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从卢沟桥事变看抗日将领张自忠同志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他的事迹后,受到哪些启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向他学习什么?
问题解答:
张自忠:坚韧自强的人生之歌
张自忠,少年时因手术失败而致残,13岁起拜师医门。43年来,由行医、坐医到因完全瘫痪还继续为人治病,救治病人数十万人次,并苦心培育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子女,为方圆百里所称道。
苦入医门求生存
1952年,张自忠出生在平昌县原金宝乡(现江口镇)竹园村七社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患上了脊髓炎去地区医院治疗,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所限而至手术失败,后转至重庆市专科医院救治。虽然远离了死神,但落下了终身残疾——脊锥错位,腿脚行走艰难。小小年纪,今后将如何生活成为父母难解的心病,在父母的引导下,小小年纪的张自忠认为学医是最好的选择,不仅能解决自我生存,还能为缺医少药的乡邻作贡献。
13岁那年,父母托人奔走,张自忠拜师当地的乡村药师杜华约学捡中药,初学药理药学;15岁时又师从当地的乡村名医、区医院的退休老中医杜天庚学习中医,再入脉学、中医、中药学;16岁那年,张自忠如饥似渴的求学上进精神感动了县城名中医何止戈,何老先生收他为徒,指导他更加广泛的中医中药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当时的竹园村七社离县城5里有余,腿脚不便的张自忠每天早上5点过就起床,草草吃过早饭后便急匆匆颠簸着爬坡上坎、越沟过河地赶到师傅家学艺,傍晚时分又疲惫地颠簸着赶回家,晚饭后还得在桐油或煤油灯下借助新华字典完成“作业”——诵读医书和药书。六年时间两千多个日夜,就这样公式般的生活着、奋斗着。在师傅的药铺里,除师傅口传身授而领悟医理、病理、药理外,其学业须从药剂做起。何老先生是位名中医,每天求医问病者众多,张自忠做好每一个细节让师傅感动而传授真经。“抓药”时身高不够,得将药屉子拉出做为梯子才能取出高处抽屉内的中草药,这样的活计让张自忠很是艰难,但他乐观面对,顽强坚持,他的韧劲让师傅大为欣慰,师傅视他为得意门生,收为关门弟子,更加用心传授他医德、医术。“师高弟子强”,1974年,张自忠学成回村自立门户,从此,张自忠开始了他救死扶伤的执业生涯。
悬壶济世为乡邻
张自忠多方求师后回到村上开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私人诊所,这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堪称壮举。“张瘸子开了诊所”成了当地的一大新闻,邻近的病人抱着试探心理开始舍远求近,前来求医问药,通过他的望闻问切,精准处方或打针下药,病人很快得以治愈。一年之后,“张瘸子医术好”的名声开始不胫而走,不仅所在乡的竹园、国光,五一各村社人家请他治病,就是周边的青云、六门、坦溪等乡镇,也有不少病人慕名而来求医问药,方圆几十里地都成了他的服务范围,大病、急诊,疑难杂症,在他的治理下,都能迅速康复,土郎中成了“喜来乐”。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竹园村和五一村发生的多例因农药和野生菌中毒者被他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的医案令他名声远扬,村委便推举他接手“破产”的村合作医疗站,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几年时间,竹园村合作医疗站成为相邻各村的“中心卫生院”,年就医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次。
就在他医“绩”辉煌的岁月,张自忠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由于行医的劳累和年事的增大,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张自忠失去了行走的最后能力,开始与轮椅结伴。随着三个子女长大求学,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倾其积蓄,举家迁至离家两公里多的金宝中心在街,继续其处方抓药职业。由于他的医术和名声,加上残疾人与生俱来的测隐之心和生活历练出的古道热肠,虽然他只能在轮椅上望闻问切,由妻子按他口授执笔处方、用药,但在金宝在街很快开了“方”,寻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身家俱困也自强
张自忠行医几十年,深知自己的病情发展结局,90年代后期,他日渐完全瘫痪,与床铺和轮椅结下了难解之缘。而他的医业及家庭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自己的医疗硬件差, 医院“新农合”日趋健全,而且许多药品连锁店开始在街道设立门市,但他不能停止自己的职业,要为求医者服好务;另一方面,他还要用心教育自己的子女,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困难更增添了他坚强生活和不断奋斗的信心。
