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

发布时间:2024-11-05 11:31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快回答
另外再问一下江南八怪是哪些人

问题解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
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
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
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
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
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
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
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
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
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
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
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
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磕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鳝、汪士慎: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艺术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郑新万,庠生;祖父郑清之,儒官;父亲郑立本,字立庵,廪生。郑燮在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娶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卖画扬州,陆续10年时间。39岁辛亥年(1731年)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44岁两辰年(1736年)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壬戌年(1742年)乾隆七年春任山东范县县令,兼署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知县,连任七年,60岁时以助农民胜讼及办赈济,得罪豪坤而罢官。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特别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原济)、朱耷(八大山人)等人,而自成家法。以草书中竖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墨色淋漓,豪气纵横。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笔走龙蛇,不苟同俗,自称为“六分半书”。为“杨州八怪”之一。郑燮三是公正廉明,才华横溢的正人君子,却以“扬州八怪”的“首怪”传名后世,究其原因,不外是“不合时宜”。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与人为善,好抱不平。因此,与那些贪赃枉法,仗势欺人,嫌贫爱富,虚伪逢迎种种丑恶世俗格不入。他对人对事,写字作文都有自己的见解,决不同流合污,随声附和,故在一般人看来,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为“怪”。他工诗词,直摅血性,格高思远,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郑板桥对待任何事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决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因而被称为“怪”。他见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钻营名利,斤斤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因此他大书“难得糊涂”。人们都赞扬他过目成诵,他却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他主张反复钻研,去伪存真,灵活运用,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速记背诵。他对文艺创作的见解异常精辟,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无论诗、文、书、画、印皆富创造之精神,其文宏博雄丽,开心明理,为世称道。乙酉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葬于城东之管庄(今大垛镇管阮村)。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传世。

黄慎(1687年-1770年),字恭寿,号瘿瓢子,又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少年时期,黄慎饱尝人世辛酸,父亲为养家而客死他乡。念其母亲辛苦劳作,他16岁就外出学画谋生,十八九岁时寄身庙寺,白天学画,晚间在佛光下苦读。从这时起,他的人物、花鸟、山水、虫鱼技艺大进。

罗聘 (1733—1799) 中国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等。安徽歙县人。迁居扬州。幼丧父,家贫,随金农学画,曾游历南北,以卖画为生。擅人物、肖像、山水、花卉,曾作《卖牛歌图》,表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又画《鬼趣图》,寓意深刻。其画笔法凝重,超逸不群。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药根和尚像》、《墨梅图》等传世。著《香叶草堂诗
集》。妻方婉仪、子罗允绍、罗允缵亦擅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李方膺(1679-1755后)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江苏通州(南通)诸生。先后任山东兰山、安徽潜山、合肥知县,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为“扬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羁,不拘绳墨。善画松、竹、梅、兰和草虫。老笔纷披,画梅尤精。间作山水、人物,豪放苍劲,水墨淋漓。尤长大幅,颇富士气。有印章二十九方。其写梅所用印章为“梅花手段”。乾隆二十年(1755)作《墨梅卷》,袁子才、金冬心、郑板桥题之。时年六十一(按诸书多记李晴江座年六十一(1754),《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载,李于(1755)尚在作画,仅说时年六十一,并非卒年。今从此说,待考。

高翔(1688-1752),字凤冈,号西塘,扬州人。曾随程邃、石涛学画。其诗书画印都受世人重视,在八怪中以画山水著称。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用笔洗炼,构图新颖,风格清秀简静,兼善画梅,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为“画梅圣手”。存世作品较少,有扬州博物馆藏《弹指阁图》轴等。

金农(1687-1764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书画家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先生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祾仙客、百二砚田富翁、心出家庵粥饭僧、三朝老民、荆蛮民、金二十六郎、之江钓师等。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就而返,客扬州最久,卖画自给,居三祝庵,至衰老穷困而死。金农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古,喜收藏,工书画。收藏金石文字,达数千卷。书法工隶、楷,隶以朴厚见长,楷多隶意,自创一格,号称“漆书”。50岁后始作画。自题仿作,实具新意。写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等,笔墨拙厚淳朴,布局构图,别出心裁。居当时画坛首席,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凡9行,共89字。南京博物院藏。金农的书法融合了《国山碑》、《天发神忏碑》等书法作品。创出了以稚拙朴厚为妍、楷书中杂有隶意、个性极强的书体,自称“漆书”。他写漆书用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以扁刷刷抹出来的笔画。观金农此作品,其撇画很有郑(忏书的意味,毫端尖锐细长,使之避免方笔极易造成的那种沉闷板滞的匠气。金农酪爱金石文字,所见古碑、拓本较多,故此作品用笔多涩进力遒,浓墨书写如漆,字中带有较浓厚的金石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玉壶春色图》简介 金农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31厘米 横42.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图中取梅树老干一截,通贯画幅中,顶天立地,布局奇绝,又以大笔铺枝,小笔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干以包含水分的淡墨挥写,浓墨点苔,更显出老梅凌寒的性格。“花光迷离,恍如晓雪之方开”。右侧上端有作者自题,乃知为追思五十年前,观元至大辛少府贡粉矮梅卷情事,凝思而作,款暑:“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画记,时年七十又五。”此为金农老年精心之作。

李鳝(1682一?)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