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美学如何理解“游”

发布时间:2024-05-15 09:3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急用!!!

问题解答:

楼主这个问题问的也太泛了吧? 应该具体到某个领域,比如绘画/文学/音乐/行为 这些都是艺术啊。
  我还是尝试回答下~

  “游”可以解释为没有目的性的游览、经历,讲求“性之所至,任意为之。”所隐含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处世方式和潇洒随意的心态,所对应的是我国的道家无为思想。对于处于封建社会中的文人来说,久困于“儒”的“出世”与“入世”的纠结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必然带来极大的精神和责任压力。而道家的无为思想成为排解这一压力的有效手段,“游”的逍遥境界与儒家强调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截然相反,成为众多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园。

  这种心态投射到文人审美的各个方面,从书法、绘画、音乐、器物审美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书法上,楷书出现以后很快便向行书和草书方向发展,以至后世除了官方的宋明版刻和清代的馆阁体外,文人皆崇尚行草。对比正楷的工整严谨,行草无疑是追求笔意的自在游走,这是通过书法表达文人的洒脱与不羁。
  绘画上,中国绘画发轫于人物画,却最以山水见长。中国绘画的最大特点便是,在写实技法尚未成熟之前,便提前进入了抽象与写意的阶段,比西方绘画要早将近一千年,而写实技法远不及西方。这种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审美取向,正是打破束缚、追求自在任意的诉求表现。也就是“游”的一种深层体现。
  而绘画题材中山水、景物的比重远远大于人物,也正是因为文人心中对畅游于山水间的逍遥自在的深切向往,而不喜欢描摹人物,也从反面体现了不愿被人间世俗羁绊的心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