为了继续他的医艺,他天天都坚持以问病用药的方式继续为人治病,并非常耐心地提示病人要加强预防,有时还从心理上开导病人。特别是最近这些年,他更是要靠自己的医艺和真心服务的人格等多重努力赢得病人信赖。
张自忠有三个子女,在家庭教育上,他一再告诫家人及子女,要靠自己打拼自己的未来,人贵自信、自尊,一切莫自卑,不能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家就依赖关心而度日。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意志和力量,在他家庭及药店最困难的时候,完全残疾的张自忠也从未向组织有过诉求,更未向政府伸过手。他舍痛出售了80年代初期由他出资、他父母日夜看管三个多月工地修建的两间瓦房和三层楼房,全力支持三个子女求学深造。他的妻子不负厚望,三十年如一日地关心他、护理他,与他携手经营医疗站,使他的家庭成为当地看似残缺实则美满的幸福之家。去年,县委、县政府将“五好文明家庭”的奖牌授予他家,他的三个子女也分别完成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学业,并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服务社会。家庭的兴旺及成才的子女实现了他夙兴夜寐的发展希望,对此,他欣慰有加。
43年来,张自忠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他自强创业,从朴素的求生存渐进并完成了靠自身劳动服务大众和为社会做贡献的境界升华,靠他自身的自强奋斗写就了人生的颂歌。他的身体是残缺的,但他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的身体是不幸的,但他的人生是完美的,我们祝愿他晚年安然,祝福他的家庭幸福美满。
1.关于他的故事
张自忠有个外号“张扒皮”,张自忠曾经对手下的将领说:“我有个外号,叫做张扒皮,可别给我来扒了你们的皮。”他亦曾说,要是我做了对不起国家的事情,也请你们来扒了我的皮。
当年,西北的将领大都有绰号,比如宋哲元叫“宋老哈”,吉鸿昌叫“吉大胆”,张之江叫“张圣经”等等。而张自忠的绰号却叫“张扒皮”,猛一听吓人一跳,其实他与“周扒皮”是两码事,不含丝毫的贬义。
1923年秋天,时任陆军检阅使兼第十一师师长的冯玉祥,率军驻扎在北京南苑。张自忠当时在学兵营当营长。部队开始冬季大练兵,适逢连日大雪,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有一天,张自忠将全营官兵集合起来,大声问:“下雪天敌人发起攻击怎么办?”官兵们回答:“坚决抵抗!”张自忠接着道:“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我们当军人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怕苦。现在,请大家都把棉衣脱了,跟我一起跑步!”说完,他竟自脱了棉衣。全营官兵都愣住了,然后也纷纷脱下棉衣,跟在张自忠身后在雪地上跑步。从此,“张扒皮”的绰号就不胫而走,在西北军中传开了。
张自忠将军自小就受儒家教育,他进私塾读书,以致后来上的临清高等小学堂学的仍然是四书五经。可以说,自张自忠懂事起,就开始接受儒学的熏陶,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旧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
另一方面,西北军也是一支传统色彩极为浓厚的军队,从这样的军队里出身的张自忠,自然事事都以道德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以治军严厉著称的张自忠,凡士兵如严重违纪,必打军棍,但却又主张“八不打”:
一、长官生气时,不许打
二、士兵劳碌太过时,不许打
三、对新兵,不许打
四、初次犯过者,不许打
五、有病者,不许打
六、天气过热过冷时,不许打
七、饱饭后及饥饿时,不许打
八、哀愁落泪时,不许打
从他订下的“八不打”军规就可看出他的带兵除了(严)以外还有(仁)的成分在里面。另外,无论他身处多高位阶他总是与士兵吃一样伙食,也和士兵们一起工作,所以所有是官兵都愿意和他生死与共。
1911年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引发了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一时间,革命浪潮激荡全国,腐朽的清政府摇摇欲坠。 这一年的冬天,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临清虽号称“小天津”,但毕竟不能和真正的天津相比。天津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鲜,学校中的进步思想和革命气氛尤其令他兴奋。