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吃的历史介绍

发布时间:2024-05-15 19:12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像武汉的豆皮、面窝、油条这些民间小吃,要写传说历史,哪是发源地?哪的最好吃?最好有参考网页!即使写得有奖励,完整一点啊!
希望大家能帮帮我,我写错了,是及时,不是即使!就因为除了热干面比较好找以外,其他的资料没那么多,我才…

问题解答:

武汉八大名吃的由来

  1)热干面的诞生?

  热干面的问世纯属一个偶然的机会。约在70年前,汉口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个姓李的熟食小贩,因脖子上长了一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他原来卖的是凉粉和汤面。有年夏天,他沿街叫卖一天后回到家中,还剩下不少面条。他怕馊了,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捞起来凉在案板上,谁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壶,油全都泼在面上。李包懊丧之余,灵机一动,便索性将面条与麻油拌匀,然后扇凉,第二天一早就拿去上市。他将面在水里烫了几下,捞起来放在碗里加上佐料卖给顾客。有人问:“这是么事面?”李包脱口而出:“热干面”,这一天的面条比哪天都卖得好,一个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诞生了。?

  2)武汉小吃十二绝?

  汉皇风光最繁华,廿里嚣尘百万家?

  不是文人才笔大,焉能写尽各生涯?

  芝麻馓子叫凄凉,黄口鸣锣卖小糖?

  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

  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亦廉?

  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肥藕鱼圆?

  3)武汉小吃名店?

  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小桃园的煨汤,老谦记的豆丝,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水饺,顺香居的烧梅,福庆和的米粉,鲁源兴的米酒,五芳斋汤圆,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

  4)湖北名菜——鱼圆传奇?

  鱼圆是湖北民间的传统菜品,逢年节喜庆,餐桌上都少不了鱼圆。鱼圆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据说文王熊资一次食鱼时被刺卡住了喉,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

  5)湖北名菜“龙凤配”?

  “龙凤配”是古荆州的传统名菜,有千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相传三国时刘备往东吴招亲后,偕孙夫人回荆州,当地人民为庆贺这一段“龙凤呈祥”的佳话,便用了以鳝鱼为龙,以鸡喻凤的形象手法,烹饪出这道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名菜。在喜宴特别是婚宴上,必不可少,以象征吉祥如意。?

  6)湖北名菜——东坡肉的来历?

  东坡肉是古黄州一带的名菜,已有900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此期间,他常亲自烹制各式菜肴与诗友、棋友对酌。一次他同客人下棋,直至局终才想起锅里的肉,急忙跑进厨房,觉香气扑鼻,揭开锅一看,但见肉色红艳,他尝了一块,满口醇香,糯而不腻,客人们更是交口称赞。后人为怀念苏东坡,便把他创造的这道菜取名为“东坡肉”。?

  7)毛脚女婿与吊子煨汤?

  武汉人特别讲究煨汤,逢年过节家中贵宾来访,特别是“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必煨汤相待。女婿上门时,还要在汤中下细粉丝或鱼圆,表示情意绵长和婚姻圆满。煨汤罐子一般多用U形陶罐,俗称吊子。?

  8)婚俗趣谈说三茶?

  一般说来,在武汉,男女缔亲之前要讲究“三茶”礼节。“三茶”指的是:男女订婚以后,男方须在春节、端午、中秋三个重要节日向女方家中馈赠礼品。礼品以食物如茶叶、糕点、鱼肉、烟酒为主,俗称送茶或送节礼,一年三次合称“三茶”。

热干面的来历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

在武汉,历史最久的是武昌王府口豆皮(今武昌解放路于紫阳路交叉处)。因其为杨家祖传,又叫“杨豆皮”,开业于清道光年间,于1929年正式挂上“杨洪发豆皮”的招牌。“杨豆皮”具有油重、外焦、内软,清香的特色。武汉三鲜豆皮的创制人郭春山和被誉为“豆皮大王”的高金安,均先后在杨店做过。1929年汉阳人曾厚诚在大智路口开办了“通成”饮食店,抗战后进行整修扩店,增加经营品种,改招牌为“老通城”饮食店。高金安等制作的“三鲜豆皮",在传统的制法上大力创新,总结出豆皮馅,豆皮浆,豆皮煎制等一整套精细的制作方法。
特征:豆皮浆清、皮薄、火功正、配料、调味均匀适当,吃七来味香爽口、外脆内软,油重而不腻。三鲜豆皮皮薄色艳,松嫩爽口,馅心鲜香,油而不腻。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卖靠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的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人们不仅竞相品尝,还纷纷向他拜师学艺。
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名面”
面窝系武汉特有,它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两面金黄、外酥内软,中间脆的圆形米饼。因形似面饼,中间有窝,便取名”面窝“

地处“九省通衢”,历来“五方杂居”,使武汉的风味小吃素来口味各异,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这些丰富多彩的小吃,也是爱在户外“过早”的武汉人喜爱的早点。其中“热干面”、“豆皮”、“面窝”无疑是武汉小吃百花园中的佼佼者。

“热干面”最普遍而又最具特色,“豆皮”则反映出武汉“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面窝”又体现出武汉人精明灵活的一面。武汉的热干面,已有70年历史,它与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炸酱面、四川的担担面、两广的伊府面齐名,合称“五大名面”。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质量上乘者,进口时香气浓醇,耐嚼有味,具有独特的风味。

