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艺术简介

发布时间:2024-06-26 17:4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求一篇上海地方艺术简介50到100字

问题解答:

上海城区能体现“本土文化”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已所剩无多,亟待抢救保护。昨天,黄浦区政协组织有关委员和专家考察老城厢历史街区的现状,探讨保护利用之策。

“原生态”遭冷落

近年来,上海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上力度日益加大,但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外滩的洋行大楼、旧租界的老洋房、新式里弄等外来文化色彩较重的历史建筑以及街区,而反映上海城市“本土文化”原生态的那部分却容易被疏忽和冷落,乃至严重流失。

杨育新委员和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会长吴少华指出,上海开埠历史为161年,而上海建城的历史长达700年,在租界尚未出现之前,上海已是“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而且上海城区一直是以“移民城市”为特色的。在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过程中,如果不能较完整地体现这700年的历程,较全面地体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交融、并存的过程,将不足以反映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上海这座城市的形象就会显得浮华和浮浅。

“老味道”正变淡

目前同时拥有“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都市历史风貌的,唯有黄浦区了。老城厢乃是硕果仅存的呈现“本土文化”历史风貌的建筑聚集地。但在城市改造发展的过程中,当老百姓的居住状况得到不断改善时,老城厢的“老味道”却越来越淡。一些并不协调的高楼群,鲁莽地冲散了老城厢的格局,以一种傲慢的“占领者”姿态俯视着战战兢兢的传统民居。“老的街区和风貌已经被分割得零零碎碎,再不抢救,恐怕就没什么可抢救的了。”长期从事老城厢文物保护工作的顾延培老先生说。

老城厢还有宝

由“老土地”作向导,政协委员们和专家们走街串巷,深入探访老城厢、老街区、老房子。记者不时听到人们的惊叹和赞美。甚至连长期在当地工作的区政协副主席孔耀州也不时有新发现。但记者也不时看到不少人为一些老房子的不如人意的保护现状在痛心地摇头,发出叹息之声。同济大学的林维航说:“如果不深入察看,你不会知道它原来这么美,但同时你又会为它感到忧伤和焦虑。”市文管委负责地面文物保护的谭玉峰处长一方面忙着把他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建筑记录下来,一方面叮嘱当地有关人士赶紧登记申报保护,有什么需要市文管委支持的提出来。

黄浦区政协副主席孔耀州对记者说,上海市委市府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视,老城厢已被划为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域,所以我们要抓紧进行调查研究,尽快提出新的保护、管理和开发方案。

顾延培认为,在老城厢内,值得保护也亟待保护的历史风貌区域还有4处——

(一)东北块:除豫园旅游区域外,还应以世春堂(老天主教堂)为中心,其范围北至福佑路,南至方浜路,东至丹凤路,西至安仁街。

(二)西南块:以文庙为中心,其范围北至复兴东路,南至蓬莱路,东至河南南路,西至中华路。拥有小桃园清真寺、静竹庵、锋庵、万寿宫等。

(三)东南块:以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故居为中心,其范围北至复兴东路,南至黄家路,东至巡道街,西至望云路、凝和路,也就是著名的乔家路一带,是上海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档住宅区、名人聚集地。这里还有书隐楼、徐光启祠堂、商船会馆馆主郁泰丰故居、海派名画家王一亭故居“梓园”、二次革命信号台“火警钟楼”等。

(四)西北块:以古城墙大境阁为中心,其范围北至人民路,南至金家路,东至河南南路,西至人民路。其中有露香园路口的残余明代城墙、露香园遗址、青莲庵、云居庵及其东面的福佑路清真寺、沉香阁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