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这些振聋发聩的进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头脑中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武昌起义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使张自忠兴奋难捺,沸腾的热血已不容许他安坐在学堂里读书了。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同盟会,亲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当时,济南有一所“山东省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丁惟汾是山东同盟会的负责人。1911年,他联合各界进步力量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一时间,山东出现了和平革命的大好形势。张自忠听到这个消息,便由天津径自来到济南,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投身于山东的革命浪潮之中。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山东的独立只不过是县花一现。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山东的独立也被取消。随后,袁世凯指派亲信入鲁捕杀同盟会员,革命党人在山东掀起的革命浪潮被彻底平息了。革命党人软弱无力和惨遭杀戮的命运使张自忠意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仅靠坐在学堂里埋头苦读或四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取胜的希望。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选择从军的道路,也与张自忠对自己的认识有关。他体格魁梧强健,生性好动,浑身上下洋溢着英武刚毅之气,这种性格气质显然更适合于当兵,而不是做学问。张自忠后来谈及此事时曾说:“我对于学习军事,比学习法律更有兴趣。”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所长具有明确的认识。后来的事实证明,投笔从戎的决定成为张自忠一生成功的起点。不过,对他来说,几年的读书生活并没有白费,尤其是学习法律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治军大有裨益
2.
【楼主】关于张自忠评价之我见
一,张自忠是英雄但不是完人,他的污点在于“七七事变”前后的不良表现。这段历史记载清楚,张自忠本人也坦然承认,并以此为耻。张能够翻然悔悟,知耻而后勇,血染疆场,值得称颂。
二,张自忠之女张廉云心胸太过狭隘,为美化和拔高其父的形象不择手段,实属画蛇添足;她是挑起评价张自忠争端的始作俑者。
三,林治波充其量只能算是张廉云的枪手;为了追逐个人名利,不惜出卖良心,企图帮助张廉云篡改历史。
四,张廉云和林治波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其结果:历史真相越辩越明,张自忠在“七七事变”时期的丑行越描越黑,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张廉云所始料不及的;而林治波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和利,正所谓小人得志----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五,卢沟晓月明和亦鸣等正义之士为维护历史真相所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往他们身上泼脏水的只是林治波及其极少数不明真相的追随者。
六,《人无完人,张自忠是浪子回头型的污点英雄》一文写的最为完整和客观,是评价张自忠的经典之作。
七,戈定远先生是全国政协委员,历史和政治结论清楚;戈定远先生所著《二十九军和冀察政权》[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2篇》1960年版]客观地介绍了张自忠在“七七事变”时期的表现和原因。这篇文章的影响很大,是张廉云和林治波美化拔高张自忠的极大障碍,于是林治波之流便污蔑戈定远先生为汉奸[戈在抗战后期曾奉命做地下工作,其掩护身份是伪职],这是侵犯戈定远先生的名誉权的犯罪行为,其目的和手段极其卑劣。
八,中央电视台自2005年7月7日始在新闻联播中连续播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系列报道[永远的丰碑-抗日英雄谱]中,表述了中央近年来首次对国民党方面抗日英烈的定位及评价,其中涉及张自忠的有几点新意:张自忠在国民党抗日英烈榜上排名第十,并且只从1938年后开始评价张自忠,公开张自忠是“为了不让日军俘获,拔佩剑自戕”的事实。事与愿违,这与张廉云和林治波的期望值相去甚远,他们美化拔高张自忠的目的----无外乎想争个排名第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