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上学期历史政治复习要点

发布时间:2024-05-14 02:4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我是上海高一的学生额..那个..快考试了..有能力的人给下资料吧!~
历史要第二分册的(就是讲中国历史的)
政治要1到3课
地理..全部吧
谢谢谢谢
全的话我再加分
"问老师要"这种答案死了滚...要得到还来贴吧?

问题解答:

历史第二分册:第一\二单元历史知识整理
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后人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情况?
可以通过实物资料. 文献资料和口传史料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情况。
获得实物资料的途径:1.参观博物馆、遗址、遗物和化石等 2.通过考古发掘
获得文献资料的途径:查阅图画、文献等;
口传史料:了解神话传说以及采访当事人(根据当时现实情况)。
2. 从经济角度看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并举史实加以说明?
中华文明的特点:原始农耕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新石器
生产: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生活: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中国特色: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稻北粟,黍稷大豆
典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社会组织:原始社会阶段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3. 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从启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开始,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
夏朝已经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影响:1.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 2.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3.设置了监狱, 4.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4. 为什么说商朝是第一个具备“信史”的朝代?从教材中整理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史实。
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为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政治:内外服制
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方国首领一般都要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商王的臣属。如候、伯。周边方国与商形成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商王在这里设百官治理。除文官、武官外,还有庞大的巫职机构。
实行内外服制的原因: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依附于商。
经济:商朝人已掌握高超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器具有一般使用功能
商朝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生产能力——司母戊大方鼎
商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许多求雨、求丰年的卜辞
商朝农业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集体生产——青铜农具很少出土;殷墟窖穴里发现440把石镰刀
粮食产量较高——出土众多青铜酒器商人饮酒之风盛行
商朝畜牧业发达——大量牲畜用于祭祀
文化:文字发明——甲骨文
5. 西周建立以后创立了哪些制度?简要分析创立这些制度的原因。
封邦建国制与宗法制、井田制和严格的礼乐制度
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也为了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效果: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原因:礼:人们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显示贵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效果: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乐:乐舞和史诗, 原因: 以音乐激起人们认同感,效果: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与乐关系:礼与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经济: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地增加;
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成为追逐的对象,土地出现私有化,出现新型地主;
地主竞相占地,诸侯们攻城掠地;国君们奖励农耕军功;
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局面,功利主义盛行。
政治:1.各国竞相开展变法运动 2.招募人才,为己所用
思想文化:礼崩乐坏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铁制农具和牛耕是农业生产技术飞跃的标志,直接后果是土地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私田多的影响:1.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2.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地主)
7. 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秦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外因:1.区域统一(从西周分封一百二十余诸侯至战国时为七国)
2.各国变法(魏:李悝;楚:吴起;齐:邹忌;韩:申不害),导致各国在经济、政治建设上出现趋同(都要打击旧势力,扶持新势力,重视农耕,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
3.长期的战乱,人民也希望统一。
4.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了。
内因:
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奖励耕战,打击贵族等措施导致秦国力增强。
2.秦王雄才,广揽人才。
3.法家思想
4.科技发达
……
秦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虽然短命而亡,但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8. 秦灭六国以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政治上:①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度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军事上:建造直道与驰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可以防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但也使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遭到了摧残。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9. 秦为什么短命而亡?
a) 秦的暴政:滥用民力、法律残酷、赋役沉重
b) 沿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需要
c) 统治集团的内讧和屠杀,加速了秦朝灭亡。
d) 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影响了政权巩固。
10. 从生产力(生产工具)角度讲,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生产工具:新石器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11. 整理商朝、西周、秦的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的内容?
1)商朝——内外服制
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方国首领一般都要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商王的臣属。如候、伯。周边方国与商形成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商王在这里设百官治理。除文官、武官外,还有庞大的巫职机构。
实行内外服制的原因:
1.因素:沿袭了夏的体制
2.力量对比的结果:商的力量不足以消灭所有方国、部落,直接派官治理;方国的力量又不足以与商王平起平坐,不得不承认商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臣服于商。
3.生产力因素:当时交通、通讯尚不发达,维持庞大行政系统的技术因素和经济基础尚不成熟。
2)西周——封邦建国制
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创立的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的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这种新创的统治方法,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就是地方听中央,中央听皇上。其指导思想,就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思想的具体运用。其中中央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和中央管制,地方主要就是郡县制。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第三单元历史知识整理
1、汉承秦制是不是完全沿用秦制?假如不是,变化的地方有哪些?有何历史作用?汉承秦制,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汉承秦制,一方面是指西汉虽然推翻了秦朝,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度和重视农业的主张;
另一方面在继承秦制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包括: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施分封制;摒弃法家有为的思想,推行黄老无为思想;对匈奴和亲,对周边地区安抚等。

(2)历史作用:总的看,汉承秦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恢复经济,有利于巩固西汉的大一统政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初实行的很多权宜政策,日益不合时宜了,甚至起到了消极作用直至汉武帝时代,进行全面的改革,才可以称的上全面地“汉承秦制”。