说起热干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初,汉口长堤街有一个名叫李包的小摊贩,他以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他将没卖完的面条煮到七成熟时便捞起,晾在案板上,不小心将油壶里的麻油泼在了面条上。他灵机一动,干脆再倒一些麻油在面条里,拌匀后在案板上摊凉,第二天早上,他就将这种拌了油的熟面条放入沸水中烫几下,然后放入碗中,加上卖凉粉用的芝麻酱、葱花、酱萝卜丁等佐料,面条顿时散发出独特的香味,诱人食欲。人们争相前往,吃得津津有味,一时间便门庭若市。有人问他卖的什么面,他便随口说道:“热干面”。此后他便专卖热干面,并向求教者传授手艺。

在今天的武汉,几乎大大小小的餐馆里都有热干面供应,而汉口蔡林记的热干面光滑油润爽口,味道鲜美,独具特色,备受青睐。

豆皮原是湖北农村的食品,顾名思义是用豆面作皮,包裹以糯米及各类佐料,当真是“兼容并包”。传到武汉后,先是用糯米、香葱作馅子,很受食客欢迎。武昌王府口“杨洪发豆皮馆”开业于清同治年间,是武汉最早的豆皮馆,出售光豆皮,具有油重、外脆、内软特色,人称“杨豆皮”。后来发展为什锦豆皮、三鲜豆皮。

有“豆皮大王”之称的汉口老通城餐馆,原名“通城”饮食店,是1929年汉阳人曾厚诚在大智路口开办的。后重金聘用制作豆皮手艺出众名厨高金安,以高师傅最拿手的“三鲜豆皮”为突破口,作为本店特色,并在三楼高悬“豆皮大王”霓红灯,招揽顾客,果然大奏奇效,生意十分红火。三鲜豆皮,是以“杨豆皮”为主要源流博采众长而制成的,它以豆、米浆和鸡蛋作皮,糯米为馅,再辅以肉丁、海米、豆腐干等“包容”其中,或辅入肉丁、干丁、玉兰片,故称为三鲜豆皮,形成独特风味,流行半个多世纪而不衰。

20世纪50年代,老通城还在惠济路口分设一个支店,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先后两次来支店品尝三鲜豆皮,留下了“国营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成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面窝是汉口较早的美味小吃,已有百余年历史。相传大约在清光绪年间,汉正街接驾嘴有一个叫昌智仁的摊贩,靠打烧饼谋生计,但生意冷清。后来他想方设法翻新花样,试着将大米碾碎来代替面粉做饼子。但大米做的烧饼并不可口,他就灵机一动用油炸,并请铁匠打制一个窝形铁勺,将用大米和豆子磨成的浆倒入铁勺中油炸,再撒上芝麻,结果非常成功,炸成中间有个小窝的饼子,便取名面窝。面窝色泽金黄,外酥、内软、中间脆,十分可口,成为武汉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除此之外,武汉的“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老谦记”牛肉豆丝、田恒店糊汤粉、顺香居烧梅、五芳斋汤圆等,也在武汉三镇驰誉遐迩。小笼汤包原系下江风味的小吃食品,清末溯至江城。“四季美”的汤包制作工序严格,第一步熬皮汤,做皮冻;第二步做肉馅;第三步制包,最后是“一口气”火候,都要一丝不差。用料选上等,肉皮要绝对新鲜的,肉馅选一指膘的精肉,蟹黄汤包则选阳澄湖大闸蟹。如此食鲜物美,自然备受市民宠爱。

水饺,全国各地都有,只有称谓不同而已。有的地方叫抄手,有的地方叫馄饨,有的地方叫包面,武汉人则叫它水饺。武汉“谈炎记”水饺以汤鲜、馅多、原料纯真、煮法考究、造型优美取胜。该店的水饺,食之爽心润腹,余香满口。豆丝是武汉乡间的特产,其制作工艺是:用绿豆与籼米按四六开或三七开的比例分别备料、浸泡,然后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片,搁凉后再卷成筒切丝。“老谦记”的枯炒牛肉豆丝,选用新鲜豆丝、牛里脊肉、香菇,玉兰片及其他调味品为主要原料,精心煎炒,油炸好的豆丝,色泽黄亮,味道鲜美,香脆可口。

坐落于汉口花楼街的田恒店糊汤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糊汤粉是与油条相配的小吃品种,凡卖糊汤粉者必卖油条。在制作米粉时,选用籼稻米磨浆、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焖,挤压煮制成型。然后用活鲜小鲫鱼或鳝鱼熬煮成汤汁,再加水调入生米粉制成糊汤粉,放入各种调味品,装碗后撒上葱花、胡椒,配以油条佐食。糊汤粉洁白素雅,鱼香汁浓,营养丰富,别有风味。

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其特点是油重而不腻人,形如银菊,味道鲜美。烧梅的制作方法是将肥膘猪肉、馒头、橘饼、花生米、冰糖、葡萄干等弄成小丁后略炒,再用桂花、红绿丝、白糖调合成馅。面粉加水适量调好后,擀成荷叶形薄片,放入馅心,加少许麻油,或炸、或烤、或蒸,其味香甜可口

就那么一点分,还那么高的要求,有精神自己去慢慢搜吧

油条不是武汉的!

  • 如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