重要地位(2分) 2.音乐有助于弥补艺术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的不足(或: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2分,意思对即可) 3.(1)交响乐更高雅更复杂,不易理解和欣赏;(2)学校缺少交响乐方面的训练;(3)交响乐有助于全面提高整体素养。(6分,每项答案2分,如照抄原文只得1分) 4.普及(推介)交响乐 其他艺术(文艺、音乐)教育 使说理辩证(或表达更严谨)(3分) 5.举例贴切1分,对己影响2分,语言通顺1分。(4分)
二、第6-12题(21分)
6.用敦煌石窟遗址(遗迹、文物)呈现历史(2分,回答“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给1分) 7.(1)对灵魂自由、生命狂欢的赞美;(2)对后世自由精神缺失的遗憾(惋惜,不满,批评)(4分) 8.壁画(的部分内容)已经损坏,不能为今人所见。(2分) 9.鲜活(或逼真,生动,活泼)(2分) 10.A、C(4分) 11.“敦哉煌也!”是对敦煌艺术盛大辉煌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敦煌艺术创造者(在贫瘠环境下专注于事业,关注于灵魂和生命,追求精神的永恒)伟大精神的由衷赞叹。(3分) 12.(4分,能指出表达特点1分,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赏析或评价2分,语言通顺1分) [例一]作者在第⑥段充分调动了艺术想象:“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连同……胃,连同……草地”,使残存的壁画得以“复原”。通过对“奔逐的后腿”和“臀尾”略带夸张的描绘,化静为动,将奔马不可阻遏的生命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二]第⒂段作者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使用排比、比拟和反复等修辞手法,赋予敦煌和鸣沙山以生命,用敦煌对颜色、声音、底气的“等待”和鸣沙山的“召唤”,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回归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待。
(三)(任选5空,每空1分)。(5分)
13.(1)靡不有初 (2)山气日夕佳 (3)俯不怍于人 (4)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6)凌万顷之茫然 (7)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第14-16题(8分)
14.今(近)(1分);首(1分) 15.D(2分) 16.要点: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手法,以“湿竹”“暗烟”营造凄迷的意境,以“孤灯”“寒雨”衬托诗人孤苦的心境。(4分)
(五)第17-21题(16分)
17.沈括(1分) 18.(1)另外 (2)明白,知道 (3)到处,处处 (4)器重、垂爱(4分) 19.B(2分) 20.(1)皇帝当面把授予他东宫官官职的意图告诉他。(3分) (2)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容许百官各自选择风景好的地方设宴欢饮。(3分) 21.做人诚实(2分);读书专心(1分)
(六)第22-25题(13分)
22.精神(心理);生理(身体)(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3.对比(1分) 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性(2分) 24.D、E(每空2分,共4分) 25.疾(病)、神(各1分,共2分) 精神(心理)因素对于治病养生有着巨大的作用。(或:如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无怀无惟”,不以病为意,反而有助于把病治好。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2分)
二、70分
26.评分参照“全国高考上海卷作文评分细则”
建议:本次写作以“材料”与“命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意在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上手”的前提下,促使一部分优秀作文脱颖而出。只要学生能扣住“书写”来写,基本可以进入三类卷;但若文章未对“材料”做出应有的回应,看不出“这几句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则不宜进入二类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