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是上海最好的大学吗?

发布时间:2024-06-24 19:5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根据去年的全国高校排名…
上海最好的大学应该是上海交大…
在清华、北大、浙大之后位列第四…
而复旦在南大之后位列第六…

上海交大和复旦都是综合类大学…
一个第四一个第六都是不错的…
具体还要看你读什么专业来进行选择…

【附】2008年高校前10排名
1、清华大学
2、北京大学
3、浙江大学
4、上海交大
5、南京大学
6、复旦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华中科技大学
9、武汉大学
10、西安交大

学习顺利…生活愉快…

北大是北京最好的大学吗?如果你能答出这个问题,那么你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

当然是,别信那个大学排名,公道自在人心,那个排名是交大花钱买的

转载:警惕大学排行榜对考生终身和高校发展的恶劣影响(武书连现象点评)

近几天网络上的热点之一是所谓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存在“潜规则”,所谓的排行“专家“武书连被爆收受高校赞助费并帮助其提升排名。短短几天,事情进展得很快,武书连被迫承认收受赞助费,教育部公开表示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名和反对借此拉赞助,发榜单位所谓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澄清下属单位没有科学学研究所(这正是武书连所在的单位),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宣称大学排发榜单位未年检已作废..............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渐渐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无论是对高校发展和考生都是非常有害的。国内的机构自己所做的大学排名都没有多大意义,其公正性更是值得人怀疑。

仔细分析国内的各种排行榜,主要有两类其存在要么具有商业色彩,要么具备有阴谋色彩。它们一般都很偏颇,如重视规模而较少考虑专业质量、重视工科照顾理科轻视文科,重论文数量而轻质量...........大学不是真的要够大才强,而是要有学科深度和特色。SCI论文要有真正的理论原创或应用前景才有用,否则发再多也没有用,只是在浪费国家的经费、增加国家的负担。而目前的排名体系误导着所有的大学都朝“大综合“院校方向发展。几个很差的学校,合并到一起后,专业门类齐全了,固定资产多了,教授多了,学生多了,SCI数量多了…….于是学校排名大幅上升了,甚至能跻身强校之林。但是,他们的学术水平真的提升了吗?人才培养能力真的提升了吗?目前的大学排行榜问题真的很多很多,他们催生了大量垃圾式的灌水SCI,催生了大量没有培养能力的专业,甚至催生了金钱和名次的交易………

随便挑中国人大的几个数据我们可以看看,“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在连续六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16篇,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这种有专业实力很强的学校在武书连的2009排行榜中却被排在了第21位,导致考生认为人大不行了、没落了,但事实上人大的文科专业绝对仍然是全国一流的,虽然人大专业少,不齐全,但是培养的人才精英化程度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又如中科大,学校规模小,但是其学生素质高,基础扎实,出国率、高端论文和成果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在各类排行榜中往往忽视这些,简单的把SCI数目加起来,然后来比较和评价一个学校,于是又导致考生认为中科大也没落了,但是事实上,中科大培养出的学生素质绝对一流,近些年的高端论文和成果层出不穷就可以知道科大威力不减当年,中科大一直严控招生规模,不浮躁不跟风,一心抓学术和科研,最终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尊重。最近清华大学学子也在热议中科大现象。北大,以前一直是中国的NO.1,文科第一,理科第一,医学第一,国家重点学科数目和比例第一(包括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在内的11个一级学科都排名第一,还有多个排名第二的一级学科),居然在武氏排行榜中与清华的差距如此之大,而浙大和北大的差距却又极其微小,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费解。感觉按期发展速度,下一年就浙大应该可以超过北大了,其实浙大人自己也是不会这么认为的。浙大本也不错,但是武书连显然强奸了民意,用一种近乎粗鲁的手段让无限制的拔高浙大,压低其他学校,给人一种浙大是靠合并和武氏排名发家的暴发户印象,其实浙大占了生源的便宜,吃了声誉的亏。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受害者之一。再如复旦也是类似的,近年来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论文和成果追求质量而不追求数量,因此SCI总量相对较少,但是无论是论其学科优秀率、高端论文数量和质量、人均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待遇等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在某些排名体系中复旦却被严重贬低。在某高校高教所排名中,把自己所在的学校排到和北大清华一个档次,把复旦排到下一个档次,南开则排到下两个档次,靠这样去“超过”复旦,南开等,同时又缩小和北大清华的差距,里面的猫腻是显而易见的,说白了,就是为了通过舆论提升自己,并打压其他学校的生源。还有南开,这个学术风气好,专业特色鲜明的历史名校被打压至近乎名校中的二三流,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南开人是不会认输的,迎难而上,在教育部学科一级学科评估中化学科重夺第一,历史学第二,数学、理论经济学和社会学第三,等等。

