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游对景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5-12 14:01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浅谈导游讲解对景区的影响及能力的培养,写提纲和选题的意义。再加100

问题解答:

导游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作为游客,初到一个旅游景区(点),总希望有导游以满足其对这个旅游景区(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通过导游的一言一行,通过情景交融的体验,渐渐去领略这个旅游景区(点)的内涵和品位。于是,这个旅游景区(点)的形象就在其脑海里形成了。这些无形与有形的东西,即使回到住地仍将回味无穷———可见,导游对旅游景区(点)形象的确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导游的自身形象是旅游景区(点)形象的代表

今年夏天的一次庐山之行,使我对导游的价值有了更多的体会,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往往影响着人们对一个景区(点)形象的认知与评价。

那天,我跟随北京的一个旅游团参观了“芦林1号”、“美庐”、“望江亭”等景点。导游是一位当地人,她穿戴得体,举止大方,态度谦和,说话声调清脆甜润,对游客有较强的感染力,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导游员。

在整个游览活动中,她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庐山的历史沿革、景点的历史背景、特色、价值、名人评说做了有始有终地讲解。对游客的各种相关的询问,也都娓娓道来。期间,她还扶老携幼,与游客结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团里有位长者耳朵背,听不清讲解,她知道后,便一直让老人靠近她,一边扶着老人,一边讲解,老人深受感动。

作为一名导游,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导游过程中,她始终以高昂的爱国激情,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紧紧相连,不仅让游客领略了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游客从中受到了一次高尚情感和灿烂文化的熏陶。游览活动结束时,一些游客纷纷和她合影留念,送名片,欢迎她到自己的家乡旅游、做客。可以肯定地说,这位导游员的工作是成功的,因为她不仅向游客展示了庐山的秀美和深刻的内涵,也向游客展示了作为庐山人的自身形象。正是由于她的个人形象,使庐山达到了外表与内涵、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如果所有导游人员,或者说所有的庐山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都像这位导游那样,可以说,庐山的旅游品牌形象是令人欣慰的。

导游在旅游景区(点)形象宣传中的作用

导游在旅游景区(点)形象宣传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1、听景,是观景的拓展、深入和延伸。旅游景区(点)的内涵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认识、挖掘、创造和积累的。作为游客,仅从外表难以了解其内涵,有的即便有文字说明,也不一定来得及看或能看明白。通过导游讲解,“静景”就成为“活景”了,游客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调动,对旅游景区(点)的认识因而更加深刻、全面。

2、说景,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

说景,是导游员或导游词作者,通过对该旅游景区(点)的深入调查研究、挖掘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一种口头文学的形式,将材料合理组织后呈现给游客。游客在游览之中,边看边听,思绪随着导游的讲解驰骋,情绪亦张亦弛,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享受。

3、说景,是为游客提供完整的游览产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游览产品,一是要提供看的;二是要提供听的,二者缺一不可。试想,如果你初到一个旅游景区(点),只看而未听讲解,就匆匆离去,很难说你对它的印象是全面的。

4、说景,能充分展示导游员的才华和主人翁精神。导游的职能是引导游客游览,导不好自然游不好。这个导的学问,除了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外,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他的讲解,不仅能让游客对旅游吸引物有全面的认识,而且他本人也能给游客留下好感。记得我参观苏州拙政园时,导游员在讲解中,结合拙政园的历史与中国园林知识,用丰富的语言向游客讲述了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名园。让游客领略了拙政园优美的山水,精巧的建筑以及园主澹泊明志的人生哲学。与此同时,导游员还对我国深厚的古代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加以赞颂,将他作为苏州人的自豪感自然地贯穿其中。这一过程中,在导游人员自我形象展示的同时,人作为活生生的旅游吸引物,其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旅游景区(点)导游词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旅游景区(点)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无不留着时代的烙印。同时,它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引导功能。因此,作为旅游景区(点)的导游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充分地体现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国有56个民族,历史悠久,山水风光奇特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导游,应通过对旅游景区(点)历史、地位、特色、价值的讲解,激发游客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运用史料要翔实准确,评价要客观公正。任何旅游景区(点),不管其开发建设时间长短,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要求导游词创作,一定要充分挖掘、掌握大量的史料,并进行科学地考证,比较甄别。尤其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评价上一定要客观公证。决不可凭主观臆断,甚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导游词堪称典范。作者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将民间有关“推出午门斩首”的误传,雌雄狮的分辨,“连中三元”之传说,都一一向游客做了客观交代,让人耳目一新。

