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案例分析,急

发布时间:2024-06-27 03:0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2004 年5 月,《财经时报》及《证券市场周刊》相继发表文章,对2003年10月上市的上海电力(600021)上市前后业绩变脸提出强烈质疑。根据2004年4月16日公布的2003年报显示,上海电力全年营业利润为5.935亿,净利润为4.902亿,而上市前披露的2003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却为6.926亿,净利润为4.976亿,由此可以看出上海电力第四季度营业业务是亏损的,公司上市即发生亏损市场自然非常震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海电力第四季度业绩大幅度下滑?公司管理层解释称主要原因是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所致,其中电力销售收入较第三季度减少53457万元,热力销售收入较第三季度增加9000万元。而这种第四季度利润下滑的情况,又与电力系统长期以来执行的电价结算方式有关。实际上,上海电力利润大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力管理体制,电网与电厂之间的结算方式及定价是一一谈判形成的。
据介绍,上海电力销售的电量主要分为三类:期货电量、现货电量、超发电量。期货电量和现货电量统称成为计划电,每年有一个定额和比例。2003年期货电量和现货电量占公司总售电量的79.77%,其余为超发电量。期货电价按国家核定的上网电价结算,去年公司的平均期货电价0.31元/千瓦时,现货电价是通过上网竞价产生的,2003年平均为0.29元/千瓦时,超发电目前执行0.19元/千瓦时的电价。电价结算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按照先期货电价、现货电价,后超发电价的顺序来进行结算的。正是这种特殊的电价结算方式,导致上海电力2003年出现“增产与增收不同步”的怪现象。公司2003年售电量达178.69亿千瓦时较2002年增长了10.47%,公司2003年增加的售电量全部为超发电量,导致公司的利润不随公司售电量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
电力公司的电价结算特殊性决定了其收入确认也存在特殊性,当前,对电力公司收入确认上,有如下两种考虑:根据电力公司核定的全年计划上网电量,确定各月平均计划上网电量,其余按与省电力公司议定的超发电量电价核算,这样,公司于省电力公司对各月发电量予以认可后分别按计划内电价和超发电价计算确认当月销售收入,年终按实际确定的超发电量电价与省电力公司一并调整结算。即公司确认的收入与实际的结算收入(据此纳税)之间有差异,日常核算时,通过“应收账款”和“递延收益”来核算反映。二是按各月实际结算的电量和电价确认收入,即公司于电力公司对各月发电量予以认可后直接按当月结算的价格计算确认收入,这样,在前半年,可能全部按计划内的高电价结算确认收入,在后半年,可能全部按超发的低电价结算确认收入,对于该公司而言,是前盈后亏。

请分析
1.上述电力公司的两种收入确认方法,在中期财务报告中分别体现了哪两种观念?
2.分析和阐述两种中期财务报告观念的各自优缺点及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3.根据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分析上海电力中期财务报告中收入应该采用哪种方法确认。
4.分析上海电力2003年季度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纠正。

问题解答:

腐败不废除,你做的所有报告都是假的,所有分析都是没用的

600021暂持有,再看看/还有机会涨,可以用HI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