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阿勒泰有哪些出名的旅游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4-05-13 16:0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阿勒泰以哪个少数民族为主?阿勒泰有哪些地产美食?

问题解答:

不知道那些客观的问题,
但是我是阿勒泰的孩子

以哈萨克族为主。

市里有桦林公园
冬天中心公园和桦林公园都雪雕和冰雕

市外就可以参考其他回答的那些问题了。
建议你去秋天喀纳斯
很美

市周边还有小东沟之类的地方

那些地方去一个就可以了

都差不多

美食。

新疆的美食都差不多。

华丽商场后面有一家小毛酒家。
不错

至于金桥那样的大馆子,建议你不用去了。

新疆喀纳斯湖

·阿勒泰桦林公园
·阿勒泰乌伦古湖
·阿勒泰蝴蝶沟
·阿勒泰福海黄金海岸
·阿勒泰五彩城
·阿勒泰可可托海
·阿勒泰白沙湖

少数民族主要以哈萨克族为主

新疆阿勒泰盛产鲤鱼、鲫鱼、白斑狗鱼、东方真鳊、雅罗鱼等十几种名贵的冷水鱼类。有没想过一次将这些吃个够呢?

阿勒泰鱼宴就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各种鱼类荟萃,各种烹饪手法制作、配以各种吃法,令人胃口大开,特别是用阿魏蘑菇炖鱼,其美味只有在阿勒泰才能享受到。
除了以上说的这两种美食外,阿勒泰还有其他很多特色小吃,如干锅焖羊腿、罐罐面、芋芋土鸡、额河烤鱼、萨吾尔干锅焖羊腿、烤全羊、烤羊肉串、羊羔肉、羊肉抓饭、香馕、酥油、奶酪、薄皮包子、拉条子、揪片子、馕包肉、熏马肠、米肠子和面肺子、酸奶、马奶酒、巴哈利、塔米、沙琪玛、包尔沙克、帕尔木丁、纳仁、烤包子、驼奶等。实在是太多了,难怪要在去吃前先饿上几天呢。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东至东北部与蒙古相邻,北部、西部分别和俄罗斯、哈萨史斯坦接壤,西南部以维吾尔山山脊线接乌伦古湖南岸草原同塔城地区毗连,南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阿勒泰生活着汉、哈萨克、回、维吾尔、蒙古等三十六个民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
城市印象
阿勒泰的确是个好地方,有河的城市就是漂亮的,我觉得.最起码她有了一些母亲的亲柔和一些女人的柔媚,让我感到了一些南方的气息。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古老城市也有着她独特的地方,那种古老与现代的结合,是她区别与其他所有城市的地方,也是她的魅力所在.就象我走在哈尔交的路上,看着一个打扮时髦的女郎身边缓缓地走过一头骆驼一样,那种时代的落差,会让你…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随着汗国的壮大,周邻民族的加入,到15世纪末,哈萨克民族最后形成。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但是准噶尔汗封建贵族烧杀抢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到灾难。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喝尔的威胁。哈萨克三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中国,并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1883年,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千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了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勒泰区(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

社会经济

1949年以前,哈萨克族还处于宗法封建社会阶段。哈萨克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天山山麓和阿尔泰山南坡还是我国五大牧场之一。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哈萨克早已总结出一整套基本生计模式。他们逐水草而居,视季节变化,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牧场,分冬夏牧营地。也有部分哈萨克族人兼营农业。打猎也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来源的一种补充手段,猎获物由参加打猎者平均分配。哈萨克牧民放牧的牲畜主要有马、绵羊、山羊。哈萨克骑马、食马肉、喝马奶。用马皮制品,马在哈萨克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交通工具除马外,还有骆驼、牛等。哈萨克人民用于生产中的牧羊犬和猎鹰也特别广泛,它们是生产中的好帮手。牧区贫富分化悬殊,少数大牧主拥有数千头牲畜,而大多数贫苦牧民只有少量或没有牲畜。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占人口10%的牧主占有50%的牲畜,而占90%的牧民仅占有50%的牲畜。牧场名义上为部落所有,实际为大牧主所占有。由部落头人、宗教上层和牧主所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对贫苦牧民进行残酷剥削。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哈萨克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同年先后成立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该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于1984年迁回新疆巴里坤地区)、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地区相继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哈萨克的畜牧业在建国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实现合作化以后,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改变了畜牧业的旧面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哈萨克族地区大力发展工业,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和独山子油田、伊犁榨油厂、布尔津面粉厂、塔城和阿勒泰的面粉厂、阿勒泰的水电厂等,都是由国家投资在短期内建成的。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拉山口出境。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在向西开放中处于前缘阵地。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文化艺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圀??∽㈱?涡獢?????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采。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

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妇女头戴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哈萨克族人民热情好客。对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给以殷勤招待。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活在宽广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民族,生性豪爽奔放,热情好客,他们的饮食习俗带着浓浓的牧区特色。