3、语言要优美、凝炼,便于交流。导游词是一种与游客交流思想,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它不一定很华丽,但要生动有趣。如“天坛”导游词,作者在掌握并精心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运用口语化表达形式,从天文地理,到封建皇家礼仪,对游客灵活而有节奏地循循引导,使游客在听看的同时,品味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神韵。与此同时,作者注意揣摸游客心理,利用名人效应,适当插入风趣幽默之语和名人的观感,让游客的情绪轻松愉快,达到了较好的导游效果。

4、要依据游览线路、场景进行讲解。导游要根据旅游景区(点)的规模、布局和游客的消费心理,设计好游览线路,讲解表达方式要因场景不同而变化。如故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让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了解其特殊的地位、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故宫导游词作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按览游线路,或由点到面,或由近溯远,点面交替,远近呼应,进行口语化叙述,间或插入一问一答的导游手法,形式活泼、亲切。这也说明,一篇好的导游词应较好地运用导游技巧,如制造悬念,组织故事,有问有答,导入意景等等,而且要语言平和朴实,便于被游客理解、接受。

导游讲解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导游服务是一门艺术,它集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于一身,集中体现在导游讲解之中。导游讲解就是导游人员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壮丽璀璨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为题材,以兴趣爱好不同、审美情趣各异的游客为对象,对自己掌握的各类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进行讲解的一种意境的再创造。
简单地说,导游服务是指导游人员为旅游者提供其所单项购买的引导游览、解说参观点的服务活动。所以,对于有意从事导游职业的人或新导游来讲,导游讲解能力的培养是首要面临的问题。即使是老导游,随着旅游形式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不断丰富,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导游讲解能力也必须随之不断的提升。如何培养和不断提升我们的导游讲解水平呢?具体而言,导游讲解的基础是导游词,那么,又如何把一个城市或一个景点的导游词组织得精彩,而且做到因人、因时而异,不断地充实发展呢?在此,我想以泉州的旅游资源为实例,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对那些即将进入和已经进入泉州导游队伍的导游员们能有所启发。
一场生动的导游讲解如同一件制作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从材料到思维,从零散的观点到逻辑成篇,最后借助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五个步骤:一、明确的主题,二、准确的事实和相对完整的情节,三、精彩的细节,四、简洁流畅的语言,五、必要的艺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一、明确的主题
介绍城市概况或讲解景点时,我们所要讲解的对象就如同景泰蓝的胚胎,是我们讲解的胚胎,而明确的主题就是我们在这块胚胎上要创作的主题。导游讲解的主题指的是导游员在每讲一个景点或讲一段话时,心中要有一个思想,或称为要讲述的主旨,用这个主旨去组织材料,展开论述。换句话说,要用观点统帅材料,只有观点没有材料必然成为“光标司令”;反之,只有材料没有观点则会成为“乌合之众”。只有观点和材料的融合和统一,才显得条理清晰,游客才听得清楚、明白,印象深刻,不致不知所云,杂乱无章。
在介绍泉州概况时,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可讲的方面很多。讲解时几乎每一个导游员都会提到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就是讲解泉州的主题,由这条主线可以分出若干支线:如果客人在市区游览,可以结合沿途经过的街道如温陵路、刺桐路等介绍历史上泉州的别称(泉州、鲤城、温陵、刺桐等),凸显古城泉州的悠久历史,形象又直观;如果客人远道而来,进入泉州地界时,沿途导游可介绍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介绍海丝贸易的形成发展、盛衰演变。至此又可以分专题展开,可以侧重介绍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被世界学者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也可以侧重介绍泉台渊源、海外关系,是著名侨乡;还可以侧重介绍在这种自然历史条件下,泉州人“爱拼才会赢”个性的形成,及至今日的经济发展成就等等。抓住了这条主线,犹如树起了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任何话题插进来接上去都不会显得突兀。这给导游员作沿途导游讲解以极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此外,游客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爱好不一,要求各异。如果导游员有扎实的语言功力和知识,又把握了一条讲解主线,联系实际,引经据典,左右逢源,也就能满足不同游客不同方面的需要。
