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及对该诗其评价

发布时间:2024-11-05 02:2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一寸赤心惟报国——读陆游诗作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在它一生众多的诗作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为历代人民仰慕和称赞,至今仍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一)陆游的爱国之心
陆游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从他的诗作和有关材料看,其爱国之心,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陆游大量的诗作中,有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酒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生动描绘农村习俗风光的诗,象这样的诗,在陆游的诗作中还有很多,这些优秀作品,以优美生动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二是对祖国大好河山遭受侵略无比气愤,决心为收复国土而献身。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了沦于金人的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述说沦陷区人民的眼泪都已哭干,年年盼望南宋军队前来恢复国土,但却年年失望,作者的爱国心情溢于言表。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中原沦陷于金人之手,诗人即事言怀,自述研读兵书,决心为恢复失地,为保卫祖国而牺牲,充分表达了诗人立志抗金卫国的雄心壮志。
三是爱民。爱国必爱民。陆游对人民的爱是深沉的,是诚挚的。
“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他十分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民众,“数年斯民厄凶荒,转徙沟壑馑相望,县吏亭长如恶狼,妇女怖死儿童僵。”对侵略者的愤,对贪官污吏的恨,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在这些诗里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看到了诗人同情和关爱百姓的赤诚之心。
陆游一生,多次出仕,不管职位高低,他始终视百姓为父母,注意关心民间疾苦。据史书记载,公元1186年,也就是陆游62 岁时,他被任命为严洲知府。在这一任期内,陆游“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丁未严洲劝农文》)。他不扰民,不浪费,勤勤恳恳,忘我地为老百姓办事,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朝先鸣鸡兴,夕殿栖鸦还,符檄积几案,寝饭于其间……”,“岂无一杯酒,吾事何时闲?”(《诗稿.秋兴》)
这些诗作,既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爱民情结的体现。他对百姓有很强的责任感,直到晚年,虽然体老多病,仍积极关注着社会治安,担心老百姓遭受损失:“颇闻闾里间,比夕多狗盗。游徼无乃阙,鳏寡将孰告?家贫未决去,禄食当念报。卧疴畴敢安,起立掷吾帽”(《诗稿》卷十八)。他反对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不忍用打板子的方法逼迫老百姓缴纳租税,认为那样做是十分可耻的:“榜笞督租赋,涉笔骍我颜”(《诗稿.秋兴》)。由于他关心民间疾苦,努力为百姓排忧解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民租屡减追胥少,吏责全轻法令宽”(《诗稿.秋兴》)。他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曾欣然自慰地说:“自我来严洲,实无负穷嫠”(《诗稿》卷十九)。他是对得起老百姓的,当然,老百姓也是十分爱戴他的。
陆游虽然出生于官宦门庭,但在战乱年代,陆游从小就与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在晚年,他始终与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据史书载,他卸任后,“身还民服,口诵农书”(《文集》),而且“身杂老农间”(《诗稿》),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种菜三田畦,畜豚七八个”(《诗稿.幽居》)。由于长期和农民在一起,陆游和农民的感情日益深厚,往来日益亲密。陆游对他们是:“东邻稻上场,劳之以一壶;西邻女受聘,贺之以一襦”(《诗稿.晚秋》)。而农民呢?他们对这位老诗人也是非常爱戴:“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锄头女下机,掘得此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野人喜我偶闲游,取酒匆匆劝小留,舍后携篮挑菜甲,门前唤担买梨头”(《诗稿.东村》)。
这种纯真的感情,不由使人联想到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和杜甫“遭田父泥饮”的情景,这种情景反映了陆游与百姓的亲情。

(二)陆游的忧国之情
明郎瑛在评陆游诗曾说:“晓叹一篇,书愤一律,足见其情”(《七修类稿》)。那么,“其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就是忧国忧民,“翠华东巡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晓叹》),他忧的是国破山河支离,忧的是民不聊生。
“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洛”(《醉歌》),他斥责投降派出卖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控诉投降派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的罪恶勾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他对投降派以人民的膏血献给贪残的敌人,表示极大的愤慨:“中原昔丧乱,豺虎厌人肉。辇金输虏廷,耳目久习熟。不知贪残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泪尽以血续”(《闻虏乱次前辈韵》)。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这是诗人送友赴当时接近前线的扬州,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局势的焦虑。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是深沉的,也是始终不渝的。他的一生坎坷,几经沉浮,但不管处境如何,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始终萦绕在心。在战场上,他把这种感情化为奋力杀敌的勇气和力量;在官职上,他又把这种感情转化成为国效力、为民请命的力量,即使在他被罢官回乡和年迈之时,仍旧念念不忘忧国忧民。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月阴,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新春》)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才正要越拘孪。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忧国》)。
“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饭直千金。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春日杂兴》)
在朝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仍忧国忧民,陆游和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三)陆游的报国之志
不但爱国忧国,而且以实际行动立志报国,这是陆游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他的作品,“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鹤林玉露》),既有请战的豪言壮语,又有与敌战斗的实情描写,透过这些作品,使人清楚地看到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
陆游的一生,处于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这一时期,正是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龟浪入船”,据史书记载,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诗人诞生。这似乎预示着诗人从出生之日,就要面临着腥风血雨的灾难。不久,新兴的女真族便从东西两路大举向北宋的首都开封进军,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开始了。但由于北宋统治者的腐败,坚持了一条投降求和的路线,以致金兵长驱直入,于宋钦宗靖康元年攻险开封,北宋覆灭。绍兴二年,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朝廷。在这个天翻地覆的年代,陆游从小在逃难中接受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铭刻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饭”。
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兵大举南侵,被岳飞等爱国将领打得落花流水。但赵构听信秦桧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十二月,南宋与金人定立可耻的“绍兴和议”,宣布投降。岳飞的爱国,秦桧的卖国,少年陆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绍兴二十六年,才华横溢的陆游,为报国赴锁厅试,名取第一。第二年试于礼部,又名在前列。但当时,秦桧要让他的孙子取第一,秦桧便用权势,黜免陆游。陆游气愤至极,从此在家研读兵书,学习剑法,立志与卖国贼和侵略者斗争到底。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被起用。从此,陆游便投入到恢复中原的战斗中。
“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苍,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诗稿》)。
“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砂碜,黑黍黄禾如土色,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诗稿》)。
这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这样的场面,不亲入其境,是写不出来的。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夜泊水村》)。
这些诗句,金戈铁马,铿锵有声,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作者忠心报国的豪气。“杀身有地初非惜”,“裹尸马革固其常”,为国牺牲,视死如归。甚至老了病了,仍不失志:
“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诗稿》卷二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稿》卷二十六)。
轮台是祖国的边疆。诗人年老力衰,卧病故乡,但仍念念不忘捍卫祖国边疆,诗人感情的热烈,意志的坚强,令人敬佩之至,甚至在他意识到死亡将至的时候,他还要将自己化作厉鬼,与敌人继续战斗:“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诗稿》卷三十五)
陆游死于公元1209年,在弥留之际,他还是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伟大而杰出的诗人,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壮丽诗篇,将永远感染和激励着人们!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kw=%C2%BD%D3%CE&rs2=0&myselectvalue=1&word=%C2%BD%D3%CE&tb=on

!!!!!!!!!!!!!!!!!!!!!!!!!!!!!!!!!!!!!!!!!!1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