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海怎么样 最早记载上海是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4-05-22 08:2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古代上海怎么样 最早记载上海是什么时候 古代上海是什么样子

问题解答:

史前文明
  上海陆地形成于地质史的近期。6000多年前,上海市域内只有西部的青浦、松江、金山三地基本成陆。这些陆域都属于古太湖淤浅后形成的湖沼(特别是青浦、松江一带)与湖滨平原。从那时一直到中原的西周时代中后期,期间的陆地都形成得非常缓慢,距今3000年前,嘉定、闵行、奉贤三地的西部大部或局部形成。此时,包括市中心区在内其他区域仍处在海平面之下。

  史前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当时的人类生活与文明发展。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上海最早的文明是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接着是嵩泽文化(据今5500年),2004年春季的青浦嵩泽文化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上海最早的人类遗骸。然后是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它的晚期已经相当发达,以玉器最为著名。马家浜-嵩泽-良诸文化,有着传承的关系。良诸文化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良渚文化衰亡得很快,衰落原因假说目前主要有:

  洪水说;
  发展受阻或遭受入侵说。
  最后是马桥文化(距今3200年)。这种文化的出土文物较良诸文化相比,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而且文化风格上更加受到闽江流域考古文化以和山东岳石文化(东夷)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专家在松江的考古中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据近期研究这是一个来自中原的人群,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到达了太湖流域,并在随后的几百年内渐渐融入当地而消失。

  上海早期成陆地区的文明,作为江南地区文明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着一定的发展水平。由后来春秋时期的历史情况推测,在史前时期的末期,这些文明很可能已经逐渐地纳入南面的越或西面的吴这两个地区强权的势力范围,甚至某种程度的统治之下。

  相关年代参考:夏(距今约4100年-3700年);商:(距今约3700年-3150年);西周:(距今约3150年-2850年)

  东周至唐
  上海春秋属吴国东境,越灭吴,转属越。战国,楚灭越,又入楚。楚国时,上海在内的江南一带又成为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据说上海的另称“申城”,就是源自春申君的“申”字,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

  到唐代中叶,今上海地区的农业、渔业和盐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于天宝十年(751年)设立了华亭县(县城即今松江区),属于苏州管辖,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

  宋元
  北宋初年,苏州南部分设秀州(州治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华亭县即归属改属秀州管辖。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吴淞江,即苏州河)航道重新疏浚,县城以北松江南岸的青龙镇发展成为繁华一时的商业中心(今青浦区境内)。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到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上游的淤浅,青龙镇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这时,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县东北部,青龙镇下游70公里处的一条小河上海浦的西侧,那里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正式设立上海镇,并派镇将驻守。

  此后不久,蒙古军队攻入江南,南宋灭亡。1277年(至元十四年),元朝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宁波)、澉浦(海盐)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内方浜中路以南的光启路上。同年,又将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

  1292年(至元二十八年),元朝正式设立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区(包括原南市区),隶属于松江府,这是上海建县的开始。

  明

  中文版《几何原本》中的插图,利玛窦和徐光启
  徐光启墓明代,上海地区大体上吴淞江(苏州河)以南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起初设有华亭县和上海县,后来增设了青浦县;吴淞江以北归属南直隶苏州府管辖,设有嘉定县及崇明县。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15世纪初),为了解决吴淞江长期淤积、通航不畅的问题,政府主持进行了一项称为“江浦合流”的大型水利工程,即拓宽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下游,原来吴淞江的下游成为黄浦江的入海水道,而吴淞江则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从此以后,黄浦江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航运通道。

  到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上海县已经是“人物之盛、财赋之多,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东南名邑。”,县治形成5条主要街道:新衙巷、新路巷、薛巷、康衢巷、梅家巷[2],到嘉靖年间,县治的街坊已经增加到61个,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3]。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

  上海设县后240多年中,一直没有城墙。直到1553年(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才赶工在2个月内修筑了椭圆形的上海城墙,全长4.5公里,高7米,开有6个城门,其中东面临黄浦江开3个城门:宝带门(俗名小东门)、朝宗门(大东门)、朝阳门(小南门),这3座城门和西面的仪凤门(老西门)都设有水门。城外开凿有宽约20米的护城河。城内与其他太湖流域城市一样,河网密布,街道大多临河而建。城内最主要的河道是直通大东门与老西门的肇嘉浜,东通黄浦江(在今外马路与复兴东路南面的白渡路口),西面可达松江府城。此外尚有方浜、薛家浜等。

  明代,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