二、准确的事实和相对完整的情节
当我们确立了讲解的主题后,就需要用事实情节来充实它,这如同景泰蓝制作的第二步,把各色釉料填充上去。
导游讲解必须以客观存在为依托,即必须建立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种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要讲究事例的客观性、正确性。讲解的内容必须有根有据,正确无误,切忌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导游员应力戒那些历史的常识性错误,像“东汉初年在白马寺前进行了一场佛道斗法,道教大败”(道教在东汉末年才创立)、“据《史书》记载,洛阳牡丹始种于隋而盛于唐宋”,以及古人作近体诗之类的“硬伤”是不应当出现的。此外,虽然有些说法听起来似乎解释得通,但具体推敲下去,与事实相悖,其实也是错的,这些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有些外地导游员甚至个别的泉州导游员在介绍东西塔时,对游客“塔身为什么是黑的”的提问以发生过火灾来解释。两塔相距200米,难道不约而同地都着了火?又为何西塔比较黑呢?是不是西塔的火势比较大?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东西塔为白色花岗岩构造,在闽南潮湿气候的长期作用下,加之空气污染、特别是酸雨的腐蚀作用下,性质稳定的石英、云母等成份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物本来也是白色的,但因为石头表面有藻类等寄生物及香灰等杂质,使之呈现出黑色。西塔处在新华路和西街交叉路口,车流量大,空气污染特别是汽车尾气而形成的酸雨浓度更大、腐蚀作用更强,而东塔的位置相对靠内,所受的污染相对也较小,因此西塔的颜色较东塔黑。导游牵强附会,游客不明就里,很容易以讹传讹。此外,有很多导游员在讲解时喜欢讲一些神话传说、趣闻轶事,以此来增强讲解的趣味性,虽说这类素材本身没有真实的衡量标准,但是在选材时也应有所本源,不得信口开河,而且必须与游览的景点紧密联系,讲究艺术的真实性,注意格调和主题。现在的游客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更要努力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以免贻笑大方,才不致让客人由怀疑局部失实到怀疑全部失实,从而失去客人的信任。
在讲解一个景点的局部时,导游员应当注意情节的完整性。有的导游员讲解很快,什么都想告诉客人,结果客人反而觉得不得要领。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不要面面俱到,轻重不分,而要有所取舍,取那些能突出显现景点神韵和生气的东西,舍掉那些繁枝赘叶,以突出主干、主线,即厚积而薄发,广纳而慎取。中国艺术历来讲究“写神”,讲究“气韵生动”,导游员的讲解也应当突出重点,把那些最美、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引起游客兴趣的东西向游客完整充分地展示出来。导游员要逐渐学会了解客人,从客人眼中和行动中去捕捉客人的兴趣、着眼点、个性和文化修养,从平常的、人们熟悉的东西谈起,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展开,逐渐深入景点的文化内涵,揭示景点蕴涵的内在的美。所谓情节的相对完整,是指导游员的讲解要中心突出,首尾完整,条理清楚,前后贯通,一脉相承,无前后矛盾、颠三倒四的现象。但是,导游讲解的核心不是全面,而是深入,而是异于别人的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不落俗套,给游客以深刻印象。
三、精彩的细节
在导游讲解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中”。细节正是导游讲解的眼。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导游讲解的“眼”则在细节,细节是最能打动客人的地方。