(3)原因:刘邦君臣建国方针非常明智,就是去秦之苛繁多事,简政轻徭,其余则一承秦创制的政治体制,不重起炉灶。况且功臣中颇多秦时曾为县吏的,汉承秦制,轻车驾熟,实行并无多大困难。
汉承秦制产生的原因之二就是由于汉朝的建立者都是布衣将相,文化水平都不高,建立新的制度有难度,所以只能沿用秦朝制度。

2、西汉初年刘邦为什么要采取郡国并行制?分封制对西汉前期的政局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很多异姓诸侯,主要是为了笼络人心,与项羽争夺天下的需要。西汉初年分封刘姓诸侯,是错误地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目的是巩固刘家江山。分封制使得封国在地方上实力大增,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最后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3、何谓黄老之学?西汉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在西汉统治政策上的表现是什么?黄老之学推行的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黄老之学原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家,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1客观原因:秦末长期战争导致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主观原因: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3)清净无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等。
(4)积极方面:满足了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文景之治。
消极:这些只是权宜政策,随着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其不合时宜的一面也日益显露,豪强地主势力也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4、汉武帝时代出现的历史背景。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说明当时的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参考答案:
历史背景:1、社会经济的恢复和财富日臻丰厚2、“无为”不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3、汉武帝即位后,汉的治国方略发生变化,由此,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1、政治方面: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裁抑丞相职权、启用亲信近臣;建立内外朝制度 (皇权与相权之争)
②地方:创设刺史制度,中央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思想方面: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①目的: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②人物: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③措施: 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在长安设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官;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
④影响: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⑤实质:“儒表法里”
3、民族关系方面:
①北方:三次出击匈奴,大体解除匈奴威胁
②西域:设置河西四郡,西域与内地连为一体
③其它地区:设置郡县或其它管理机构

5、根据所学知识整理,儒学的境遇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汉武帝是怎样采纳的?其实质是什么?同样是采取措施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与秦始皇做法和效果有何不同?如何评价儒学独尊的局面?
参考答案: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指运用政权的力量阻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这一国策并不是董仲舒一人提出的,也不是从此以后禁绝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其他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只是不能成为进入官场的途径。
(2)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 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在长安设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官;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
但其实是有所保留的。实质是儒表法内,实际就是“王道”与“霸道”并用,逐渐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
(3)汉武帝与秦始皇所不同的是:同样用政治手段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秦始皇用的是高压手段,没有成功;而汉武帝采用的是用仕宦之路来引诱,使儒家教化使儒家教化逐渐普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4)意义:适应加强君权和发展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于教化民众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调整社会关系,提高吏治水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7、东汉建立以后,刘秀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效果如何?何谓“光武中兴”?:
参考答案:
(1)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问题;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
(2)刘秀吸取了王莽失败的教训,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
政治上: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
经济上: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
文化上:三是重视人才和文化教育。刘秀致力于文教治国的方略,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了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郡国学”。由于刘秀的倡导,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好的风气。
“光武中兴” 的含义:
一是指光复汉政权;二是指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指汉王朝再次出现盛世景象。

8、试比较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
1、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
2、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
3、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
1、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
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2、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9、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共同原因:
吸取前朝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例如都采取了以下: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
历史作用:
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出现“武帝强盛”和“光武中兴”的局面。

10、根据所学,简要比较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经济自足;拥有武装。
不同——东汉豪强地主田庄是皇帝的赏赐与豪强地主自行兼并,且能世袭,但受皇帝控制;西欧中世纪庄园是分封土地同时分封人口,相对独立不完全受国王控制。

11、概括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一、是刘秀的“柔道”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二、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三、是外戚、宦官和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倾轧,激烈争斗,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四、年幼的皇帝被各种政治势力所左右;
五、农民起义爆发
六、军阀割据势力猖镢

12、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你怎样评价三国鼎立的局面?
参考答案:
三国鼎立的社会根源,首先是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其次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两家集团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有恢复,也未超过南方的水平,因而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稳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再次是魏、蜀、吴之间也形成了军事实力的某种均衡,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因而导致了三国鼎立。
a、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是一段比较有序稳定的状态。
b、与先前的割据、混战相对比,这个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
c、这是一个短暂的均衡,必将被打破,新的统一趋势会随着出现。

13、简述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曹魏占据北方时北方是经济的重心;蜀汉另据川汉天府之国的有利地形;孙吴割据江南的优势自然环境。据此,曹魏的广泛屯田,恢复经济;蜀汉的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与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共同开拓西南;孙吴的江南开发,发展航运,迫使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均是他们因地制宜进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后,其实力均衡,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皆运用政权的力量,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多种因素的作用,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4、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你怎样理解这一转移发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过程:从夏到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
原因: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西周定都镐京,关中地区成为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早;秦和西汉都定都关中,使其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发展,这些使得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东南沿海和西南山地。
(2)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直接问老师。

问同学借

我也急着要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