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硫磺岛家书》观后感一篇

发布时间:2024-05-10 05:1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谢谢,最好能深刻一些的

问题解答:

吃晚饭的时候看了《硫磺岛的来信》,有这样的电影在,《黄金甲》还去奥斯卡添乱,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对从日本视角出发的战争片一直有敌意,总认为有美化军国主义之嫌,但是看完之后觉得战争并不是人民的战争。日军和美军的家信中,来自母亲的叮嘱都是相似的,虽然不确定其中的真实性有多高,但是看到后来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双方的立场,只看见一群绝望而可悲的人,从小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下被洗脑,为了“崇高的理想”,在弹尽粮绝的孤岛上面对美军的大军压境和国内的欺瞒,期盼着后方永远到兑现不了的支援和早已沉入海底的舰队。所有的意识形态随着失败和真相的临近受着巨大的冲击。同样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斯巴达300勇士名垂青史,而他们在自己亲手挖就的坟墓里不为人知地腐烂,还要接受后人的唾弃。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中国的电影向来教育意义丰富,视角也是高屋建瓴,动辄国家天下而国外的总是相反,偏好从小处着眼。在他们那里,战争对一名士兵而言,只是身边日渐减少的战友,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的理想信念,惦记着家中的妻儿猫狗,斟酌着下一封家书的内容,期盼着不知何时到来的结束,胜利、失败或是阵亡。
凡是提举到《硫磺岛的来信》的几乎没有不提那场残酷战役和中日关系,大约是这样的,一定要先确信下日本是罪恶的,犯下滔天罪行,不能被影片蒙蔽。有趣的说法还来自美国,说《硫磺岛的来信》是重新把二战中的日军当成人来看待,而德国早先就已回归这一行列。这种说法且不谈,然而东木头的用心良苦多少是看得出来,不单是简单的已成定势思维的反战一词,尤其是再把《父辈的旗帜》套在一起看的时候。

同样的,《父辈的旗帜》容易搞得人头晕,那些大量的闪回和插叙追忆往往很恰当的中断每个人的情绪以致无法再重新粘连,而批判结论更是能够早有探知。

不过,即使是《父辈的旗帜》,却也称不上多坏的片子。《硫磺岛的来信》的评价则更为好些,这可以看作来自美国的西方世界重新审视来自东方世界的曾经顽固卑鄙无耻下流的对手日本的一次展示,尽管在二战后,日本对于美国就表现得乖张服贴。种种事实表明日本人只会屈服和尊重战胜他们的对手,很遗憾,中国并不是。
透过《硫磺岛的来信》,每个人,甚至就是中国人可以清晰发觉两个世界的差异和纠缠(东方和西方),而老牛仔很恰当地选择到了两个出自史实的人物,都是喝过洋墨水甚至小有影响力的骑士型男子(还展示得有些惺惺相惜,毕竟也是患难与共)。但这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们两个的态度么,或许会有一些,因为他们身上的日本军人形象突然变得活生生而富有人情味,深知一去不回还是义无反顾的到了硫磺岛。这可说是军命不可违,却是种最根本的被高度施压的悲哀。

你不能奢望当时能有多少秉持“中国式正义感”的日本军人会反战,下场每个人都很清楚;但又不能以为真有几多弱智皇军形象的小鬼子捱子弹,那是另一种洗脑。

看到渡边谦带头高喊三声“天皇万岁!”时,自己居然笑了,突然发觉这和我们影视作品中曾经用以表示忠贞、表现大无畏气概的振臂高呼“打倒 XXX,XXX万岁”在山谷飘荡的回声是多么类似。若放置于西方,大概就是“Freedom!”般有所指的口号台词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样可笑而且不切实际。

《硫磺岛的来信》处理得比较好的是一点是不算煽情,固然有老美的粉饰,毕竟不粉饰还寻算去东京上映,那不是找死?但比起那种手执大刀冲向敌军身中百弹而不倒的个人主义英雄煽情,《硫磺岛的来信》的最大意义在于从一帮毫无可退的日军中挖掘了数种性格反差的鲜明个性(在这里且不称之为“人性”)。

美国人所能选用的日本演员看来也就这么些了,应该说在片中表现得都不错,可惜都没有特别可恶的一个,比如中村狮童,本以为能壮烈一下居然落得近乎不可能的下场。然而他们五个对于展示那个处境下的日军已经足够,再亡命再死守依然扛不过老美。

从电影角度上,只有单一主旋律的音乐引人沉静深思,为什么两个世界的人会各自忠于背后的国家进而在硫磺岛上拼死一战。这大概就是《硫磺岛的来信》最重要的一点,不是什么翻案,不是刻意美化,而是两个世界——来自东方和西方,来自保守落后和自由先进的纠缠与传达,尽管这也容易被人批评为对美国自身褒扬与安抚日本情绪。

然而往两个世界去想,我们的心是会平静那么一些。

硫磺岛家书这部电影主要描写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奴役下的日本军人变态的人生价值观,真实再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战争对世界包括日本国民带来的灾难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