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游天平山记译文 (作者:高启)

发布时间:2024-06-27 00:5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求游天平山记 译文 (作者:高启)一小时内的话加分。越快越好。快的加分。

问题解答:

注释:

[1]至正二十二年:至正为元顺帝年号,二十二年相当于公元1362年。
[2]霖:连绵不停的雨。霁:雨停止。
[3]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澄肃:澄澈肃清。
[4]寒:背弃。
[5]醪(láo):酒。
[6]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这里指山坞。
[7]蒙翳:遮蔽。
[8]泠泠:清越。筑:古代一种打击的弦乐器。
[9]白云寺:在天平山南麓。
[10]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
[11]噬(shì):咬。
[12]蟠(pán):盘曲。拏(ná):牵引。
[13]线脉萦络:形容泉水细如线,如脉,攀缠在一起。
[14]磴舟:石磴盘曲。
[15]龙门:为登山要道。其地两岩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称为龙门,又名一线天。
[16]哦:吟哦。
[17]啕:号哭。
[18]蹇裳:提起衣裳。武:步。
[19]浮浮:流动飘荡的样子。
[20] [风翏][风翏](liáo):风声。
[21]渺:渺远的样子。悠悠:遥远,无穷尽。
[22]举:飞。
[23]筱(xiǎo):小竹子。
[24]谽(hān)呀:山谷空阔的样子。
[25]尤:责怪。
[26]恇(kuāng)怯:懦弱,胆小。颓败:衰败。
[27]泛酒:犹言“泛觞”,在水边流觞饮酒。
[28]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

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两面山崖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

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山上才平坦宽旷,坐在平坦拂净的石上,只看见山顶白云流动飘荡,自然之风吹拂有声,太湖的水渺远悠悠。我超脱得就像要飞起来,恬静得像要睡着了,这样之后才知道这山没有辜负我此次游览了。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隐石蔽,越找越迷,终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这时天将黑了,大风忽起,洞穴深谷空阔回响,鸟兽鸣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终于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

于是采来菊花在水边流觞饮酒,快乐地喝到一半时,我站起来,对众人说:“现在天下混乱,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离散的人很多啊。而我与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隐居,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上名山眺望,饮酒尽兴,难道这是易得的吗!但是我担心盛衰无常,离合难保,请允许我把今天的游历记在石上,明年再来,能有所考证啊。”众人说:“好!”于是写下今天的事作为记载。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初著名文学家。性格疏放。不拘于礼法。元末隐居昊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初,被荐修《元史》,授户部右待郎,不受,赐金放还。后因作文有所讥讽,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死时仅39岁。他是明初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爽朗清逸,雄健浑涵,与杨基、张羽、徐赉齐名,称“吴中四杰”。部分诗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数量不多的的散文。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二十五卷传世。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