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闽西八大干、龙岩花生都是闽西的特产哦,记得一定要尝尝哦!
闽西八大干
闽西咸豆花:俺住的地方和小企家不过两三个小时车程,所以豆花也长得巨象。扁铁勺片两片嫩生生白悠悠的豆花,浇上高汤和汤里煮着的碎粉丝,撒上咸菜末,虾皮,香菜末,油葱,葱花,紫菜末……好象还有肉末……吃了这么久,我还是被太多的原料闹得头晕。还有N个瓶瓶罐罐里抖出的调料。香,嫩,鲜,烫!可惜兜里的零钱有限,每次俺都吃得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
长大后在各地吃过N种豆花,最精致的大众豆花还是咱们的咸豆花。据说有个老华侨,大约是解放时出去的,几十年后好不容易有机会回来,一回来就满街找咸豆花。一碗豆花让他想了几十年,吃得他是老泪纵横。——俺可是幸运多了,最多只想几年就可以了。
河鱼熬稀饭/泥鳅面:把这两样摆一块,因为都是我爸念叨的。他小时候就在家边上的小溪里用竹簸箕掏小鱼儿,小鱼儿也就比小指头大不了多少或者更小。祖母把小鱼儿和米一起熬成粥,加点盐,这就叫改善生活了。老爸总说,那个鲜啊……(可惜我没吃过)。后来有回他下乡,有个乡镇招待所也用小河鱼熬稀饭请他们吃,老爸回来又念叨了很久很久。
还有就是泥鳅面,这个俺在闽东时吃过。割完稻子是田里摸泥鳅的好季节,街上常有人一水盆一水盆地卖泥鳅。拿泥鳅煮出烂糊面,放上辣椒,红红辣辣热烫烫的一大碗,那是又香又鲜。这也是我家老爸的最爱,俺次之。因为俺吃得太快太粗心,经常不小心被泥鳅骨头刺伤舌头。好吃的记忆后总有悲惨的结尾,所以这个印象中的美味就被我打了折扣。
鬼糕(土音,俺也不知道普通话该叫啥):这是七月半鬼节的必备品,三角形,用山上一种青草的绿汁染进米粉皮,染法和上海地区清明节吃的“青团”类似。馅料很丰富,全剁成细细的丁子,有香菇丁,竹笋丁,香干丁,肉丁,菜末,等等等等,各家自有祖传秘方,见仁见智,为七月半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其实也是暗比谁家的媳妇手巧心灵。俺家不会做,因为不是当地人,人家也不要求,所以我一贯是吃百家还不用回礼,巨爽。后来日子好过了,不用到七月半,街上也有卖“鬼糕”给俺这种人解馋的,更爽!呵呵……
芋卵饺:是用芋头磨粉做成的皮,内含各种馅料的蒸饺。馅料也和“鬼糕”类似,以各种山珍、肉、菜剁成丁子,见仁见智。难得的是皮子上一股子芋头香味,是我最最喜欢的。
清汤粉:唔,这个说起来又要流口水了。读书的时候是两毛五一碗,是和同学打赌的豪华版。清汤可是熬了N久的老火牛骨清汤,烫好米粉扔进去,上面盖上几颗牛肉丸/牛筋丸(后面再介绍),再撒点胡椒,香菜,葱花……盖了!——兰州人怎么怀念兰州拉面,俺就怎么怀念俺们的清汤粉!