由于牧区气候寒冷,海拔高,他们一年四季均以肉和乳制品为主食,其次才是吃用面粉制成的馕、面条以及抓饭等,肉类主要是牛、羊、马肉,乳制品则丰富多样、名目繁多。

手抓羊肉及手抓羊肉面,是哈萨克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而形成的特色食品。其中最令他们喜欢的一种对羊肉的吃法,就叫“纳仁”,即手抓羊肉或手抓羊肉面。当你夜宿哈萨克族同胞家,他们必定少不了用手抓羊肉来招待。

主人首先牵肥羊一头站在毡房外,表示热烈欢迎并决定宰羊款待客人,牵羊请客人过目,客人中的尊者长者就立即表示感谢之意,同时祝福主人人畜兴旺,万事吉祥。这种仪式叫“巴塔”。

仪式过后,主人马上宰羊剥皮,去五脏,燎完羊头上的毛并洗净,和肉一起煮,煮时用清水,不放任何佐料,待肉熟时才放少许盐,这样煮出的羊肉味鲜肉嫩,吃时再佐以洋葱等,味更佳。

进餐前主客需洗净双手,主人将煮好的羊头朝着客人中的长辈,以表敬意,客人接过主人递来的小刀,先将羊头左颊面的—片肉割下,放人盘中,表示领情和谢意,再割一只羊耳朵,送给主人的孩子或在座的最幼者,意思希望孩子听长辈的话,这两种仪式结束后,大家才动手削肉。

吃肉时,切忌在盘中乱翻或挑肥拣瘦。主人有时还会把羊尾油和瘦肉混合在一起送给客人口中,客人需张嘴迎住,否则被认为失礼,客人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主人。

哈萨克族牧民除用手抓羊肉招待客人外,也做手抓羊肉面,即在捞去羊肉的汤中,放人擀得薄薄的面片,面片切成大块,待煮熟起锅与羊肉一同盛人盘中,请客人用手抓着吃。有时,主人会端上酸奶或马奶子,既开胃,又助消化。

吃过肉和面,主人还会请客人喝肉汤,让客人吃得心满意足。哈萨克族还擅长做熏肉及马肠。临冬时节,勤劳的哈萨克族牧民开始忙碌着为过冬贮存食物,这个时候,他们挑一些膘肥体壮的牛、马、羊屠宰后,用多年积累的保存方法来熏制这些肉。做法是先将肉剁成块,抹以盐,搭在四周用土块围好的木架上,烧松枝起烟来熏肉,直到熏干,就做成了。熏羊肉亦用同样方法,只不过掏去内脏但连皮带肉,这样熏出来的羊肉放到第二年的六七月份都不会变质。

哈萨克族还有更高一招,那就是做马肠子。在精心挑选马后,将选中的马屠宰,取出其肠,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和肋骨一起撒上盐、胡椒粉等调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再将两头扎紧,任马肠子自然风干,约一个多月左右即成。还有一种“金特”,即用奶油拌匀幼畜肉,装进马肠里,蒸熟后食用,也是一道鲜美食品。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等文字。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
在哈萨克族聚居地伊犁,是名贵伊犁马的故乡,也是新疆细羊毛、阿尔泰大尾羊的主要产地。用马肉灌的腊肠,马奶酿制的马奶酒,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肉制品和饮料。叼羊、赛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
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阿肯”就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和演唱者。哈萨克族舞蹈轻盈欢快,民族乐器“冬不拉”可弹奏出多种优美曲调。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人们相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这 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以季节与草场情 况不断转场迁徙的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款待。牧民认为,如果在 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 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通常客人来临,都要宰杀羔羊。至尊的客人,还要在现场宰杀一匹马驹。宰羊前,主人要牵羊到客人面前征得满意。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接过羊头,要用小刀先割一块面颊肉献给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或主妇。然后,自己随便割一块肉吃,再将羊头献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座一起,一边食用盘中的大块肉,一边细饮主人特制的马奶酒。马奶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独特酒类。味道清香醇厚,既能解渴,也能充饥,还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慢性病。维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几倍,是草原牧民防寒助食的极好饮料。夜晚,广袤的草原特别静寂,幢幢毡房一片温馨,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面的上方住宿。纯朴、敦厚、诚挚的主人,还会给你讲述草原近年的新气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哈萨克族有很多谚语:
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

——(哈萨克族)谚语

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

——(哈萨克族)谚语

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

——(哈萨克族)谚语

劳动能将戈壁滩变成绿洲,懒惰能将绿洲变成废墟。

——(哈萨克族)谚语

宝石布满大地,不动手就到不了怀里。

——(哈萨克族)谚语

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

——(哈萨克族)谚语

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友。(哈萨克族谚语)

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哈萨克族谚语)

辛勤寻求智慧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哈萨克族谚语)

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
愚蠢的人幸福是钱和官,聪明的人幸福是劳动和贡献。
财富的父亲是劳动,财富的母亲是大地。
要有天大智慧,不要有黄豆大的骄傲。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以哈萨克民族为主,有很多好吃的,你可以自己去看看\吃吃!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