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问题解答:
二楼回答是错误的。上海的外白渡桥被成为外婆桥是因为“民谣: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妈妈给我吃年糕,外公说我好宝宝,”,民间于是亲切的称外白渡桥为“外婆桥”
外白渡桥 不是当地人听错了 听成了‘外婆桥’ 没有典故 就是听谐音了 习惯了
白渡桥
位于和沈路中段,距和县城22公里。唐以前,此地只是一个无名渡口,夏秋水涨时,南北千余米汪洋一片,南来北往行人全靠一叶扁舟过渡,平时渡宽亦有五六百米。
传说白渡桥其名与唐代两位同年出生的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有关。民国初年,和州学者张铁安,在《重建白渡桥碑记》中就写有“唐廷缔迹,白傅留踪”句。据史料记载,刘、白向来交深,即使贬谪远离京都,仍不绝诗书往来,借以相互慰勉。唐长庆四年(824年)春,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夏,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老友相见,悲喜交加。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下船后,白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岂料刘已会意,乃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吟罢相对开怀大笑。白又道:“为黎民计,此处当架一座桥。”刘道:“平水季节能架木板浮桥也好。”那次,白居易着实在和州住了几日。后来刘禹锡为了志念,便将渡口命名为“白渡”。又两年后的唐宝历二年(826年)秋,刘禹锡罢任和州刺史调京都途经扬州时,正好白居易从东都也来扬州。两位老友首次同游扬州,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分外亲昵。刘不免又向白道歉:“可惜我只起个地名叫‘白渡’,架桥未成。不知何年能架成‘白渡桥’?”白安慰道:“将来总会生出一道‘地虹’来的。”于是把酒尽兴,不知所醉。当下,白就席吟赠一诗曰: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筷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即酬答一首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将杯酒长精神。
斗转星移,唐废宋兴。宋代时,为便陆路通畅,当地人已在白渡口架起了简易木板渡桥,称之白渡桥。到清代中期,又在原木板桥基础上放置两艘小平板船,再在船上平铺坚厚的白板,成为真正的可分可合浮桥。这时已经兴旺的白渡桥的小集市,各行各业也随之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入民国,其商业发达、生意兴隆,列居南乡首位,涌现高达几十万元及百万元财富的八大家商户(即三王、三葛、一吴、一常)。1916年秋,八大家首倡建造3孔石拱桥。两年后,一座长达33米、宽5.3米、3个洞孔(中间洞孔较两边高出约1米,以利木帆船通行)的石拱桥——白渡桥竣工了。学者张铁安特为撰写碑记,以志盛举。旧石桥通航近70年后,1986年秋,国家投资在原石拱桥旁新建了一条长110米、宽8.9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大桥。全部工程自1986年9月5日开工至1987年5月20日竣工,历时255天。原石拱桥现仍保存作为历史陈迹,有一首诗颂曰:
千年古渡出新奇,今铸长桥开放宜。
刘白友情传世代,和州此后益名知。
外婆桥
这座长仅12米,宽不足3米的石拱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是七仙女留在凡间的一对儿女为给外婆祝寿,千里迢迢到瑶琳寻找外婆。当他俩路过此地,见一道又深又急的溪水挡住去路,十分着急。这时,八仙之一吕洞宾应邀去瑶琳仙境参加蟠桃会,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就用手中宝剑在溪水上划了一个大弧形。眨眼间水面上出现了一座石拱桥,终使祖孙得以相见。后来为纪念王母娘娘对外孙、外孙女的一分至爱之情,就把这座桥取名为“外婆桥”;这个村取名“外婆家”。至今,这里还流传着母亲哄孩子睡觉的催眠歌偷谣:“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妈妈给我吃年糕,外公说我好宝宝,外婆抱我眯眯笑、塞给我一个红纸包,就连这个村里吃的、用的都带“外婆”两字、什么“外婆糕”、“外婆酒”、“外婆扇”。娓娓动听的民间传说.为眼前这座外婆桥增添了几分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