在介绍东西塔时,我讲了这样一些细节 :“中国古塔专家罗哲文教授至此曾望塔兴叹两塔为“鬼斧神工”。据《寺志》记载,石头双塔建于南宋,西塔高44.06米,东塔高48.24米,为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两塔自重1万多吨,前后历时22年才完工。700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机械吊装设备的条件下,先人们是如何进行营造的呢?原来他们采用的是与修建金字塔相似的垒土法:修建完一层后,即在旁边堆建一个与之相等高度的土坡,然后在这个土坡上修建第二层,以此类推直达第五层。土坡高度越高,则坡长越长。据说,这个土坡从西街一直延续到1公里之外的涂门街,涂门街原名土山街,因聚集了许多沙土等建筑材料而得名。当时先人就是靠一双手,一付肩膀把这些重达数百斤的花岗岩一块块一步步地抬上土坡,聚石成塔。工程之浩大、艰辛可以想见。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东西塔高超的建筑水平。塔平面分为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东西塔历经七百多年风吹雨打而岿然不动。即使1604年明万历年间泉州8.1级大地震也无法动摇它的根基。这场地震为泉州有史以来最强、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当时泉州城房屋尽毁、城墙全塌、洛阳桥桥基下陷、清净寺大殿的穹庐顶整个塌了下来,而唯有东西塔仅仅是地基出现了几道裂纹,东塔顶上一根铁链断裂,掉下来砸断了几根石栏杆,花了一百多两白银就修好了。”之前游客可能对东西塔的认知仅停留在建筑年代、高度等表象,有了这些细节,他们就有了更深的感知和触动,无一不对东西塔肃然起敬。
导游讲解不可以就事论事,而应当像中国古代诗人和画家讲的“以大观小”,即从全局中选取最能展示其精髓的细节。导游讲解不是说明书,换句话说,导游员不是摄影师,而是画家、诗人,画家和诗人注重突出景点最美的部分,忽略甚至遮掩景点不美的部分。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导游员又有点像服装设计师了,就是说,导游讲解不仅要“合身”,而且要“得体”,要美,这样才是有创意的讲解。所以,导游员平时一定要注意随时搜集与景点有关的细节,善于发现景点中那些动人的细节。这样讲解起来才不致空泛、表面,才能给人以深刻的感觉。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讲解水平自然能不断提升。
四、简洁流畅的语言
景泰蓝制作的第四道工序是磨光,即去掉粗糙的部分,使之看起来平整光洁。导游讲解同样也要摒弃繁杂的语言,用简洁流畅的语言使我们的讲解主题突出,让人一听了然。
语言是导游员进行导游讲解、沟通人际关系、交流思想、表情达意最重要的工具。我们使用的是口语,是被语言学家们称作“言语”的东西。古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一个好的导游,一定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所谓简洁流畅,指的是说话人从思维到语言的转换过程快捷而通达,不结结巴巴、一再重复,颠三倒四。停顿时间过长,准是材料不熟,词不达意,思想上卡了壳。导游员口语的简洁流畅表现在讲解时,语音清晰,吐字清楚,注意运用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去表情达意,语调优美、自然。导游员讲话时要注意中心突出,首尾完整,前后照应。话语中不要有“这个”、“那个”之类的杂质,也不要有废话。为了使游客听得清楚,导游员还要注意控制语速,音量适中,多用短句、自然句、简单句和带感情色彩的词语,尽量少用长句和复合句。
有的新导游员一到要讲解,心里就忐忑不安,如履薄冰,讲起来结结巴巴,令人不知所云,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一个人在私下的时候想得很好,讲得也好,但到了考导游证时遇到考官就紧张;初上团时,给客人讲也紧张。还有许多导游员很怕给同行作讲解,因为里面不乏行家。又有的导游员怕给领导、特别是旅游部门的领导作讲解,因为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有所比较。凡此种种,都是心理素质差造成的。自卑是一个导游员讲解不顺的最大心理障碍。导游员要想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就要摆脱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认识客人。讲解过程中偶有疏失,那也是正常的。不要因一两点失误就患得患失,否定自己,因小失大。导游员一定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导游讲解,这样才可以在反复实践和磨砺中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从而也使自己的讲解日趋成熟。
五、艺术的想像力和联想能力
导游工作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艺术是非常需要想像力的,赋予导游词以想像力和联想能力如同景泰蓝制作的第五道工序――镀金,使之更具欣赏性,提升了品味和档次。其实导游员在讲解中发挥想像力和联想能力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很多导游员平时都在运用,只不过不那么主动和自觉罢了。这种想象力和联想力可概括为16个字:“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近者远之,远者近之”。把横向、纵向、古今中外有关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导游员就不会无话可说,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客人也不致看了这个景点,只得到有关这个景点的平面印象和知识。
所谓“实者虚之”,指的是在讲具体的景点时要把与此有关的史实、故事、传说、逸闻、趣事等结合起来讲,亦即导游讲解中的虚实结合法。开元寺桑开白莲的传说,洛阳桥夏德海醉卧江边的传说等等都使我们的讲解显得生动而风趣,更具吸引力。