牛肉丸/牛筋丸:闽西的牛肉丸风格有点象潮洲牛肉丸。但是牛筋丸应该是闽西的特色。是用大片的牛肉剔去牛筋,加生粉和作料,由壮汉拿着大木棒槌捣上差不多一天,硬是把牛肉捣成浆子。然后在手里很灵巧地一挤一个丸子形状,在沸水中煮熟成丸。牛筋丸是用剔出的牛筋剁碎再捣烂做成——我却更爱牛筋丸的嚼头。俺每次去买牛肉丸或牛筋丸,都会带上一个大罐子,老板娘也很默契地在给我装好丸子后,从煮了几百斤牛肉丸的锅里舀两大勺汤给我——那可是高汤中的高汤也。只有这样的汤拿回去煮丸子,才正宗。看广东人吃牛丸火锅,就那么涮涮就出锅了,心里颇有点遗憾,少了那份老汤,吃牛丸,在我口中,还不算最高境界。
湿烤花生:听说过吗?呵呵,是当年的新花生,在盐水香料中煮熟。花生外面裹上湿泥巴,然后文火慢慢烤透烤干。最后一抖外面的泥壳,就露出里面白白胖胖的花生壳儿麻屋子了。这样的烤花生,比煮花生香脆,比炒花生入味,又没有炒花生的烟火气。过年时,谁都是一肚子的好料,好象什么也吃不下了。可是一面聊天一面剥花生,最后就闹不清为什么自己面前怎么又多了小山似的花生壳儿?——我们家老公就有这个毛病,长年不改。以至于看着他老人家颇有趋势的小肚腩,俺不得不制订了限制他吃花生的家庭守则。
烤花生在闽西最大的功劳是高考放榜时,那些家有入了龙门的学生的,都是几百斤几百斤烤花生地买——这时可是花生农民的黄金时期。然后把烤花生分成1-2斤的小袋,塞上红纸条,再添几颗糖几棵烟。常看到中了榜的男生背着大麻袋花生跟在父母后面,从学校亲戚邻居父母同事朋友同学一家家地串,很是辛苦。还好我是女生,逃过了这一劫,我爸只好自己扛着。
长汀豆腐干:是一种象纸一样薄的豆腐干,见过吗?黄黄的——那个染料很特别哦,是用栀子花的黄颜色染的也。可以直接撕来吃,豆腐干能吃出肉的鲜美,还有嚼头。我一直是把它和成都牛肉干并列作为我的最佳零食哦。
闽西八大干(要原始工艺,不是现在哪里都能买到的)真土货;
扣肉、九门头、唰酒、米酒、溪鱼豆腐... ...
还有:1、【灯盏糕】
又叫它油炸饼,做法简单,大米拌水打制成浆,加入肉末、香葱等作料,用平底勺盛入油锅中炸制,色泽至金黄即可。味美可口,但是容易上火。
2、【年糕】
或称糖糕
制作过程:
1、大米泡水后晾干,碾成粉末,晒干备用。
2、用干净盆器盛取适量大米粉末,微热油锅中加白糖熬成稠状,倒入粉末,用筷子迅速搅动使热量四处扩散,加入红塘、开水和捣碎的花生、陈皮等,最终搅至糊状。
3、取一铜盘,洗净擦干,表面涂上一层花生油,将米糊倒入,上蒸锅蒸熟后,表面撒上事先炸过的芝麻即可食用。
有些蒸制年糕的高手能把年糕蒸至晶莹剔透,犹如琥珀,花生、杏仁一类干果完全烂熟其中。食用时配以茗茶,味道更佳。
3、【包粄】连城话叫“桃子”
亦可称为客家饺子,具体做法和饺子无异,只是外皮不同。
4、【捆粄】
将打制好的米浆舀入铜盘中,在滚水锅中即刻就可烫熟,将成型的外皮取出,捆入馅即可。在一些地方也有种袖珍的捆粄,只不过他们叫簸箕粄罢了。
5、【芋子粄】
制作过程:
1、选好上等芋卵,洗净,蒸熟,去皮,趁热捣成泥状。
2、芋卵泥中拌入木薯粉、水等,和匀,使芋卵泥具有一定韧度。
3、抓一小撮揉成图中元宝状,入滚水中烫熟取出,加入各种配料即可。
6、【炸地瓜片】
客家方言称为【炮烙】
如果拿KFC和Mcdonalds的炸薯条做为参照物,我们可以称之为炸地瓜片。具体制作流程如下:
1、选好上等地瓜,洗净,蒸熟,去皮,趁热捣成泥状。
2、地瓜泥中拌入木薯粉、白糖、水等,和匀,使地瓜泥具有一定韧度。
3、将和好的地瓜泥分块,揉成长条状,点上色素,再入蒸锅蒸熟。
4、蒸熟后取出,稍微凉置,用薄片菜刀将其切成薄片。
5、将薄片逐片铺开,阳光下晒干(风干也可,但都需注意不能隔夜被露水或霜冻打湿)。
6、晒干后即可收起储藏,待年末用花生油炸至金黄即可食用。
此食品特点:色泽金黄,香甜脆口,为芷溪走亲访友必备食品,近几年,因竹席产业兴起,妇女闲暇日少,加之其制作稍费时日,制作者渐少。
7、【苞米花】
就是大米做成的苞米花,估计大家都耳熟能祥了。
要深入民间,原料天然正宗才够味。可惜环境破坏、盲目追求价值所造、工业化非手工味就不够了。现在闽西大好河山、高森林覆盖,引进些沿海的淘汰的工业特别是化工业,开发矿产,森林偷伐,怪味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