武书连在其排行榜推出的同时,出了一本《挑大学,选专业》的书,这本书对消息面狭窄的高中考生和家长而言,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例如北邮以前非常热门,但在武氏排名中却沦为三四流大学,因此后来其生源逐年陡降,大不如前。其他很多学校包括南开人大等都受了很大负面影响。由于武氏排名宣传到位,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国内其他山寨排行榜也跟风行动,但影响不及它。通过武书连团队这些年的努力经营,如果这次他不被曝光名誉扫地,相信近些年应该是其丰收之时。近年来不断有学校找其去做演讲,咨询,然后支付其高额报酬,因为这样学校的排名上升比投钱搞学科建设要快得多,简直是立杆见影的效果。可以设想,中国高校如此众多,如果每年有100个大学“赞助”其排名或给其“咨询费” or “讲课费”,每校平均给20万,那一年的收入就是2000万了,不亚于一家规模不小的上市公司。
一些高校为了争取学校的名次靠前一些,多采取增开专业,多招学生,多买地的做法。这样一来,学校有限的资源被这两个方面稀释了很多倍,结果是新的专业办不好,老的专业丧失了特色。高校为了排名靠前,不顾自身和政府的风险,大肆贷款和征地,学校的钱没有花在培养学生和引进师资上,而花在购地造楼上,恶性循环,最后受害的是的是广大被误导的考生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现在不少高校的领导不着力提高学校学术能力和学生培养能力,而是整天想着怎么通过媒体制造舆论争取生源,怎么利用各种关系去忽悠政府的钱,动辄吹嘘某学院实力已进世界前几名,打造世界级的***专业,这样的浮躁心态实在让人担忧。在这一方面,中科大的做法却好与其相反,尽管地理位置不佳,生源受影响,但是凭着一股踏实的精神,博得中国顶尖名校一席之地。
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本来很有特色,结果由于学校排名靠后而严重影响了生源,而考生由于迷信一直被夸大强化的学校排名很多而争相报考所谓的名校,结果造成考生大量扎堆,于是大批考生被调剂进了冷门的或弱势的烂专业,或者被调剂到下一批的院校,遗憾终身。
其实有些考生本来自己是有主见的,希望在报考时能更看重专业和学科实力,而家长在风行的排行榜的影响下,却往往为了面子和虚荣心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报考,为自己的面子争光。好让自己在熟人、亲戚和同事面前有资本炫耀。还有很多高中考生在志愿填报上完全由父母做主,他们的父母往往也并不了解,于是拿着那本《挑大学 选专业》的“经典著作”伏案研究,最后总是会挑选一个名次靠前的学校,而不管他要报考的专业实力如何。反正不了解,不如挑一个名次靠前的多有面子,这就是不少大众的一种心理。这已俨然成为大学排行榜导致的一种社会心理病。现在大家终于意识到问题,也算亡羊补牢,不然再下去,可能很多人要被武氏忽悠瘸了。
以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同一个大学的差异可以是天壤之别。而这样的评价却对考生和高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实在不得不警惕。
相比大学排名,学科和专业排名更有意义。学科和专业排名可以让考生了解自己喜爱的专业到底哪些学校比较强,所谓名校的哪些专业是徒有虚名,非名校的哪些专业有特色,这样以来就可以避免被误导,考生只有进入真正有专业和学科实力的学校才能学到真本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毕竟,考生最后都是要靠掌握专业知识来服务于社会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因此,选专业比选大学要重要得多。比如,要学新闻、法学,当然首选中国人大;学航空宇航,当然首选北航;学建筑,同济当然比浙大南大好。不一一列举,道理很明白。

如果高校都被大学排行榜这根魔棒指挥着,再过一百年中国也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再过一百年也没有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部不对高校进行排名,却花大力气评估了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并作出排名,理由不得而知了。

复旦是上海最好的大学!
无任何异议。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