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发式气胸严重吗

发布时间:2024-05-11 18:25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去年的时候也有过病史,那时是30%,这次上医院照片后诊断为自发式气胸60%,目前还在住院,16号做的手术,经过引流手术3天,再次检查还有20-30%,医生说:我多吹气球,把气全部排出来就好了.但是今天都3天了,吹气球的时候,还有是有少量气泡出来(吹第一下的时候),这样的气泡是不是说明里面还有气体,这样的情况是不是需要做肺大泡切除手术?我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问题解答:

供参考:

自发性气胸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肺和脏层胸膜破裂,气体由肺经裂孔进入胸膜腔所致。其原因多见于慢性肺部疾病,也有原因不明者,常在剧烈运动、用力咳嗽等情况下发病。
(1)临床表现 自发性气胸起病急骤、病情严重。
1) 症状 突起胸痛,显著呼吸困难、明显紫绀、烦躁不安,严重时出现休克。
2)体征 气胸较明显时,病侧胸部饱满膨隆,呼吸运动消失,语颤消失,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2)治疗 气胸病人应卧床休息,一般取坐位或半卧位;病情轻、呼吸平稳时,不需作特殊处理;若气胸严重,可作如下处理:
1)排气治疗 应先作X线胸部透视,了解肺脏压缩情况,然后用人工气胸器测压抽气。抽气量多少以胸腔内压力降至"0"度水柱或稍高些为准,不应降为负压,以免破裂口重新开放;如无气胸器设备,可用50-100毫升注射器穿刺排气;若为张力性气胸,最好采用闭式引流排气减压方法,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修补治疗。
2)对症治疗 为防止剧烈咳嗽,可口服咳必清25-50毫克/次或可待因0.03-0。06克/次,每天3次;为防止感染可选用青霉素160万-240万单位/次用2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注射击,每天2次;为防止大便秘结,可给予缓泻剂,如润肠果导片、麻仁丸等。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肺和胸壁)之间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液体润滑,如果在没有明确诱因(如外伤、侵入性操作等)情况下,胸膜腔内出现了气体,则称为自发性气胸,与之相对,由外伤、侵入性操作(如穿刺)等引起的气胸,称为继发性气胸。 对于多数自发性气胸,病因不甚明了,一般认为是肺尖部胸膜下大疱破裂,称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原发的意思就是具体病因尚不确定)。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男、女性比例为6:1,典型的患者是身材削瘦的高个青年。而老年患者的自发性气胸多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并发的肺大疱破裂或哮喘等造成,不归于原发(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性自发性气胸范畴,处理上较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复杂,病情也更重一些。 自发性气胸的典型表现是突发的胸痛和气短,可有咳嗽,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气胸的多少(胸膜腔内气体的多少,即气体压迫肺组织的程度)及与有无伴发的疾病有关,例如患有严重肺气肿的患者,呼吸功能也很差,即使较小范围的气胸,也可有明显的症状,需要积极的处理。自发性气胸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是X线正、侧位胸片,可判断气胸的范围、程度和有无伴发疾病。 自发性气胸的处理原则依据气胸程度,伴发疾病和是否复发等而定。一般说来,对<30%的气胸,可进行针吸或细导管抽吸,而超过此程度者或伴有COPD、哮喘等疾病者,应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但是,有的患者经上述处理后气胸并不缓解,或缓解后复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第一次复发率达50%,而一次复发后二次复发率达80%)。对于此类患者及从事飞行员、潜水员等压力变化较大的职业者,就行手术治疗,根除后患。最简单的手术治疗可从闭式引流管内注入四环素、氮介、高张糖溶液甚至滑石粉,促使胸膜粘连,消灭胸膜腔,但此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复发率。传统的开胸手术行壁层胸膜剥脱术也因损伤大、不易为患者接受
自发性气胸急救

无明显外伤原因而突然发生呼吸困难,且症状越来越严重,胸部为刺痛,口唇发紫,应首先想到的是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起病急骤,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自发性气胸多见于青壮年,常因大笑、屏气、用力过度、剧烈咳嗽而发生,老年人多见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病人。

急救措施

立即让病人取半坐半卧位,不要过多移动,有条件的吸氧。家属和周围人员保持镇静。

立即进行胸腔排气,这是抢救成败的关键。在紧急情况下,可用大针管以胶管连接针头,自锁骨中线外第二肋间上缘刺入1~2厘米抽气,即可解除病人呼吸困难。也可将手指或避孕套紧缚在穿刺针头上,在绞套尾端剪一弓形裂口,吸气时,胸腔里负压,裂口闭合,胶套萎陷,胸腔外空气不得进入。呼气时,胸腔呈正压,胶套膨胀,弓形口裂开,胸腔内空气得已排出。若急救现场无注射器,应争分夺秒送医院救治。

那要看你去的什么医院了,如果是正规专业的话,问题就不是很严重了,把你的症状告诉主治医师,注意是主治医师哦,平时也可以做吹气球,不要做太多,要知道过尤不及啊,在有,你可以喝适量碳酸饮水,可以打咯,当然这只是辅助,主要还在医治,双管齐下,如果可以尽量不手术切割,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祝你早日康复

切不切要看病情,医生说了算。平时多锻炼身体,不要着凉,小心感冒。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