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谁说的?

发布时间:2024-05-16 23:1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由陈寿的话转变而来

不是什么老和尚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陈寿)

翻译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请问何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净空法师答:这是古人教导我们的,很有道理!道理何在?你这本书念一千遍,心定了,定就开智慧。现代人不晓得用这个功夫,连佛学院教导的课程都很多,这决定不能开智慧,所学习到的都是常识。中国古人教学,就是一门深入。从四、五岁的小朋友开始,教他念《弟子规》、《三字经》,天天就念这一本,这本书念上半年、一年,他的心是定的,他脑子想的就是这一本书,他不杂不乱,容易得定。得定之后,就会开慧,他自然懂得其中的意思,无需人讲解。

所以,古代有很多高僧大德,一生就受持一部经。《六祖坛经》中,法达禅师一生就一部《法华经》,无尽藏比丘尼是专攻一部《涅盘经》,一部经就能成就,就在当中开悟。悟了之后,一切经、世出世间法无一不通达。为什麼?理是一个,就像一棵树一样,你一门深入就能找到根,找到根之后,整棵树的枝叶,你都通达了。中国过去儒、佛都懂这个道理,就是一门深入,不教第二门。可是西方人提倡的教学法是广学多闻,所以只是学习到知识,并没有智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陈寿

我怎么记得是朱熹?难道我记错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