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全国的都有。
也许有的命名来源不是这些县市名字。
比如我看了一下山西的就有临汾、阳泉、曲沃、安泽、闻喜、保德、汾西、阳曲、寿阳、灵石、万荣、永和、高平、阳城、平型关、山西北路、山西南路、河曲、五台、太原、汾阳、广灵、大宁、灵丘、和顺、平顺、交城 、柳林、宁武、长治……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些地名呢?
如何选择的这些?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的呢?有什么原因么?
问题解答:
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著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国民政府只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租界外的今天的五角场一带规划“上海新都市”,以五角场为中心,建设放射状路网,放射线道路以“政”字为字首命名,如政法路、政修路等,放射网道路以“国”字头命名,如国定路、国权路等。但这个“新都市计划”因抗战等原因被搁置,只留下一些残缺不全的道路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上海全城归于一统,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
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
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
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
应该是实在路太多了,就随便取的。有不少城市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