所谓“虚者实之”就是把那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括的东西形象化,使游客看得见,感觉得到。介绍晋江石狮时,必然要提到当地的民营经济,其已成福建乃至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而这种高度活跃、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晋石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密不可分。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早在唐宋,当时人口不断增加,生产力低下,土地贫瘠,资源越来越匮乏,穷则思变,晋石人抓住当时还没有“禁海”的机遇,背“山”出海,开始了无畏无惧的海上征程。在这次征服海洋的过程中,晋石人扮演了中国对外开放文明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担负起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责,使当时的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当时晋江下游周边到处都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这时的晋江通过大海畅达东西大洋彼岸:东至日本,南通南洋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西非等地,仅元代就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先祖们的“拓海贸易”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犹如生命基因遗传给了后辈的晋石人。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想做生意,无论是明清的“禁海”还是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晋江石狮是著名的侨乡,20世纪70年代,从海外寄回来的洋货,有些人用不完就偷偷拿去卖,一些“地下作坊”也开始仿冒洋货。到1975年,仅石狮的个体商贩就已发展到1000多家。改革开放劲风一吹起,晋石人的经商能量就迸发出来。当时还是晋江辖区的石狮一带很快形成了小洋货市场,出现了“全国跑石狮”的盛况。晋江人悟出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利用侨乡“三闲”(闲人、闲房、闲钱)联户办企业,“十万销售大军跑全国”。2003年,晋江+石狮GDP510亿,是真正的中国经济第一强县。
所谓“近者远之”,就是把现实和历史连起来,把中国和外国连起来,把此地和彼地连起来,进行文化的、历史的等诸方面的比较,由此及彼,以便对景点的文化内涵作更深刻的揭示,亦即导游讲解中的比较法。例如泉州被世界学者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保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印度婆罗门教等多种宗教遗迹、遗存,而且多种宗教并存、融合。当今世界,有许多地方因宗教而起冲突、纷争。比如塔利班摧毁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印度内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教徒的冲突乃至巴以双方的斗争,其间也有宗教的因素。与此同时,泉州这种多种宗教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情况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彰显泉州人宽广包容、兼收并蓄的襟怀。
所谓“远者近之”,就是通过以熟喻生,让游客对当地的景点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在讲解泉州的海丝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古代的一些机构或活动的名称,如北宋设立的市舶司我们可解释为相当于今天的海关;五代至元,泉州有几次“招番”活动,我们可以向游客解释,其类似于今天的招商。通过这种介绍,化异为同。
讲解时艺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发挥运用,目的在于拓展景点的文化内涵,扩大景点的容量,不仅能增加我们导游讲解的信息量,而且大大提升了讲解的品味,使我们的讲解水平得以提高。虚实取舍,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远者近之,生者熟之,纵横交错,上下古今,可以说是导游讲解的极致。
导游工作是一项展示美、传播美,甚至是创造美的工作。这种美正是通过导游讲解来传递的。“江山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希望以上罗列的能在大家组织导游讲解词时有所帮助,更希望大家不要浅尝辄止,能在导游讲解时加以运用,不断摸索,反复实践,不断地补充发展完善导游词,从而形成有自己独特个性风格的讲解,使自身的讲解水平不断提高,日渐精进,将旅游资源更完美地展现给游客。

热点新闻