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潍坊、上海和北京的地名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4-06-28 05:3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最好简洁一点的!

问题解答:

一、潍坊地名的由来

1、说法一

“潍坊”之“潍”的由来

“潍”字在汉语中只有两种释义。隋朝以前专指潍水(潍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潍”曰:“水出琅邪箕屋山,东入海,徐州浸。夏书曰‘潍淄其道’。从水维声。”隋朝以后“潍”字又增加了另一种释义,即地名:潍州、潍县、潍坊。
潍坊”源于“潍县”。“潍县”源于“潍州”、“潍水县”。“潍县”、“潍州”、“潍水县”均源于潍水。潍水源于潍山。

“潍坊”的“坊”源于坊子,“坊子”作为地名仅有100多年的时间。

据传,故驿道一般自州县向外十里为亭,二十里为堡,三十里为坊。

1899年,德国人侵占山东,1901年在“坊子店”东0.5公里开凿第一眼煤井,因紧依“坊子店”而取名“坊子竖坑”。次年,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达,建火车站时又定名“坊子火车站”。

2、说法2

潍坊的\"潍\"字,是潍坊东边的一条河:潍河.\"坊\"一个区域性的地带:山东半岛昌潍平原.

潍坊以前也叫鸢都,“鸢”指风筝。

二、北京地名的由来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蓟(公元前11世纪)、幽州(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时,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兴(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时)、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京师(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还有:蓟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师”来称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别称还有长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国、京华等。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内战的时候叫北平。

三、上海地名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