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全面分析陆游《夜泊水村》诗的格律特点

发布时间:2024-05-16 12:33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平仄类型 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

腰间羽箭久凋零, ( )
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 ( )
诸君何至泣新亭? ( )
一身报国有万死, ( )
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 ( )
卧闻新雁落寒汀。 ( )

一)用韵:
二)平仄:
三)对仗:
四)句式:

问题解答:

基本同意楼上观点,个别处做补充:

  一、用韵。
  本诗韵脚押下平九青韵。

  二、平仄。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对仗。
  诗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两联对仗,可以认为是对联里的流水对,每词的词义、词性都对的很工整。

  四、句式。
  第一联:1、2句是标准句式,不多说了。
  第二联:3、4句平仄如下: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王力先生的说法,3句平仄可以认为是变例,并无不可。清代赵执信认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这里说明了两件事:1.这种句式是被承认的、常用的句式。2.如果七言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则必须保证第3字不能同时为仄。且按这条标准来审查,盛唐以后的诗罕见例外,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本诗是符合这条标准的。
  第三联:5、6句平仄如下: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乍一看本联是出律的,其实不然。
  律诗的拗救中有两种很特殊的节奏点用拗,这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拗救的规则稍微有点复杂,将五言正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分别第六、五字做拗,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式是允许的,且有以下几个规定:除了出句(上联)的第2个字必须是仄声,最后两个字必须是“仄仄”声,对句第2个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除了这四个位置的平仄不能变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会出现“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可以细心比对,本句完全符合此拗救规则,不出律。
  多说一句:这种特拗完全脱胎于古体诗,一般用于五言的第一句,极少用于七言,且在后世的科举考试中是不被承认的拗救,判为出律。但按杜甫的时期来看不算出律,且有很多诗人使用这种拗救的例子。
  第四联:7、8句的平仄如下: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巧~这句刚好是上文说的两种节奏点特拗的另一种:
  将五言中正例“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六字做拗,变成“平平仄平仄”格式是允许的。对句不变,仍为“仄仄仄平平”。这种拗救也有个条件,那就是五言里出句的第一字必须为平,否则算出律。本句符合此标准,不出律。
  还多说一句:这种特殊格式产生于唐代,宋人广泛使用,使用频率甚至超出了正例,但是基本都应用在尾联,现在其他的联中的情况不多,且被科举考试承认。

  怎么以五言的格律来套用七言的格律,相信不用多解释了。写的有点多,希望对你有用,本人学习中,如有错误,欢迎后来人指正!

一)用韵:下平九青。
二)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对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从平仄相对来看,除第三联外,还是比较对的。

四)句式:
第一联是标准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卯 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丑 式)。
第二联:出句:仄仄平平仄仄仄(很 少),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寅 式)的变式;对句:平平平仄仄平平(常 用),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卯 式)的变式。
第三联:出句:标准本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里仅一字平,拗句;对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常 用),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丑 式)的变式。可是这一联有拗没有救是什么意思呢?我也不懂了哈!
第四联:出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常 用),是一种特殊变式,第六字本应用仄字而用了平的。标准句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寅式)。难道是救第三联出句的拗?也隔太远了。。。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常 用),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卯 式)的变式。

这首诗句式还是很怪的,可能是拗律吧,但是又没有在当句或者对句救。第三联出句和第四联出句都不是符合标准格律的。我也只知道这一点点,顺便练习练习,懂行的不要拍我。

  本诗是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押下平九青韵,颔联、颈链两联对仗。诗中存在几处拗救,并且出现了较为罕见的三仄尾。
  具体情况如下:
  腰间羽箭久凋零(平平仄仄仄平平)
  太息燕然未勒铭(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仄仄平平仄仄仄)
  诸君何至泣新亭(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仄仄平平仄平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仄平平仄仄平平)
  补充:
  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为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淳熙九年,陆游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孤寂无聊,但报国之心一日未灭,便创作了此诗。
  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用层递手法说壮志难酬,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用典故,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